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宗王渔洋|王士祯|诗经|王重光|诗坛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这首高邮夜泊是王渔洋在4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即兴创作的。那个时候,他刚经历了官场的动荡风波,被削掉官职,罢免回乡,一腔愤慨无处发泄。触景生情,创作的这首诗映射出他在官场诗坛中的大彻大悟。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舜王街道大荣村村前的田野上,长有一棵树冠巨大的朴树,是诸城名门大营王氏的先祖种下的,树龄超过了600年。大树的两侧竖立了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儿上面刻录着大营王氏先祖们的名字,以此来告诫后人牢记祖训,传承先志。也映射出这个家族在明清两朝时期的辉煌。王士禛的名字位列其中。
元末明初,,有一家王氏兄弟三人从江苏海州一带迁来诸城。当时的明朝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准同迁一地。王氏三兄弟便决定由小店子分而居之。其中一个去了相州;一个去了贾悦;一个则去了城北初家庄,也就是现在的舜王街道大荣村。
据大营王氏族谱记载,大营王氏的先祖叫王彦名,他来到大营以后,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取名贵、仪、坛、城、广、堪、增,其中长子王贵年轻时因故迁往了新城,也就是今天的淄博市桓台县。也就是这一支,撑起了大营王氏在明清两代的辉煌。
大营王氏的分支新城王氏家族真正的崛起是从四世祖王重光那一代开始。王重光是明嘉靖进士,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时,从贵州采伐大木,用于修建北京的新宫殿,因操劳过度以身殉职。嘉靖皇帝深感其为朝廷平蛮督木,亲书“忠勤可悯”四字以示嘉奖,并敕令为其建了忠勤祠。王重光之后,新城王氏家族走上了严格的科举之路。
诸城市大营村,还有一个有趣的别称叫做‘葫芦地’。这个名字由来并不是因为村里盛产葫芦,也不是村里地形貌似葫芦,而是因为它虽然频出达官进士,但必须先从这里走出去。
王家遵循的家训是“道义”和“读书”,崇尚的理念是“学问赛珍珠”,考取功名全凭真才实学。王士禄、王士祜、王士祯,一家兄弟三人都考上进士,让人想不到的是连陪读的家人的孩子也考上进士,“一门三进士、家人会连登”的佳话盛传一时。王世贞便是王渔洋,渔洋是他的别号。
四世祖王重光是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可以说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
王渔洋家学渊源,自幼熏陶,很早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若明若暗的包含着故国之思。《秋柳》诗一问世,立即引起大江南北,特别是明遗民知识分子的唱和,和者不下百人,为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渔洋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掌管司法。短短五年时间结大案83件,政绩显赫,擢升京城。又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传谕:“王士缜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改侍讲”,入值南书房。还将他的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更加巩固了他的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地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
王渔洋官高权显,文坛地位显赫,交友却不论势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论交。最值一提他与蒲松龄的关系。两人是文字至交,敬重各自的文学造诣,结为好友。他们交往的一条重要纽带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为其点评注说,眉批36处,并写诗作了极有眼光的评价。使名不见经传的《聊斋志异》身价倍增,很快流传开。
民国学者、文学评论家胡怀琛先生所著《中国八大诗人》一书。此中的八位诗人“是以他们的生存时代前后为序排列的”。胡怀琛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王渔洋作为中国历史上八大诗人分别予以介绍,“每一个人做一篇,合成此书,谓之《中国八大诗人》。“敦厚温柔三百篇,风入微旨忆当年。可怜多少谈诗客,谁识渔洋是嫡传!”这是胡怀琛先生的一首绝句,王渔洋能得《诗经》的嫡传,又感悟诗道,首倡“神韵说”,一部分是他性情的关系,一部分是时代的关系,再一小部分也是地理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既是诗人,又是某种理论的创立者或倡导者,这种情况并不多,两方面均有卓著贡献的就更少了。王渔洋无疑属于这少数人之一。他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光诗歌,还有杂著等,但就成就、贡献和影响而言,最大者还是在诗歌方面。他倡导的神韵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一诗风的盛行成为影响一代诗歌演进走向的重大转折。
作为文化学者,重学崇儒是王渔洋一生坚守的人文品格。无论是在世时的地位,还是身后的影响,王渔洋均可谓清初诗坛的中心人物。他不仅与文坛举足轻重的人交好,还重视民间无名诗人和他们的著作,把所见所闻都随笔记了下来,这从《渔洋诗话》中可以见到。
康熙三十六年,王渔洋的儿子王启钫官至唐山县令,王渔洋作《手镜录》一册,予以教诲,告诫儿子审慎处事,洁己爱民。王渔洋一生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告诫儿子也要牢记这三个字的精神。王渔洋在政治忌讳上,绝对谨慎,小心翼翼,从严为官。就连康熙也说他“人品学问,老成忠厚。”从中可以看出,就是在当今社会,王渔洋也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楷模。
王渔洋自扬州府推官历任十六任,累官至刑部尚书,一生飞黄腾达。虽然如此,最终他还是被罢了官,名义上是审告冤案,实际与争权夺力的因素有关,他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礼密亲王胤衱被立为太子后,遭到几立几废,成为高层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王渔洋曾与废太子礼密亲王诗酒唱和,被康熙得知后,触犯了他的大忌,借题罢黜。当时降三级调用,王渔洋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于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十三离京回乡。
由于他才学出众,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在他七十七岁高龄时,诏他官复原职。此时王渔洋重病在身,不能前往,同年,他病逝于新城。
王渔洋逝去,他的友人、门生弟子极其悲哀,纷纷前来吊唁和挽悼。最有代表性的是蒲松龄,作哀悼诗四首,表达他的哀伤心情。对诗坛盟主凋谢所造成的巨大悲哀,用“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形象描绘。可见他是一个光彩闪烁的人物。
至此,他一生为官四十五年,最后七年居家著书。从政从文,都有成绩。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从文,是他更重要的一面,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的地位。王渔洋与诗缠绵一生,先是以诗受命至上,位极人显,诗作也身价倍增。最后离京回乡,也是因诗而起。可以说他与康熙皇帝始于诗,终于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