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绪彬:父亲与药柜 | 就读这篇

父亲与药柜

钱绪彬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而立之年的父亲,成为当地一名赤脚医生,开始与药柜打交道,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个春秋。

1968年7月,父亲从生产队调到大吉岭大队卫生室当医生,从此,便与药柜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如一日,药柜成了父亲朝夕相处的好伙伴。也许他自己都没想到,药柜会伴随他一生。

父亲们所使用的药柜由大小两组组成。大药柜高2.2米,宽3.1米,面积约7平米,像一面墙,整体为大红色;小药柜为柜台,框架颜色一样,1米高,0.54米宽,外面和侧面为透明玻璃,里面摆放的物品一目了然。这两组精致的药柜,大药柜共有四十二个抽屉,每个抽屉里有四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存放着不同的中草药。每个抽屉外面都安装了一个半圆形拉手,两边用毛笔字贴上药名标签。由于年代久远,标签曾更新过几次,标准的正楷字,颇有书法家的味道。大药柜的上边大部分都是抽屉,下边是大柜子,有一个凸出的平面,可临时摆放药材、医疗器械等物品。小药柜里面主要摆放中西药等药物。两组错落有致的药柜,形成了一个排列有序的药房,里面的各种药物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据说,这两组药柜是1966年4月由当地木匠师傅做的。类似的药柜,目前在当地仅剩两家。

从我记事起,父亲所在的药房一直使用着这两组药柜。尽管药房先后四次变换地方,但是药柜始终与父亲不离不弃,共同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

几十年来,药柜里面的各种中西草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抽屉外面的药名一直没有更换,里面的药也一直没有空缺。只不过,自1966年至1979年十三年大办合作医疗期间,所用的大部分中草药,都是父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采挖的,为的是老百姓用药便宜。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再不用医务人员冒险山上采药了。据父亲介绍,整个药柜共储备了马钱子、肯皮、内金、牡蛎、黄连、芡实、石年子、陈皮、党参、苍术、丹皮等二百二十多种中草药,加上其他的药物,最多时达到五百多种,可包治百病。父亲毫不谦虚地说,各种药物的存放位置他都了如指掌。这些药品,常年陪伴父亲,沿着崎岖道路,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先后治好了数以万计的病人。每当谈起这些,父亲脸上总是溢满了自豪的笑容。

2002年10月,父亲因村里合并中心卫生室而退休,但是药柜依然跟随着他。从前,我一直认为药柜是村里无偿送给父亲的纪念品。直到去年春节,才弄明白是他花1970元钱买来的。当时,看着眉头紧锁的父亲勾起了回忆,我连忙岔开话题。不难想到,父亲决然买下药柜,不仅是需要,更是不舍。毕竟只有他与药柜共同生活了几十年,感情深,丢不下。

父亲退休后,没有收入,于是在2003年初,他不听家人劝阻,居然在离原卫生室不远的地方,带上买来的家当,独自开起了小药店,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8年,因母亲去世,家人不放心父亲独自住在老屋,况且,每天还得跑药房或出诊。为此,经家人多次劝说,父亲带着心爱的药柜一同走进了大嫂的家门。从此,药柜也算有了最好的归宿。

一直以来,父亲只要走近药柜,就等于走进了他的自由世界,因为这是他的战场,是他赖以生存和展示自我的人生大舞台。一旦登上舞台,他就会精神焕发,笑容满面,干劲十足,惊喜不断,乐在其中。他特别享受在药柜前为病人和顾客忙碌的过程。这便是他与药柜的完美结合。他内心深处特别感谢药柜,因为它是父亲工作的源泉和动力,是最佳搭档,更是为百姓服务的得力助手。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父亲人生独一无二的“创作”,是他一生钟爱的事业和追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快乐源泉。生命不息,行医不止,是对父亲一生最好的诠释。然而,该死的脚鸡眼始终是困扰他从医的唯一障碍。他双脚的脚板、脚掌和脚趾上共长了九个鸡眼,虽做过一次大手术,仅好了三个。尽管疼痛难忍的鸡眼无休止地折磨着他,但是他总以顽强的意志轻视它的存在,乐观成了治病良药,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服务百姓。无论何时,只要能走,他就出诊,只要能动,他必坐诊,一切为了病人。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八十年代初,一位远在黑龙江省工作的患者覃侦祥慕名而来,父亲帮他治好了困扰多年的风湿病。临走时,他特意在卫生室张贴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进入九十年代,已到花甲之年的父亲依然在家乡广袤的土地上呼吸、奔走,不知疲倦地尽全力抢救患者,经常是累并快乐着。

父亲一生中,最难以启齿的是对母亲的愧疚。他因常年在外行医,根本顾不了家,忽略了对母亲的关爱,让她承担了太多的家务,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病入膏肓,导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是他无法愈合的伤痛。母亲走后的那几年,养猪、种地等家务活,父亲样样都干,既是尝试母亲当年的艰辛,更是在惩罚自己。而常年在外的我,因难以劝说而自责。

依我对父亲的了解,他与药柜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刚开始,父亲从医是生活所迫,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经过几十年在医疗战线上的摸爬滚打,他慢慢悟出了从医的真谛是付出,是奉献,是大爱。回望五十余载的从医生涯,他尝尽了个中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能为力,但从未退缩。他始终用娴熟的医术和不离不弃的毅力,挽救了成百上千人的性命,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这既是医生的天职,又是党员的本色。父亲用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子孙后代树立了学习榜样。父亲的人生不可复制,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知从何时起,我好羡慕父亲与药柜的今世情缘。因此,也特别感谢它对父亲的陪伴。

屈指算来,药柜已在我们家安营扎寨十多年。我每次回老家,都能看见父亲与药柜天天黏在一起,好不开心。有时,我静静地看着父亲不停地为病人号脉,听诊,询问病情,开处方,抓药,结账等,一个个动作熟练老道,一句句话语温暖人心,一幅幅画面生动感人。

如今,这个堪称老古董的药柜,早已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药柜,大家都很喜欢它、爱护它。这种喜欢,穿越时空、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钱绪彬,湖北长阳人。作品散见于《武汉铁道》《飞驰》《荆门晚报》《荆楚风》《青岛财经日报》和中国作家网、作家网、中国散文网、美文网、原鄉書院、湖北作家网、江山文学网、宜昌作家网、果园文学网、荆门十三行等报刊、网站。其中,《父亲的小背篓》荣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最后的泪》荣获第四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母亲,好想您!》荣获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宜昌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

(0)

相关推荐

  • 父亲的执念和对中医药的不了情

    有了执着,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着,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着,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的鲜花. ---题记--- 父亲离开我们己经四个春秋了,可是每次回到老家,推开老宅房门的一瞬间 ...

  • 一块粉红色的纱巾

    那是一块粉红色的有点褶皱的并且带着金丝线的纱巾,宽约四五厘米,长约二十厘米,折叠两三下或者从一边聚拢到另一边,绑在扎好的辫子上,顿时感觉美极了. 这块纱巾,在我的记忆里是最特别的一块纱巾. 爱美是每个 ...

  • 晓锦源:一辈子没见抬起过的脸面

    一 父亲是个本分人,在我的印象里少言寡语.累了,喜欢在田间地头蹲下,吸一支自己制作的旱烟.高小毕业,在当时那种普遍不识字的农村环境,已经算能识文断字的了.也因为这点,在22岁那年,经八阿婆介绍,与邻村 ...

  • “酒”征文:我不喝酒//巴山

    巴山,本名彭明凯,四川大竹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二百多万字.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诗集<爱河泛舟>,散文随笔集<五味人生><拷 ...

  • 多年前家里的那台挂面机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要吃饭,穿衣,还要读书,单靠几亩地,很难维持下去. 最初父母就养猪,肥猪,窝猪,但猪养多了,吃得也多了,后来父母就商量着压挂面,可以赚点麦麸子喂猪,另外也可以帮人加工面条赚些零花钱. ...

  • 卫生室的经方高手——患者是最好的老师:一张治疣妙方

    导读:这是一位长年工作在乡村卫生室的医生平时所记录的经方案例故事,没有过多的理论阐述,更没有什么花哨的噱头.点缀,质朴真实,鲜活生动,干货满满. 我爷爷(已故当地自学土名医,20世纪50年代曾用8剂中 ...

  • 钱绪彬:初见敦煌 | 就读这篇

    初见敦煌 钱绪彬 骄阳似火的八月,我和妻子及她同事一行7人,结伴青甘大环线七日游. 途中,我们先后到了兰州.青海湖.祁连山.茶卡盐湖.张掖.七彩丹霞.嘉峪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等城市和景区.来 ...

  • 钱绪彬:心中的女孩 | 就读这篇

    心中的女孩 钱绪彬 从小,他们共同生活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土家山寨.这里,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空气清新,美如仙境.优美的环境是繁华都市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曾留下他们美好难忘的童年时光 ...

  • 就读这篇 | 钱绪彬:听广播

    听广播 钱绪彬 羊年初一8时38分,我被突如其来的高分贝音乐声音吵醒,心里顿生不快.当我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细听时,原来是久违的广播喇叭声,心情瞬间多云转晴. 说实话,这次在乐园老家能听到广播,颇感亲切 ...

  • 钱绪彬:《父亲的小背篓》的热度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父亲的小背篓>的热度 钱绪彬 2015年12月底,为参加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我苦思冥想了许久,终于撰写了<父亲的小背篓>一文,第一次诚惶诚 ...

  • 品读 | 钱绪彬:父亲的幽默

    父亲的幽默 作者:钱绪彬 从我记事起,就感受和享受到父亲的幽默.一开始,我并不知道父亲说的那些话是幽默,只是觉得很好玩.很搞笑,只要他一开口,大家都乐了.随着我慢慢长大,才懂得父亲的许多语言就是一种幽 ...

  • 就读这篇 | 钱绪彬:捡板栗

    捡板栗 钱绪彬 中秋佳节,我携妻女回到魂牵梦绕的老家大吉岭过节.每当我们踏上艳阳高照,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家乡这片土地时,心情爽快极了. 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侄女.外甥女两家人,一起来到大嫂家.当天下午, ...

  • 钱绪彬:母亲 | 母亲节特刊

    母亲 钱绪彬 母亲,一个令全天下人肃然起敬的称呼.只有她,能孕育生命,能温暖整个世界. 少儿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是我儿时最喜欢唱.最喜欢听的一首经典之歌,因为它唱出了儿女的心声,唱出了 ...

  • 钱绪彬:二十八载接生路 | 品读

    二十八载接生路 钱绪彬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乐园村二组大吉岭村级公路旁,有一栋坐北朝南的房屋,住着一位曾从事过28年农村接生员(亦称"接生婆")的花甲老人,她就是 ...

  • 钱绪彬:宰杀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宰杀 钱绪彬 2016年冬月,我因父亲八十大寿回老家,正赶上大嫂家杀猪宰羊,心里甚是高兴.然而,每当看到宰的羊不闭眼的残忍场面时,内心又蛮不是滋味. 我并不是说杀猪不残忍,而是司空见惯,更因为死后闭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