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玕阁|姜德明:迷人的厂甸
过去北京人春节逛厂甸,主要是为了买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如布老虎、纸糊的风车之类,再有便是各种地方风味的小吃,如切糕、驴打滚等等。对于读书人来说,主要是逛旧书摊,或者也买一点小古董。当年鲁迅先生即如此。不过他不买善本书,小古董也只是着眼于陶制或泥制的小玩具而已。
60 年代初,停办多年的厂甸恢复过一次。尽管从和平门往南的大街禁止车辆通行,仍然是人山人海。我只见到卖小吃和纸糊风车的,还有大量卖日用杂货的摊子,不见一本旧书和一家古董摊,似乎已经失去了厂甸原来的特点。有些古迹看来已无法恢复旧观,似乎也不一定要恢复了。如今怎么能想象,和平门外的南北交通要封闭半月之久呢!厂甸几百年来迷人的风采,我们只能从前人的记述中去领略了。
若干年前,我在旧书店偶然发现一本发黄了的小册子《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很是喜悦。因为据我所知,专门写厂甸的读物历来少见,此书问世也已七十年矣。
书的封面绘有琉璃厂海王村的正门图景,那规模与前几年中国书店的环境大体相似。迎面的灰色楼房当年是商品陈列所,现在楼下是卖书的机关服务部,楼上是办公室。东西两廊现在亦存,不过早已改造过。看了这幅图景,可以想象正是鲁迅先生当年所见,能不感到亲切吗?
本书作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平民教育》杂志的号外而出版,时为1922年初。作者王卓然,是高师的教授。他对厂甸的调查,是在1921 年夏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进行的。全书共分四章:首谈调查的目的;次谈考察的对象与所得,如关于商业、游人、车马的调查等;第三是从教育学的观点,研究厂甸出售的儿童玩具的有益与有害,以及对海王村临时陈列展品的批评;最后是对春节厂甸会的结论和希望。作者提倡除了掌握书本知识,还应该读活的书,即从事社会调查工作。他举例说,当时北京各机关光吃干薪而不作事的“官胡子”极多,也许更值得公开调查。作者是以个人的微力来工作的,其间的困难可以想象。如当时被调查的商贩们因不理解他的用意,涉及卖货数额和盈利多少就很难讲实话了。
过去我们读过清代文人写厂甸的竹枝词,也读过周作人、刘半农、朱自清等现代文人描写在厂甸访书的散文,总以为厂甸是以卖旧书为主。这次读了《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才知道旧书所占的比例很小。如这一年卖古董的摊档就有百余家,而卖旧书的摊子只有28 家。更多的则是卖吃食、儿童玩具和日用品的。作者分门别类地记下经营后者的货品种类、户数、每日看守摊位的人数、售货的钱数等等,堪称前所未有的一次普查,于研究现代北京经济史的人可能有些价值。根据作者的调查,那时厂甸的游人每天至少有35000 人,其中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绝少,绝大部分还是经济上不太困难的市民。
涉及商人的职业道德问题,作者讲了一个有趣的实例。那时美国的杜威教授正在北大讲学,一日杜威夫人前来逛厂甸的古玩摊,作者自告奋勇地来当口译。结果一路下来反而未能成交,于是杜威夫人对他说:“我有个经验,就是一个外国人同一个中国朋友买东西,很难买妥。因为这些商人不愿在他们的同胞面前显出撒谎的样子,丢了颜面。”当然,这只是一位美国女士对厂甸摊贩的评价。
我珍视这本小书的原因,还由于书前有邵飘萍为本书写的一篇序言。他当然也是赞成社会调查的,序中说:“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他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作者“以教育家的眼光,偶著厂甸调查一小册,一般人视之以为微矣。但欲骤然得此亦真不易,且确信研究现实社会之事物,舍此外无他术。王君实开以科学的方法而研究现实社会之先河者也。”邵飘萍的这篇序言,以前未见著录,当是烈士的一篇佚文。至于作者王卓然,据知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回国后曾在东北大学任教。商务印书馆曾经出版过他的《中国教育一瞥录》等专著。
厂甸的文化氛围是迷人的,厂甸的经济生活内容也很吸引人,未见过去还有什么人进行过全面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