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群方之祖”的桂枝汤,究竟有什么功效?从经典角度告诉你
一直想写桂枝汤,却迟迟不敢动笔。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桂枝汤的地位实在太高,名气实在太大,伤寒论第一方,后世尊为经方之首,群方之祖,千古第一名方。然而在近年临证当中发现,许多医者只是把桂枝汤供上神龛或者说束之高阁,实践中应用极少。不知是不敢用,还是不会用,或者是不屑用,总之是不用。也许是药味太少价格太低无法创造经济效益,也许是外感病人都去西医科室静滴抗生素了,没有人在发病的初级阶段来求助于中医。尽管现实如此,但看着千古名方被冷落在一旁,心里真真不是个滋味儿。
桂枝汤的功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科书把桂枝汤归类为辛温解表剂,功用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范围是“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伤寒论》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桂枝汤为辛温解表轻剂,以调和营卫为主,此外还有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的功效,凡营卫不和之病证皆可选用,绝非局限于太阳中风证。”然而,关于如何调和营卫,其解读基本上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类,遍览历代注解,皆在此列。
这种解读实在不能令人信服。如果只是辛甘化阳,那么不用桂枝,换成其他辛味药物可以吗?比如麻黄,或者细辛?同样酸甘化阴,不用芍药而用其他酸味药比如五味子、乌梅,可以吗?显然不行。但为什么不行呢?始终找不到答案。
各种经典中的解读
日本江户时代汉方学家尾台榕堂在其《类聚方广义》中说:桂枝汤者,盖经方之权舆也,《伤寒论》资始于桂枝汤,《金匮要略》发端于栝楼桂枝汤,必非偶然也。但究竟如何“非偶然”,实在是不知道。
众所周知,医圣张仲景当年为了撰写《伤寒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里的古训和众方其实是有个基本的框架和蓝本的,那就是《伊尹汤液经》,又称为《汤液经法》。仲景论广《汤液》而成《伤寒》。在《辅行诀》中有这样的记载:“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汤液经法》载经方三百六十首,原书早已失传。而《辅行诀》检录其中常用者六十首,尚存于世,使得后人能够窥得《汤液经法》的部分原貌,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
桂枝汤?阳旦汤?
《金匮要略》阳旦汤小注:即桂枝汤;《千金》阳旦汤,也是桂枝汤;成无己注解说阳旦汤是桂枝汤的别名;而通过研读《辅行诀》可知,伤寒论桂枝汤就是《汤液经法》小阳旦汤,而仲景避开了道家的方名,以主药桂枝命名。那么,要真正研究桂枝汤,就需要把桂枝汤还原到《汤液经法》小阳旦汤的原始状态,在全部外感天行经方当中来理解小阳旦汤的方义。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把天行经方按照方位铺陈一下:正东青龙,宣发之剂,即麻黄汤、小青龙汤;正西白虎,收重之剂,即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正南朱鸟,清滋之剂,即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正北玄武,温渗之剂,即伤寒论真武汤;东偏北阳旦,升阳之剂,即桂枝汤、黄芪建中汤;西偏南阴旦,扶阴之剂,即黄芩汤、小柴胡汤。
《内经》有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既济水火,交互金木,全赖于气机有序升降。阳旦位于玄武与青龙之间,启肾水上行以济心火,上为阳,因此是升阳之方。
主药桂枝,五行属性为木中木,即曲直之直,或者说是肝气之用,生生之力尤强,如急先锋一般勃然而起,引领阳气上行;芍药,五行属性为金中木,即曲直之曲,或者说是肝气之体,恰似大部队紧随先锋之后,为先锋提供支持,避免孤军作战。甘草生姜大枣共同作为后勤部队,补充给养。其中甘草五行属性为土中木,是中土药物中最具生气者;姜为木中土,是木药中最能补中土者;枣为土中火,是甘土药中最能入心助血者。而生姜为菜,大枣为果,药后啜粥为谷,暗合“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这样的后勤补给队伍足够强大,“味归形,形归气”,协同桂枝芍药,共同引领阳气上升。
木之体用,即众家所说的“荣卫”,但荣卫只是木气体用的一部分,远远不是全部。
临床如何应用
临证应用时,根据机体的实际情况调整桂枝和芍药的用量。如果用不足,或者说是荣强卫弱,就需要增加桂枝用量,甚至去掉芍药;如果体不足,或者说荣弱卫强,就需要增加芍药用量,甚至去掉必要时桂枝。这样就形成了桂枝加桂、桂枝去芍药、桂枝加芍药、桂枝去桂等等一系列加减方,伤寒学家们称之为“桂枝类方”。
因为《伤寒论》探讨的是寒气伤人阳气致病,因此升阳必是正治,作为升阳主方的阳旦汤理所当然成为伤寒第一方。然而,伤寒毕竟只是外感天行的一部分,如果出现热邪伤人阴气致病,那么扶阴主方阴旦汤就会成为第一线用方。而小阴旦汤就是黄芩汤,小柴胡汤就是大阴旦汤的变方,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南方温热地区会诞生“柴胡派”。
作为医者,遣方用药需因时因地因人因证而异,切切不可把自己归为某一派而画地为牢。火神派鼻祖郑钦安也同样擅用寒凉,温病派名医叶天士该用温热时也是大辛大热令人咂舌。他们在世行医之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开山立派,所有的派别都是后人为了标榜自己强加的噱头而已。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仅仅是当年仲景撰写伤寒论的思维模式,更是所有业医者的修行之路。
@大家健康#大家健康超能团##2020生机大会##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