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是一门技术活
读书也是一门技术活
——再谈“阅读课程”特色教育
刘向军
“开卷有益。”这句话大体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人年轻的时候,在少儿的时候,多多读书,海量阅读,利大于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虽然侧重讲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的重要性,但总体上首先强调了要多读书。否则,顶着一个空脑壳行万里路,实在没有什么趣味。
总之,我们传统上指导孩子们阅读无非是指导他们要多读书,至于读什么,怎么读,则很少有哪个老师指导过学生。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先生这句绕口令似的话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强调了读书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也强调了选择有意义的书去读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涉及读书的具体技法。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朱光潜先生的这句话可就很是令人不安。朱先生强调读书要有选择性,读该读的书才是更重要的事,否则,读或许不如不读。这和冰心先生的“读好书”有相同之处。但是,具体的读书技术也还需要另加讨论。
引用了上面古人、今人的那些话,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教师的责任在于督促学生多读书,更在于指导学生读好书,而作为学校教育的阅读教学,仅有上面的那些大道理还不够,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一些技术、技巧。因为,阅读实在也是一门儿技术活。尤其是在今天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掌握阅读的技术有时比阅读本身还要重要些。
现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教学要求实在是太重要,太及时,太难得了。这是过去几十年语文教学中从来没有过的。
我们来看看小学阶段对阅读技术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吧。
小学三年级有这样的阅读技术要求:“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猜测的一些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
这是多么好的阅读技术要求呀!
老师如果指导一个孩子掌握了这样的阅读技术,那么他一定能从阅读中获得更大的乐趣,因为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一个自觉的探究者,是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也是一个自主的思维培育者。在阅读“猜测”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入地发现作者、发现人物也发现自己。这种阅读方式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而不是被书本牵着鼻子走的“书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四年级提出了这样的阅读技术要求:“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又是一个多么高明的阅读技术要求呀!
不过,我却觉得这个要求提出来的时机还有些迟了。这个要求完全可以放到小学一年级去,甚至放到幼儿园小班去。孩子天生就是思考家,天生就是爱提问题的人。如果等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才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提问的习惯和能力,不只是耽误了许多时间,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可能已经失去了天生爱提问的能力。
不过,培养学生善思、善疑总比不培养要好得多;明确地提出这样的阅读教学要求和从来没有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当然也要好得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是高层次的阅读鉴赏训练。当一个孩子养成了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时候,他就已经真正成为了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五年级的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式。”
速读术,这是早已有之的一种阅读训练。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来,这应该是第一次。不要说孩子了,就是在老师中也有很多老师有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不会真正的默读,不会捕捉关键词语阅读,不会纵向阅读,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提高阅读速度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法:“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借助关键词语。”“带着问题。”“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
上面所提到的每一种阅读技术,都需要老师督促学生在阅读中长时间地做反复的阅读训练,这才能够成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真正掌握受益终生的阅读利器。反之,如果教师并不重视阅读技术训练,则再好的阅读课程标准也会落空。
要指出的是,“速读”并非是“不求甚解”,相反,它常常是“务求甚解”。因为,这种阅读技术督促阅读者必须直抓本质、直抓关键、直抓要害。这样,记忆会更深刻,理解也会更深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六年级提出的阅读要求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
如果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们指导孩子们在小学毕业前掌握了多种阅读技术,达到了这种自主“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的能力,我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阅读教学的任务基本上就结束了。这样的学生到了初中和高中之后,他们不应该再是“学语文”,而是和老师、同学们一起享受阅读,享受语文,享受思维之美,享受艺术之美。
阅读是一门技术活。多读并不能自然地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阅读。阅读有术,教授此术,善莫大焉。阅读的全部技术都应该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掌握。概括一下就是九个字: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