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 历久弥新,始终是传诵在中华大地的瑰丽诗篇。而它所描述的,正是那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长征。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经历的第一次大战,也是最惨烈的一次大战:战争结束,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开国少将萧锋曾回忆说,炊事员挑着饭担子,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大家边走边哭。
此时,如果红军按原计划北去湘西的话,将有被国民党覆灭的危险。生死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道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强渡乌江,夺取北部重镇遵义。
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东侧,有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临街而立,高墙垂门,在当时算得上是宏伟建筑。如今,毛泽东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高悬在楼房正门上端。
正是这幢建筑,见证了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史称“遵义会议”。
会上,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张闻天作反“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毛泽东作长达两个小时的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充分肯定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同年3月,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作为遵义会议的亲历者,邓小平曾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
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进入甘肃。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终于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会宁,是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成功实现会师的主要县份,也是长征期间三个方面军到达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对于选择在会宁会师,毛泽东曾风趣地说:会宁,好名字,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中央红军的两万五千里,不是地图上标记的数字,而是红军战士用意志信念支撑着双脚一寸一寸丈量出来的。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了7000人。长征这条红飘带,是用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形象地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本文作者: 梁营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党委副书记
编审专家:
武市红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主任 研究员
张秀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副馆长 研究馆员
梁 营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党委副书记
编辑:王亭雅
主编:陈曦 姜黎 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