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既然青春留不住,还是做个大叔好
22岁时,他抱着一把吉他进入乐坛
30岁时,他与最爱的女人步入婚姻
40岁时,他为情所困,历尽人间无数
50岁时,他孑然一身,写尽世间情歌……
人生来来往往,在他的生命里,
有人来了,有人又走了,
而唯一陪伴在他身边,
从少年到白发的就是一把吉他。
所以,他说:
“吉他比任何一个女人更了解我。”
当我们年少轻狂,不识愁滋味时
李宗盛用一把吉他
把时光沉淀的人生经历轻轻哼唱
当我们开始懂得他字字戳心的歌词时
他已悄然转身
在时光深处静静地做起了手工吉他
爱过,笑过,哭过,痛过……
人到此时,忧愁尽解,荣辱看淡,
虽然他“早已白了头”,
但他对心中的梦想“直至死方休”。
《山丘》
能亲手做出一把世界级的吉他,
是李宗盛在创作出第一首作品时,
就开始深藏在心底的梦想,
但这个梦想却是从他下半生才开始实现的。
他说“人生很多事急不得,
你得等它自己熟。
我觉得我对音乐的理解,
我对琴的理解,
对整个人生的理解,
都到了可以做琴的程度,
我会用我的后半辈子虔诚地去做这个事情。”
45岁那一年,
李宗盛正式决定开始做吉他,
从设计,选料,到后期制作,
他潜心研究每一道吉他工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
李宗盛由最初的音乐人
变成了一个躺在安静时光里的手艺人。
“我希望百年后,
人们看到某张旧的音乐海报,
哪怕那位吉他手已经作古,
但他怀里抱着的是李吉他。这是我的梦想。”
属于一个人的光辉终会过去,
但一把好的吉他可以流传百年。
找一把好吉他不难,
找一把适合自己的吉他,
却比真爱还难寻,
唯有一遍遍亲手试过,
得用上指尖,耳朵和心。
在音乐圈闯荡的三十多年里,
李宗盛遗憾地发现:
中国虽然是吉他生产大国,
每年出产800万-1000万把吉他,
但却一直是廉价、低质量的形象,
不曾有一个被音乐人衷心认可接受的吉他品牌。
早在1997年,李宗盛就曾离开台湾,
去以顶级手工吉他制造而闻名的加拿大探访,
在那里,很多琴师身居深山,
自给自足,如同隐居。
而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
其实是在对做一把好琴所需的木料
进行亲近与了解。
受益颇多的李宗盛
这之后的五年时间里,
频繁往返于台湾和加拿大之间,
只为亲身感受制琴工艺上的每一个细节。
2002年,李宗盛将他的梦想付诸实行,
创立了华人手工吉他第一品牌——Lee Guitars
他在离上海很近的小镇租下了一间小厂房,
将全部精力与心血都投入到制琴当中,
经过四个多月的摸索和调音,
第一代“李吉他”的三把原型吉他问世。
后来,那些从全球收集来的木料很快
就塞满了拥挤的小阁楼,
2004年,李宗盛将吉他工坊迁到了北京,
从装潢到家具,都由李宗盛亲自选择,
他希望能打造一个舒服的角落,
让喜爱音乐的人悠然自得坐下来弹吉他,
感受手工吉他的声音与温度。
如同对音乐那般严谨与细腻,
李宗盛设计与制作的每一把吉他,
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姿态,
它融合了东方美学的温润和内敛,
每一把都是手工制作,
每一把都是经他亲自调音,
所以一年最多只产五六十把。
经过手工制作的“李吉他”与其它吉他
最大的差别在于即使两把琴的选材、制作程序
和基本手法都一模一样,
最后做出来的琴和琴出来的声音依然千差万别。
“木头有生命,在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温度里经过你的手,质感会不一样。”
这是李宗盛作为一个手艺人体味到的,
因此,现在每把李吉他做出来以后,
至少要在仓库里存放两个月,
然后拿出来进行试音,以保证稳定。
每一把吉他和人一样,
都有它自己的脾气和个性,
因此,李宗盛喜欢给他做的吉他起名字
一把吉他名叫“慎始”,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慎重对待,
既然热爱,就要坚持下去,不能轻易放弃。
另一把吉他名叫“蛰伏”,
在通往终点的道路上,诱惑和艰难一样多。
这时候需要沉下心,去‘蛰伏’起来。
一把好琴,唯有将它交到音乐人手中
才能开始它的价值
才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动人的旋律
李宗盛希望替创作人制一把好琴
颇有一种“宝剑赠英雄”的惺惺相惜。
在许多音乐人看来,
能得一把由李宗盛亲手制作的吉他
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五月天、陈绮贞、蔡健雅、周华健
品冠、刘若英、朴树等都是李吉他的钟爱者。
以前,他用音乐打动人心
现在,他用吉他创造梦想
李宗盛带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
将制琴看作是他下半生的梦想。
就像他在《致匠心》里说的那样:
“世界再嘈杂,
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
专注做点东西,
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