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成长之痛
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于初为人师者来说,能够在一个民主、宽容、团结、上进的集体氛围中工作和学习当然是一大幸事,可现实往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我身边有几位青年教师,就是在疼痛和无奈中蹒跚起步的。
一、专业之痛
J老师是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弹得好琴,唱得好歌,跳得好舞。同事们得知她分配到我们学校,都高兴地说:“这下终于有真正的音乐老师了!”可J老师万万没有想到,她将要面对的不是钢琴和乐谱,而是小棒和卡片。第一学年, J老师教一年级语数包班。一年级孩子的调皮,大家都是知道的。她的嗓子很快沙哑了,圆润的嗓音从此与她告别。唯一能体现她音乐才华之处是一年编排两次舞蹈,一次是庆“六一”,一次是庆“国庆”,当然次次都得奖。第二年,她向领导请求:“让我教音乐吧。我喜欢上音乐课,我会把音乐课上好的,会让学生有所收获的。”领导说:“你语文和数学教得好好的,改什么音乐呢?年轻人要勇挑重担,不要怕苦怕累。”于是,第二年,她跟班教二年级语文和数学。一次教研员听了她一堂思品课,觉得很不错,表扬了一番,而后她又兼职上思品。现在,工作四年的她成为中年级数学和思品学科的骨干教师。我们学校的许多同事都请她指导自己的孩子学琴,但在音乐课上,除了她所教的那个年级以外,其他的学生还是伴着录音机度过。
如果说 J 老师教数学和思品是无奈之举的话,那么 Y 老师教语文则是出于自己的请求。 Y老师是中专体校的毕业生,在教师紧缺的当口被聘用为体育教师。分配之后的前三年,他一直在我镇的村小担任体育老师,工作尽心尽职,深得领导和同事好评。但第四年的时候,他主动向领导申请要求教一个班语文,理由是一直做体育教师总觉得低人一等,在同事和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发展的机会也小得多,甚至评聘高级职务时都要受到歧视。在他的再三请求下,领导同意他教四年级语文。第二年,教五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再教两个班的体育。工作很辛苦,但他心甘情愿。美中不足的是,也许是缺乏经验,也许是因为班级基础太差,他班里的语文成绩与平行班相距甚远。学期总结时,他说他为这个班付出了许多,他相信他能教好,希望领导相信他,让他下学期继续教语文。
J老师和 Y老师自愿或不自愿地由原先的音乐和体育专业转教数学和语文,其实反应了这样一个客观的现状:由于应试的观念根深蒂固,直接导致人们心目中只有语文和数学是所谓的主科,音体美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由于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不重视,音体美教师常常情绪低落,觉得没有奔头;于是要么转教语文和数学,要么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在农村学校,谁来关爱这批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呢?
二、培训之痛
S老师第一年分在外乡的一个中心小学。她性格活泼开朗,上课有激情,校长很欣赏,请她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那一年,市里出台一个政策:凡是学科调研在区里倒数一二两名的学校,在年终评优时一票否决。而这个学校恰恰每次学科调研成绩都是全区倒数。校长当然急了:“这一学期大家要抓好教学质量,要把学生时刻看紧,不能有丝毫的放松。特别是毕业班,更要抓实抓严!”于是,S老师和她的同事们时时刻刻都看在教室里,中午十一点半如果还有学生在外面晃悠,校长就肯定要找班主任谈话了。期末考试,她们学校果然取得了好成绩。可是,在这一年中,S老师没有外出听过一节课,没有参加过一次教研活动,更没有听过一次专家的讲座和报告。后来, S老师调到我们学校,她回忆那最初的教书生涯时跟我说:“我不知道应该怎样上课,真的不知道。整整一年都是在迷迷茫茫中度过的。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教学生做作业,怎样应付考试。”
与 S老师有相同经历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领导只要求他们安心教书,外出培训轮不到他们,外出听课轮不到他们,而学校里的教研活动又形同虚设。他们一边摸索一边前行,往往多走了许多弯路。比如现在正在推行新课程改革,要他们说出几点新课程的理念来,恐怕很难;而要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那就更加难了。许多青年教师到上公开课时就到网上下载一个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依着葫芦画个瓢,让人见了痛心。
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的前三年是专业化成长最关键的三年,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将在这三年中逐步形成。如果青年教师都像S老师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那么他除了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教书匠以外,还有别的可能吗?
三、分班之痛
和前几位青年教师比起来, M老师的运气显得更差一些。分配的第一年,她教一年级语文,和她教平行班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这位老教师对教学工作真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教学成绩优秀无比,班内语文成绩平均分年年第一,是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公认的“低年级教学专家”。请大家想想吧,如果你是家长,你会选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教呢还是请这个德高望重的专家教呢?于是,一个又一个家长托关系走后门,一定要分到老教师班里去。这种分班的结果是,M老师的班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而后进生倒是有一大串。况且, M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的确不能和老教师相比呢?经过一学期的奋力拼搏,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一个班平均分 99.3 ,最低分 92 ;一个班平均分 92 , 90分以下的二十多个,还有两个不及格。领导见悬殊这么大,当然不高兴了:“你到村校去锻炼锻炼吧。”于是 M 老师就被分到村校去了。
分班之痛是青年教师最忿忿不平而又最无可奈何的。因为学校领导评价一个青年教师是否优秀、是否有潜力,就看你的考试成绩。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他们是不能接受你什么客观原因的辩解的,他们认为只有从主观上找原因,那就是你还不够努力,或者你的水平有限。而事实上,由于人为择班的原因,许多青年教师所接受的班要比平行班差得多,在教育教学中付出要多得多,所得的回报却往往是有限的。在这时候,青年教师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惩罚,而是鼓励和宽容。
四、理想之痛
Q老师是一个有理想有激情的青年教师。他往往能够按自己的想法作一些尝试,因而与周围的同事显得格格不入。工作的第一年,他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尝试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当时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这些术语还没有流行开来。有好心人知道了,悄悄地对他说:“你这是放任学生啊,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啊。要是传到领导那里,领导会对你有看法的。”于是,Q老师只得把实验停了下来。过了几年,要推行新课改了, Q 老师才发现自己当时的做法与课改的理念暗合,要是当时能坚持下来就好了。
Q老师对应试教学非常反感。有一年,家长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学生的成绩,那是一个好学生,可只考了八十几分。Q老师在电话里很不好意思地向家长解释:“主要是因为我们班考试的次数太少了,学生做得慢,不习惯考试。”坐在一旁的校长听了,觉得非常滑稽,大笑起来。可事实的确如此,那一年Q老师班里除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外,只做过一次练习,而另一个班做了二十多份试卷。结果呢,两个班平均分相差整整七分。第二学期,Q 老师被迫改教数学。
像 Q老师一样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的青年老师也有很多。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他们以为做教师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容不得半点污泥浊水。可从踏上讲坛的第一天开始,他们就发现,现实与理想是如此的遥远。他们在“减负”声中违心地布置着一道又一道的练习题,他们在“禁止乱收费”的呼声中一遍又一遍催缴着学生的兴趣活动费试卷费春游费,他们在“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的三令五申中拍打着不做作业的学生的手心,他们在一次次的练习卷上标上鲜红的第几名并请家长签字……理想之痛,是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中最难解开的一个结。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确是个沉重的话题,然而又是一个不能不谈的话题。我以为,新教师在一所学校能否茁壮成长,取决于这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理念,取决于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如果学校以“一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服务”为宗旨,营造一种民主和宽容的工作环境,那么,新教师的成长之痛就必将转化为新教师的成长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