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时感到自卑,画不出画怎么办?

拿到这个问题,首先我想说的是没有必要因为画不出想要的画而感到自卑。

画画是一个长期输入后输出的过程,因此“力不从心”是正常的,这说明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怎么理解?我相信题主目前的问题也困扰着很多艺术家们。

如何画能够表达出心境,怎样构图才美,运用什么颜色才能耳目一新?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师莫奈在绘制《塞纳河畔的本尼科特》这一作品时也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后人通过X射线研究此画时发现,莫奈先画了河流轮廓和堤岸等地方,后来又添加了卡米尔的人物形象,他在此画中反复修改。现在我们对画中出现的人物仍有很大的争议。

有人评价说,“这是一幅曾破洞,被撕裂的画”。大师作画都有这样力不从心的感觉,那么何况我们?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伴随每一个画画的人一辈子。

就好像,不管背了多少英语单词都还是很怕写英语作文;不管背了多少遍政治课本还是很担心写论述题一样。学习一项知识和技能从来都不是想要就能达得到的。

因此,题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摆正心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画不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准问题各个击破,而不是一昧地沮丧和陷入挫败感里。

那么我们如何去缩小,脑和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起。

1、多看。

多看好画,多向大师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知道你在看展览或者是在看一些高分卷的时候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张画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能被展出?为什么画成这样也能是高分卷?我的画和这些作品的差距在哪里?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要提高自己的审美。通过审美的提高,我们会慢慢地知道画面怎么构图舒服,冷暖颜色怎么配比合适…也会慢慢地开拓自己的思路,让“脑”中有东西可画,知道应该怎样去画。

那么怎么去做呢?多看,不是指走马观花、看过且过,而是要带着鉴赏的眼光去学习。

就拿俄罗斯著名画家尼古拉·菲钦其中的一张油画作品《穿粉红衣裙的女士——娜塔莉娅·波达勃尔斯卡娅肖像》来说吧。

单看作者的用笔,潇洒自如,率性任意、抽象潇洒;人物的脸部表情和肌肤则刻画细腻。我们在考前说的受光处暖,背光处稍冷等等规律也在大师的画中体现出来了。

在反复细品大师的画的时候,我们能够关注到大师在刻画人物时的节奏,何时紧何时松,松弛有度;能够看到大师在颜色的处理上很考究;在去看展览时也会发现画面的肌理感和厚重感。

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在多看好的作品过程中能够学习和感悟到的。因此,可以说单凭我们天马行空地幻想和无止境的自怨自艾是画不成好作品的。

2、多画。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输入的过程。

当然,单凭提高眼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锻炼我们的手头功夫。这时候又要问了,怎么锻炼呢?我建议可以先由“临摹”入手,将“多看”过程中学习到的那些知识,再通过临摹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往往体会大师作画的感觉最真切,也最能提高自己的画技。

比如我们在看大师作品的时候能够很简洁地概括画面:前暖后冷,画面视觉中心突出。那么我们在作画的过程中真的把前面的东西画得超级暖,背景画得非常冷吗?这不合理吧。

冷与暖画的比例多少才合适呢,这得通过我们“多画”实操得出结论。当我们实际去临摹大师的画的时候,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大师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是非常微妙又恰如其分的。

多做这些练习,慢慢地,我们可以运用所学,调用自己的储备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遇到困难或是瓶颈期的时候,再回过头,去临摹大师作品,会受益良多。

当然,临摹不是要求“照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临摹”是真正地带着理解去画,而不是去抄原作的线条弯曲程度,色块的位置,衣服的褶皱…把大师的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能有质的飞跃啦!!

当审美眼光和手头功夫都提高上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手和脑就逐渐统一起来了,画出想要的作品也就变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

所谓的力不从心和自卑感也会随即烟消云散~当然正如开头所说,画画是一个长期积累后输出的过程,所以一时半会儿没解决问题也别着急,不如再坚持一会儿,说不定马上就能获得很大的进步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