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当玩具的文物,以30块钱卖给国家,13年后被认定为国宝
1971年时,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有一个叫做张凤祥的农民,在后山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石洞。这个石洞虽然隐蔽,但好像是人工开凿出来的。张凤祥进入石洞摸索了一阵子,找到了一件类似于钩子一样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铁做成的。他随手拿了回家,也没有当回事,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张凤良。
当时的张凤良才六七岁,是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子。他拿着这个钩子,用绳子穿起来,就拖着在村里玩了起来。没有想到,等到几天之后,钩子上面像铁锈一样的东西逐渐脱落,甚至露出了一些光泽,再加上那几天是晴天,在阳光的照射下很不一样。
此时,张凤祥再拿起这个“钩子”仔细打量,才发现原来不是铁,而是一块玉。即便是在文物知识并不丰富的七十年代,人们还是知道,玉器是值钱的。于是,张凤祥带着它,来到当地的文化馆。经过工作人员的检查、询问,当地文化馆以30元的价格,征收了这件文物。
作为普通农民,在七十年代捡到一件玉器,卖了30块钱,已经感觉得到了一笔巨款。对当地文化馆来说,顶多也只是一件未定年代的普通玉器,也算不得有多么珍贵,在办完简单的手续之后,它被入库收藏,从此装入了暗无天日的仓库箱子中。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是十三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物考古工作更是日新月异,各种新发现层出不穷。在1984年,红山文化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辽宁省的牛梁河古墓中,两件玉猪龙的文物轰动一时,文物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内蒙古翁牛特旗文化馆的负责人贾鸿恩看到内部期刊上玉猪龙的文物照片后,突然想到,他们馆藏文物中那件像钩子一样的玉器,会不会也是如此珍贵。他立即带着文物,专门坐火车来到北京,找到了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
苏先生对于红山文化的认识很深,是他率先提出“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有关的概念。当他看到这个钩子形状的玉器时,郑重其事地端详起来,并且耐心询问当时发现的详细过程。最后,苏秉琦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件玉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遗物。
这件文物,被命名为玦型黄玉龙形器,又称为红山文化玉龙。它呈现类似“C”形的外部形状,难怪被认为是钩子,其实我们会发现,它的样子,就像是甲骨文中的“龙”字。它的前端,是一个生动的龙头,其实是以鹿眼和猪鼻为主要原型设计的。在龙的颈部,有一个凸起物,很像是马鬃,占据了整个龙身的三分之一左右。
再加上“C”字形优美的造型,是以蛇的原型来制作的。可以看出来,这件玉龙,实际上结合了鹿眼、蛇身、猪鼻、马鬃等四个特征。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最受崇拜的形象,但毕竟龙是虚构的,就是源于古代劳动人民日常所看到的各种动物原型。红山文化玉龙的外在特点,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此后,这件玉龙立即惊艳世界,引起了轰动。但由于它是属于民间征集的,出土地点和年代断定,还是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玉器的断定,不能简单实用仪器来测量,尽管大部分专家认为是属于6500-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物,但还有部分学者认为从形制来看,应该是4000余年前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
后来,在2010年时,经过长达2年多的走访、调查,并进行了专门的立项研究,终于认定这件玉龙是出自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它的身份被确定之后,更为出名,被列为一级文物,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被誉为“中华第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