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美,不止方寸之间。
多读书吧。
愿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鹜翱翔时,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靠,这么多鸟啊,真好看,真TM太好看了。”
愿你看见大漠戈壁的时候,可以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只会说:“唉呀妈呀,这全都是沙子。”
愿你看到长城,想到的不是“长城真他妈长啊”,而是“雄关万里、固若金汤”这些词。
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
……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个段子。
也会在心里感慨: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啊!
确实,这是一个人的底蕴修养,也是生活趣味所在。
一个人的生命是丰盈还是贫乏,并不取决于物质条件。
大多数的时候,在于其内心世界。
阅读、思考、践行,这些行为都可以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
通过阅读诗文提高鉴赏能力,确实非常必要。
不过我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总觉得这个段子还有哪里不对。
就像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呈现的一场一场精彩绝伦的“诗词盛宴”。
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
总觉得,依然有点鸡汤。
好吧,也许你要说,你这是理工女的毛病犯了。
对哦!
很多人,尤其文学家和艺术家,都会认为理工科的人很乏味无趣。
你比如一个艺术家朋友,可能会这样做。
他看到盛开的鲜花,会说:“看,这花多美啊,……作为艺术家,我会欣赏花的美,而你,你可能只会去层层剖析这朵花,很无趣。”
他看到浩瀚的星空,会说:“看,星空多美妙啊,……作为艺术家,我面对星空会有很多想象,而你,你可能只会聊起光速、星系之类的话题,很无趣。”
……
我并不这么认为。
也许不像艺术家那样有着那么精妙的审美感受,但理工科的人也能欣赏其中的美。
尤其能层层剖析花朵或者分析宇宙星系的科学家们,他们除了感受到美,以及用华丽的辞藻形容之外,还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他们可以想象花朵里面的细胞,可以想象细胞里面复杂的反应;他们可以想象奇妙的宇宙黑洞、空间弯曲、高维时空……
美,不止方寸之间。
美存在于更小的微观世界,也存在于更大的宇宙空间。
所以我经常觉得,“不说人话”的谢耳朵很有意思,比一般“正常人”有意思多了。
有更多的科学知识只会增加身边事物的美感和神秘感。
人们会对它们更加兴趣盎然、赞叹不已。
说到这里,大概一开始的那个段子的结打开了吧!
我的意思是,确实,美好的诗词可以让人比周边的人“显得”更有文化和涵养。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也只是浮在表面。
文字固然精妙,但一定要小心被绑架。
要真正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领略大千世界的美妙,一定的科学素养,不,不是科学知识,是一种好奇、质疑和探索,是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有趣味的。
对世界的认知,不是堆砌概念或者词句。
人们总是混淆两者。
比如,你也许觉得你认识一种非常常见的鸟类,麻雀。
看到它的时候你会说:我认识啊!这是麻雀。
你只是知道它的名字,就算你可以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去称呼它,实际上你对它还是一无所知。
世上的其它事物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觉得掌握了一个“概念”就似乎明白了一切。
实际上,高手和小白所能“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自己的好奇心,需要去质疑固有的观念,需要去观察身边的世界,需要去假设一些可能,需要去寻找证据,需要去论证这些证据,需要得出一些不一定成熟的属于自己的结论,然后再次质疑,再次观察,再次假设,再次论证……
这是科学素养的形成的途径。
拥有这样的能力之后,你能看到的世界,将远远超过你自己。
也许那时候,你才会真正发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 不要再逃避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