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韩小英:《鲁院日记》自序“与你的内心狭路相逢”

韩小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高级研讨班学员,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化艺术人才,咸阳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出版个人作品集《襟袖微风》,《鲁院日记》。长篇小说《都市挣扎》获2010年度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精品项目奖励,该作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和大型眉户现代戏剧本,投拍事项正在进行中。

与生活和解,跟往事干杯

与你的内心狭路相逢

在北京、在鲁院,见识了全国各地那么多真正的写作高手后,一段时间里,我尚存的那点可怜的信心被打击得片甲不留。我想,中国文坛根本就不缺我这个人,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不缺我这本书,陕西也不指望我成什么气候,我能写出什么呀!上了鲁院,圆了梦想,回来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因此,从鲁院回来后,一段时间里,我每天吊儿郎当、胡吃海喝,睡懒觉、看电视,微信、网购、上班、带孩子,把自己活得很家常。看起来,似乎蛮充实的样子,实际上心灵很空虚。那时,沉睡的不只是身体,还有思想,整个人就像冬眠了一样,脑子彻底不转了。终于有一天半夜,我把自己给睡灵醒了,那个瞬间,我一骨碌爬起来,摸索着开灯,我需要照亮,需要食粮,我急切地钻进书房,就像盲人在寻找灯塔,就像饥饿的人在寻找面包。那时,我深深感觉到阅读的介入成了当务之急。我迫切需要更充沛的知识来帮助我沉潜,需要理性来帮助我梳理,需要更缜密的思索来质疑、追问和寻找,需要新视角来重新激发,也需要雍容慈悲的心态来包容他人和自我。于是掌了灯,潜心读书。

阅读,是串联一生的事情,只有它能说服我,无论生命如何繁华或虚无,都要天真、虔诚、满含悲悯。书柜里品种繁多,文学、评论、历史、哲学、宗教,也有自然、科学,每一种都有所涉猎,但大都如蜻蜓点水般粗浅。只是不再急躁,哪怕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世界莽莽,时间荒荒,我举目四眺,也不过这四面白墙,视界如此之微渺,此生此身,永远处于局限之中。承认了这一点,便愿意向自己的缺陷服输,愿意承认平庸,愿意低下头颅,将所见所闻所知所思,都看成是恩赐,将每一个经过我生命的生命,都看作平等的存在而不再眼高手低。万物顺从秩序又千回百转,而我又凭什么自觉与他们不同?

慢慢的,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那种创作的冲动又被唤醒了。作为文人,长期不动笔是良心不安的,这好比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农民,日间扛着锄头不管有没有收获,总得在地头戳倒那么几下。于是,戳倒戳倒着,就将这本文集修改整理出来。因为,在这个泥沙俱下的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些朋友、老师、同事、领导真诚地欣赏我、关心我、督促我、爱护我。面对他们,我无以回报,只有这些从我心里剥离出来的真诚的文字,还原成一个真实的“我”,与他们互为依存,互相安慰。同时,也算是自《都市挣扎》出版后给自己的又一次总结和交代。

在鲁院上学期间,我在小说创作上遇到了瓶颈,无法天马行空又不甘原地踱步。也同样是那段时间里,各种不切实际的褒奖逐渐蚕食我的自我认知,在写作上,我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亦不知能走多远?心里着急又焦虑,我买了好多经典小说,一篇一篇仔细研究,希望能够受到触动和启发,一天晚上临睡前,拿起一本《十月》,读王安忆的文章《音乐生活》,写她在维也纳的情形,其中对维也纳的建筑、购歌剧票时遇到的“黄牛”、观众、邻座的女士、街上的店员等都有详尽的描写,其间穿插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托夫》,用灵魂触摸文本内外的世界,将文本阅读、生活体验以及阐释、想象和猜测融为一体,营造了独特的艺术空间。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王安忆写的是她在维也纳的生活,那么我为什么不写写我在北京的鲁院生活呢,鲁院对我的意义相当于维也纳之于王安忆。

那时,一直在想,四个月后我回去该怎样向关注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亲人、朋友和领导交代呢?他们肯定会问我,你在鲁院都学了些什么、干了些什么?这么一想,我一下子激动起来,《我的鲁院》这本书的创作计划清晰地跃上心头,对,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将详尽地记述我在鲁院的生活、学习、思想和动态,解答所有的疑问,是送给关心爱护支持我的人的最好的礼物,同时我也把它送给自己,作为生命中一段独特的意义非凡的记录。

去鲁院上学时,我把正上高中的儿子转到了启迪中学,让他住校,我接来婆婆,请她给我老公和女儿作伴,好让他们每天回家有家的感觉,我把女儿托付给小区托管班的陈老师,我自以为安排得很好,就欣欣然了无牵挂地飞到了北京。第三个月时,我回了趟家,听老公说我走后,他写了两本日记,十多万字,我没在意,心想,他能写出什么呀!有次感冒,去医院输液,就把那两本日记带上消磨时间,没想到,看第一篇,就泪流满面,我老公的字写得很漂亮,整本日记不见一个墨点,不见一处改动,写得非常整齐,美观。我一页一页往后看,整整一天,眼泪就没断过,临床打吊针的阿姨好奇地看着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一直在流泪。一本日记看完后,我眼睛酸疼得已经睁不开了,床头柜上,五小包手帕纸袋空空如也。每次打完针后,老公就来接我,那天打完针,眼睛疼得不行,我只好骗他说还没打完,自己在医院闭着眼睛躺了几个小时才叫他来接。

后来,我把老公的日记给西安一个在文学上很有成就的文友看,本来是想让他翻翻,拿回家再慢慢看,可他拿到手看了第一篇就不再跟我说话,一个劲地一篇一篇接着往下看。后来,他说回家后,一个通宵把一本日记读完了,并且推荐给他读书很挑剔的妻子看。在我往回要的时候,他居然拿相机一页一页拍照留存。我想,并不是我老公的文采有多好,而是文字里饱含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他。

在别人眼里,我老公算不上成功人士,没有混上一官半职,也没有给我挣来大钱,回到老家彬县,居然有人传言我们离婚了,这些年的坎坷境遇,两人之间磕磕绊绊总是有的,但离婚的事情,我倒从没想过,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在遇见她之前,我从未想到结婚,在结婚后,我从未想过离婚”。我老公有次说,咱俩要是离婚,我走时啥都不要,只带走自己衣服就行。我说,行,你在外边觉得不好了,就随时回来。如此一来,这婚自然就没能离得成,一过,居然二十多年。

十多年前,为了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带着才两岁的儿子放下县城的工作,来到咸阳一边打工,一边上学,其间,老公的工作一直调不回咸阳。那时候好傻,为啥要调,他在县上好好上班就行,来回两头跑照样可以。可那会,刚结婚不久,两人黏在一起不愿意分开,后来他调到礼泉,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又要上班又要写作,那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年。

那十年,我们两地分居熬着,可是,我的老家彬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里的父母官只要你肯干事能干事就会破格提拔任用。在我心里,我老公是一个有魄力有能力能干大事的人,尤其善于处理突发棘手事件,疑难问题。结婚前,他就在我们县底店工商所当所长,婚后不久,就调到城关工商所当所长,那是全县最大的工商所,他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市局各兄弟单位常来观摩学习。他离开彬县后,他的下属好多都调到其他部门担任重要领导,可是这些年,他放弃自己的前途,追随着我,默默地陪着我,支持我。在咸阳借调的这几年,无论到哪个单位,他都是顶梁柱,别人不愿意干干不了的事都是他干,,他还是市局讲师团成员,演讲,朗诵样样行,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只因为没有正式调下来,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

近几年,经多方疏通,老公被调到咸阳秦都工商所,我们总算是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日子看起来有了一点起色。2012年,工商局划归县上直管,因具体办事人的疏忽,他的正式调动手续没办成,又不得不面临重回礼泉上班的境遇。

我老公这个熊,这个在权势和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熊,却在聪明甚至狡黠的人类现实面前碰得鼻青脸肿。具体到这个方面我感到我的不幸和悲惨,同样,我也是那个碰得鼻青脸肿的家伙,经常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舔噬自己难以弥合的伤口。

这些年,我们这两个笨熊、木熊互相搀扶着,谨小慎微地活着,却还是被残酷的现实左一个撇子,右一个撇子,扇得经常是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幸好,在经年累月、一粥一饭的日常恩情里,还有一些东西始终在支撑着我。生病了,老公带我去医院,用不了几个回合,他就跟大夫成了哥们;被朋友骗走了钱,我急得上火,他一出面,保准能给我要回来;惹上什么麻烦,在他面前挤上几滴鳄鱼的眼泪,他心一软,准得出面替我摆平;家里有啥好吃的,他一口不动,并且还要做出自己坚决不喜欢吃的样子,直到我和孩子饱了实在吃不下,他这才汤汤水水,一股脑全倒进自己碗里;家里好吃好用的全尽着我,给他自己舍不得花钱买衣服,给我买起来却毫不心疼;女儿从四岁半开始上舞蹈课,每周两次,六年多来大部分时间都是他负责接送;每天早晨六点半他起床给孩子做早餐,多年来,从未间断。这对经常熬夜写作的我来说,根本就做不到;我一旦进入写作状态,黑白颠倒,昼夜不分,任何时候,想睡就睡,想起就起,一头扎进文字里,家里其他事很少操心。他没半句怨言,端来水果零食,把孩子领到一边,轻轻给我关上书房门;有时参加活动,一走几天,他只叮咛你注意安全,那种信任、理解和支持,连我父母都做不到;生活中,不管你懂下什么烂子,他都帮你收拾摊子……

一生中,找到一个任何时候都愿意帮你收拾摊子的人,足矣!如此,我还要求他什么呢?

我把在鲁院期间自己写的日记和同一时间段老公在家写的日记结合出版,从不同视角展现当代中国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成长追梦故事。老公的文字有太多的家常里短,日常生活,太过真实,这是我一直犹豫出不出版的症结所在。甚至书里的内容也令我万分纠结,是写些无关痛痒的文字,还是直逼心灵?在我,依然是个天大的难题。

有位作家说,散文是唤起和安抚,是冷峭或热烈的心思,是一个人的整颗心灵。散文写作,如果作者无法具备充分的现实还原性,做不到完全脱略不羁,但必要的心理忠诚一定应该持有,或者说,这本书中所有的零碎篇章,铺展开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我”和“我”的家庭,以及我、我们眼中的生活与世界。

一本书被阅读,被感悟,被正读,被误读,被有的读者捧为圭臬,被有的读者贬为垃圾,在有的地方洛阳纸贵,在有的地方无人问津,想象一下这种情形,我既感到欣慰快乐,又感到无可奈何,书一旦呈上书架,就开始了它独自的历险,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一样,一本书也有它自己的命运。但我并不过度欢欣或者悲伤,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走完了没有被呼应的人生”。

我想,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他的文字应该凌驾并涵盖大部分读者的生活,并因之让读者产生共鸣,他的思想应该如同日月风雨,让阅读者行走其中,得到光明温暖和滋养。如果我的文字,能够起到这么一丁点的作用,那对我来说,就是巨大的安慰。

我的书出版了,即便是获奖了,我的家人、邻居、同事无所谓,我也无所谓,纯文学在这个时代是羞涩的,是隐性的,除了欣赏我的朋友和编辑,这个世界,很少有人真正对我的作品感兴趣,写作仅是我的豪华享受,我不可能天天享用,我仅仅是个牧羊女,在朝朝暮暮的牧歌声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宏大的精神景观。我既迷恋文学,又迷恋世俗享乐,尽管常常顾此失彼,难得协调,夹在其中忽悲忽喜,但我还是乐此又乐彼,真是个贪心的人。

离开鲁院已经三年多了,回头再看,鲁院真的是一所好学校,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学院校,更是一所特殊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你不仅仅要学会适应,适应那里的饮食、氛围、还要学会交朋友,学会与人相处。鲁十八四十八个同学在2012年的秋冬那段时间没有彩排、没有预演,一个个都本色地出演了自己。短短四个多月的鲁院生活,远远超过了我四十年生活质量的总和,也远远超过了我的预计和想象。现在,我把这些文字修改整理出来,与生活和解,跟往事干杯。

亲爱的,当你打开这本书时,你一定能与自己狭路相逢,与你熟悉的生活狭路相逢,与你的内心狭路相逢。因为,我和你一样,在万丈红尘里摸爬滚打,身心俱伤。我们在书里相遇,然后一起搀扶着,找一个地方坐下。我安静地细数往事,向你娓娓道来。我不是导师,也不是鸡汤,我只是陪你哭陪你笑陪你吐槽。你或许会发现,这本书里有智慧,有情怀,有洞察力,能治愈,可疗伤,它会让你发现生活有情趣,有格调,有诗意,这是我至死不渝的追求。

自序结尾时,按照大多数人的惯例,此时作者应该列出一个感谢的名单,但对我而言,此举多少有点为难——感谢的话语,就是刻在石头上也是不够的,更何况,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这本书如果在某个瞬间打动了你,全仗在这本书里出现的每一个名字,是他们装点陪衬了我的生活,给了我们一个美丽而温暖的世界。

《鲁院日记》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原鲁迅文学院院长白描先生和陕西省文教委主任、文学基金会理事长雷涛先生倾情作序,著名评论家李星、畅广元先生联袂推荐。该书32万字,由北京.鲁院日记;咸阳.爱人日记;散文随笔;鲁院研讨;附录五个部分组成。作者授权微风轩书香公众号,以专栏形式连载,需要《鲁院日记》签名书的读者文末有作者联系信息。

一次曾经的回眸

于感动中见证岁月的延伸

一次未知的眺望

在温暖里采集灵魂的绽放

文字是我唯一的拐杖

标点是我仅有的支票

我借用它们完成一次

与陌生和遥远的对白

韩小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