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阁|姜德明:迷人的厂甸

过去北京人春节逛厂甸,主要是为了买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如布老虎、纸糊的风车之类,再有便是各种地方风味的小吃,如切糕、驴打滚等等。对于读书人来说,主要是逛旧书摊,或者也买一点小古董。当年鲁迅先生即如此。不过他不买善本书,小古董也只是着眼于陶制或泥制的小玩具而已。

60 年代初,停办多年的厂甸恢复过一次。尽管从和平门往南的大街禁止车辆通行,仍然是人山人海。我只见到卖小吃和纸糊风车的,还有大量卖日用杂货的摊子,不见一本旧书和一家古董摊,似乎已经失去了厂甸原来的特点。有些古迹看来已无法恢复旧观,似乎也不一定要恢复了。如今怎么能想象,和平门外的南北交通要封闭半月之久呢!厂甸几百年来迷人的风采,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述中去领略了。

  若干年前,我在旧书店偶然发现一本发黄了的小册子《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很是喜悦。因为据我所知,专门写厂甸的读物历来少见,此书问世也已七十年矣。

  书的封面绘有琉璃厂海王村的正门图景,那规模与前几年中国书店的环境大体相似。迎面的灰色楼房当年是商品陈列所,现在楼下是卖书的机关服务部,楼上是办公室。东西两廊现在亦存,不过早已改造过。看了这幅图景,可以想象正是鲁迅先生当年所见,能不感到亲切吗?

  本书作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平民教育》杂志的号外而出版,时为1922年初。作者王卓然,是高师的教授。他对厂甸的调查,是在1921 年夏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进行的。全书共分四章:首谈调查的目的;次谈考察的对象与所得,如关于商业、游人、车马的调查等;第三是从教育学的观点,研究厂甸出售的儿童玩具的有益与有害,以及对海王村临时陈列展品的批评;最后是对春节厂甸会的结论和希望。作者提倡除了掌握书本知识,还应该读活的书,即从事社会调查工作。他举例说,当时北京各机关光吃干薪而不作事的“官胡子”极多,也许更值得公开调查。作者是以个人的微力来工作的,其间的困难可以想象。如当时被调查的商贩们因不理解他的用意,涉及卖货数额和盈利多少就很难讲实话了。

  过去我们读过清代文人写厂甸的竹枝词,也读过周作人、刘半农、朱自清等现代文人描写在厂甸访书的散文,总以为厂甸是以卖旧书为主。这次读了《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才知道旧书所占的比例很小。如这一年卖古董的摊档就有百余家,而卖旧书的摊子只有28 家。更多的则是卖吃食、儿童玩具和日用品的。作者分门别类地记下经营后者的货品种类、户数、每日看守摊位的人数、售货的钱数等等,堪称前所未有的一次普查,于研究现代北京经济史的人可能有些价值。根据作者的调查,那时厂甸的游人每天至少有35000 人,其中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绝少,绝大部分还是经济上不太困难的市民。

  涉及商人的职业道德问题,作者讲了一个有趣的实例。那时美国的杜威教授正在北大讲学,一日杜威夫人前来逛厂甸的古玩摊,作者自告奋勇地来当口译。结果一路下来反而未能成交,于是杜威夫人对他说:“我有个经验,就是一个外国人同一个中国朋友买东西,很难买妥。因为这些商人不愿在他们的同胞面前显出撒谎的样子,丢了颜面。”当然,这只是一位美国女士对厂甸摊贩的评价。

  我珍视这本小书的原因,还由于书前有邵飘萍为本书写的一篇序言。他当然也是赞成社会调查的,序中说:“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他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以教育家的眼光,偶著厂甸调查一小册,一般人视之以为微矣。但欲骤然得此亦真不易,且确信研究现实社会之事物,舍此外无他术。王君实开以科学的方法而研究现实社会之先河者也。”邵飘萍的这篇序言,以前未见著录,当是烈士的一篇佚文。至于作者王卓然,据知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回国后曾在东北大学任教。商务印书馆曾经出版过他的《中国教育一瞥录》等专著。

  厂甸的文化氛围是迷人的,厂甸的经济生活内容也很吸引人,未见过去还有什么人进行过全面的调查。

(0)

相关推荐

  • 读书丨寻厂甸古迹

    编者按 书友京兆堂(孔网店铺:京兆堂书局)经常在孔网分享自己的读书.观影心得.在本文中,书友记述了自己读<江淮雁斋读书志>所感,又将其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生发出一些思考,这大概是读书的乐趣之 ...

  • 图记|那几十本旧书,离我而去

    再见 把要给坪山图书馆的书整理好.一会儿执行馆长陆其美就到了. 再和这些书合个影.也和这间办公室合影存念一下.过了春节,就搬到报业集团北院儿新媒体大厦了.新办公室肯定放不了这么多书. 陆馆长来了.我们 ...

  • 一叶书香之(1)《书衣文录》

    一叶书香之(1)<书衣文录> 老作家孙犁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他用印刷厂包装书的牛皮纸做成书套(包的书皮),把自己的书细心地包起来,并且用毛笔在书套上写下一段该书或者跟书相关的文字,记录下 ...

  • 琅玕阁|孙犁:我的读书生活

    最近,北京一位朋友独创新论,把我的创作生活划为四个阶段.我觉得他的分期,很是新颖有意思.现在回忆我的读书生活,也按照他的框架,分四期叙述: 一.中学六年,为第一期.当然,读课外书,从小学就开始了.在村 ...

  • 姜德明:新文学的线装本

    唐弢先生在他的<书话>中,写过一篇<线装诗集>,讲的是"五四"以后的新诗集以线装的形式出版,包括某些译诗集在内,唐先生还以刘半农的<扬鞭集>为例 ...

  • 姜德明:冷摊得来

    ​冷摊得来 姜德明 寒斋的书橱前,从来不敢贴这样的告示:"自用书,不外借,请原谅."但我理解在书橱前贴此类告示的主人的心情,非常羡慕这种直言的勇气. 我的很多藏书都得自冷摊,买时花 ...

  • 艺文志|姜德明:想起徐调孚

    徐调孚先生我见过的.这位文学研究会的老作家待人谦和寡言,神态间却包含着无限的精力和智慧.他一生献身出版事业,甘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他本人亦是一位学者.徐先生曾经协助沈雁冰先生编过<小说月报> ...

  • 琅玕阁|谢兴尧:买书谈

    北京旧书业卖碑帖.售字画者,通名之曰"吃软片".碑帖与字画之毛病尤大,挖补摩仿,几天真鼎,故世称碑帖为"黑老虎",言其吃人也.虽同属软片,平心论之,仅旧书尚有真 ...

  • 琅玕阁|郑振铎:一部唐人小说集

    这一集所选的短篇小说,都是唐代人所作的.有的相传为唐代人所作的作品,如托名为韩偓作的开山记,迷楼记,而实乃北宋人所作之类,俱不选入本集. 唐人小说,在文艺上的价值很高,有几篇如南柯太守传,霍小玉传之类 ...

  • 艺文志|姜德明:柯灵与《开明》

    作家与读者都离不开书店与出版社,早期的书店与出版社多为作家经营,并出版社刊.店刊宣传自己的出版物,加强与作家和读者的联系.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刊物叫<开明>.很多作家与开明书店发生了不解之缘 ...

  • 琅玕阁|岑桑:焚书记

    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余荫",我只继承了他的一窝书.不过,这也是够我受用的了.我很早就发觉,人对物质的需要是不必太多的,很容易便可以满足:而精神上.心灵上的需要却很多很多,仿佛无穷 ...

  • 琅玕阁|袁行霈:书斋乐事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是陆游的两句诗,题曰<书室>.陆游书室的闲雅气氛,我神往已非一日了. 我的书室虽然不俗,但于闲雅二字还是不够的.一来,我的书太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