创业就是折腾与妥协
中国这家3D打印的初创企业,凭什么获得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投资?
“我是一个为创业而生的折腾青年,有点自命不凡。”在接受《世界经理人》的专访中,王建平脸上不时闪着微笑,特别是在说到个人创业史、斯穆特融资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等问题时。
2015年9月,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乔治·斯穆特以投资人身份出席了清华科技园的一场发布会,宣布其中国的首笔投资对象是3D打印机开发企业北京清大致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O.ME)。
O.ME当时距离成立“周年纪念日”还有一个月时间。看好3D打印在中国的巨大发展前景是斯穆特选择该领域的重要原因,而选择当时成立未满一年的O.ME,则跟这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王建平有很大关系。在斯穆特投资最终签约前,王建平频繁和斯穆特电话沟通,斯穆特感受到了王建平身上的那股创业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在投资回报问题的探讨上清楚了该公司未来的清晰规划。
/ 自主“IP”决定未来生死 /
这是王建平的第二次创业。此前他经营着一家服务于企业知识产权的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不错,回报率也很好,但律所作为高度专业的服务业,越往上走,瓶颈越多。事业上已经小有成就的王建平突然感觉“无路可走”,陷入未来价值的反思中。“还想去挑战一下,觉得这辈子还要再创几次业。”
“门外汉”的王建平选择3D打印作为创业方向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经营律所的近10年间,王建平经手了大量的国际知识产权项目,比如帮助国外企业来华申请技术专利,每天都跟前沿的技术打交道,3D打印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学名“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工业4.0时代最具发展前景的制造技术之一。该技术诞生于美国,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增加材料、快速成型创造三维物体。简单说,因为不需要机械加工或任何已有模具,就能直接根据数字模型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3D打印技术能极大的缩短产品开发和生产周期,节省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基于客户偏好和需求生产出“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现在已在制造、工业设计、航天事业、建筑等领域应用广泛。
在2013至2014年间,王建平明显感受到国外3D打印公司“汹涌”进入中国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这两年也是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开始被广泛看好的时期。2013年,全球3D打印两大龙头之一的Stratasys公司与台湾震旦集团合作,拓展中国3D打印市场;德国设计导向集成(e-Manufacturing)科技公司EOS也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总部和技术中心。
看到这一市场趋势的王建平将律所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开始自己的“3D打印创业”。他从当时来华申请专利的一家英国3D打印公司挖来了现在的技术合伙人王玥伟,王玥伟就是该专利技术的发明人;为顺利推进研发,他还以个人名义兼并了一家相关的软件公司。
他把全球范围内申请了专利的3D打印技术都找了出来,专门组建团队用一个月时间做研究。一是为了找出一个差异化的研发方向;二是对研发方向未来的市场前景做专门论证。分析决定先从“桌面级3D打印机”的研发入手,主要面对的是个人消费级市场,其相对应的则是“工业级别”。
而比较领先的3D打印技术都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加上王建平之前没有做产品的经验,有人劝阻过他不要自己做研发。但是之前做知识产权的王建平很清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决心自主研发。他告诉《世界经理人》:“企业规模小什么事都没有,当企业做大了,一个小小的产权问题可能就会让企业翻船。”
这也让他走了不少弯路。整整研发了3年时间,他们的产品才在2017年正式推出。为了快点推出样机,王建平在早期举办了一个发布会,“后续再完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又采取补漏洞的方式去做,做完以后又发现这样不对,应该从零开始,重新设计产品。”因为他的这个草率决定,他们在研发起码多花了6个月。
“研发人员最高纪录是3天3夜没睡觉,这就是研发,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耗时几个月,所有的点都是联动的,一个点可能牵动整个产品的问题。真是非专业人士不能随便指挥专业人士”,从中吸取教训王建平从此就让技术合伙人全权负责研发,自己只掌握研发的进展和结果,对技术问题不轻易做决定。
/ 当下关键是实现1到100,打造品牌 /
当时想投资O.ME的不止斯穆特一家,广东骆驼服饰有限公司愿意投五千万,比斯穆特旗下公司出的投资额高出三千万,而且王建平和对方已经完成了前期沟通和准备。但是经过权衡,王建平最终选择了斯穆特。“中国当下的创业环境还不错,有好项目去找钱并不是难事,但像斯穆特这样的人才资源是唯一,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王建平主动提出只要一半的钱即一千万,并在协议中和斯穆特达成了另外的三个合作形式:一是斯穆特将自己的肖像权、姓名权授权给O.ME使用,做O.ME品牌代言人;二是斯穆特出任O.ME的特聘首席科学家;三是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将斯穆特引进O.ME,所以首席科学家也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名义。
不仅于此,因为这个选择,最终“一千万变成了一个亿”,2017年双方又展开新合作,共同到宁波做产业落地。斯穆特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身份带领团队以人才引进方式落户宁波,O.ME在宁波当地购买50亩地建产业园,而且O.ME和斯穆特双方会在宁波组建联合研发团队,未来将共同研发工业级3D打印机。而宁波地方政府则会提供一个亿的资金支持。
王建平的独到眼光不仅体现在融资上,对于公司规划和3D打印机未来发展他都有自己的见解。目前O.ME主攻桌面3D打印机,其官网显示,O.ME有O.ME-mini-1s、O.ME-tab-2T和O.ME-tab-K2三款基于安卓系统的桌面3D打印机,尽管是桌面级,但他们定位是商用,主打两部分人群。
一是企业用户,产品对准企业的研发部门,作为该部门的一个办公设备。另外是“创业客户”,王建平计划在全国开500家实体店,通过连锁的方式让想创业的人去开,O.ME则将设备售卖给这些人,并扶持他们经营。他向《世界经理人》说道:“90年代的电脑诞生了打字复印店,同样,现在一定也会诞生3D打印店!电脑没普及前,打字复印店很挣钱,3D打印店一样如此。”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25年,3D打印的经济影响或将达到每年5500亿美元。
扶持创业客户开3D打印店只是其一,王建平看到的是未来3D打印机的售后服务市场。作为新兴市场,3D打印市场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王建平希望扶持的3D打印店未来成为他们的售后服务网点,当3D打印机大量进入消费市场O.ME就会有很大优势,甚至将同行的售后服务全部承接过来,成为售后市场的龙头。王建平说:“3D打印机未来就会像电脑一样,家家户户都会需要一台。产品在消费者中普及后,售后服务就很关键,新兴产品有多么稳定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售后先行。”
王建平说他们现阶段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迅速培育品牌,他计划未来50%的资金都用到推广上去,“品牌形成之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但产品做到最后一定是品牌的竞争,而3D打印领域还没有形成品牌,这时候做品牌更容易。比如做电冰箱,现在有海尔、海信,再做个电冰箱品牌就很难。”
他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就是1到100的过程,“1到2,2到3,……这容易,但实现几何倍的增速并迅速在市场全面铺开就不是容易的事,不希望追求一个短期目标,而是既要讲销售的推广,又要兼具品牌推广。”
他苦恼的是没有人帮他去解决这个问题。中国3D打印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大家对这个市场都不太了解,包括营销、咨询公司等专业度都不够。而3D打印机在美国已经相对成熟,王建平说自己将去美国“取经”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 来自管理上的“妥协” /
“研发人员很难管理。”王建平面临的管理挑战也是从3D打印创业开始的。
经营律所时的王建平非常注重细节,处理任何事情都十分严谨。对于邮件的收发都有明确规定,收到邮件3个小时内必须回复,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对方回执就要再次转发之前的邮件,并提醒对方查收后回执,后续依旧没收到就打电话去确认对方收到与否。当时律所100多人,对外统一用一个邮箱,每个人可以直接发邮件但不能收,收邮件必须通过总邮箱分配。
在律所能严谨到这个程度,但是做产品的时候就做不到。王建平说道,研发人员没有二心,会老老实实干事,但他们对公司管理的配合度很低。比如要求都用个人的企业邮箱,但还是有人用自己私人邮箱,邮件要有签名档,依然不设签名档,发了邮件要确认对方收到才算数,基本上也做不到。之前律所的专业人员还会跟客户互动,而现在的研发人员基本跟客户没有互动,所以很多管理经验拿过来都不适用。
“当一个公司商务人员比研发人员少的时候,这时候管理是最头疼的。”王建平对《世界经理人》说,他最终在形式上也做了妥协,但对结果没有妥协,他将所有人邮件都设置自动转发到另外一个邮箱,把控结果,对过程不做要求。
产品出来后,王建平也在慢慢增加商务人员的数量,通过他们慢慢提升研发人员的配合度,推进公司的管理,不断将整个团队的工作氛围提升上去。就在《世界经理人》采访的当日上午,王建平还向全员做了三小时的“提升公司服务”培训,要求各部门人员都配合业务人员。
他说:“销售不仅是业务人员的销售,而是全体人员的销售。业务人员怎么说,客户都多少带着质疑,非业务人员前期的铺垫可以让业务人员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他们也要跟客户有互动,比如在接待过程中前台的一句话也许就能打动客户。”他要求研发人员提高对销售的配合度,“有时需要他们向客户讲解产品,对外互动多了,对他们的管理也能上去。”
现在他们每天早上都开晨会,公开激励、表彰等等。王建平现在已经能够感受到整个公司的团队氛围比以前好了很多,“公司员工首先要有配合精神。”他说道。
文 / 沐野 图 / 清大致汇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www.ceconline.com)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