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短篇作品赏读:于尔克·舒比格《星星》
舒比格的作品总是有一种别样的味道,没有跌宕的情节,用看似漫不经心的口吻叙述着讲着溢满童真的故事。《星星》是一篇温暖而灵动的童话,希望它能焐热你的心......
文本欣赏:
星星
有一天晚上,一颗星星从天上掉下来,穿破一栋房子的屋顶,落在灰泥地上。住在这栋房子里的女人听到轰隆声,跑来一看,发现了一颗星星。她把星星抱起来,兜在围裙里。
发生了什么事?女人的丈夫问。
一颗星星。女人回答,我们没有小孩,我们可以把它留下来。
她让星星喝了东西,又把它喂饱,最后把星星放在小床上,替它盖好被子,星星很满足,它一闪一闪发亮。
但是丈夫可不高兴。我们要星星干什么?它没有眼睛,看不见东西。
但是它会发光,女人回答。
它没有腿,不会走路,丈夫说。
但是它会滚,女人回答。
女人是对的。星星除了睡觉、吃饭、喝水之外,其他时间就在房子里滚来滚去。
我宁可要只狗,丈夫说,狗至少有眼睛。
但是狗不会发亮,女人回答。
狗至少有腿,甚至有四条,前面两条,后面两条,丈夫说。
但是狗不会滚,女人回答。
女人和丈夫一天到晚不停地争吵。星星不断长大,它已经需要一张新的床。不久它开始上学。老师教的东西,它一学就会,而且不会忘记。但是它不会说话,所以大家都以为它很笨。
一颗不会说话的星星,丈夫说。
但是它会唱歌,女人回答。
它唱错了,丈夫说。
但是很好听,女人回答。
现在星星长大了,它爱上了邻村一个漂亮的、胖胖的女孩。有一天晚上,星星和女孩一起远走高飞就再也没回来了。
来听听同学们的精彩点评
吴陈颖:
读完故事后马上下单了《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第二天拿到后一口气没换读完了一遍,又忍不住再看了一遍——真是一本让人喜欢的没话说的书。
书里的故事也是,让人从心底里喜欢,想分析一番又无从下手,但又能隐约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奇妙的体验。
还是尝试分析一下吧。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小孩,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母亲对孩子出于本性的纯粹的爱接纳包容了孩子所有缺点,放大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母亲眼里,孩子就像一颗闪着光的星星,独一无二。最温柔的是故事结尾处:“有人坚持说,它自始至终只寄回过一张卡片,卡片上面是星光灿烂的夜空。”这让我联想到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而不是你的想法,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母亲像一张拉满的弓,带着幸福与爱将孩子的箭射出好远好远。那好远好远的地方,就是孩子来时的星空。
曾铭:
记得以前汤汤老师就给大家推荐过舒比格童话了,那时我还买了纸质版的,这次读时翻出书来和同学提供的电子版做了对比,里面有几处翻译感觉很有意思。
一是电子版开头“一天晚上,一颗星星从天上掉下来,穿破一栋房子的屋顶,落在灰泥地上。住在这栋房子里的女人听到轰隆声,跑来一看,发现了一颗星星。她把星星抱起来,兜在围裙里。”和“一天晚上,一颗小星星从天上掉了下来。他冲破屋顶,掉进了一家人的屋里,落在地上。住在房子里的女人顺着隆隆声找到了那颗星星,把他放进了她的围裙里。”这两个开头我更喜欢电子版的,虽然都很简单,但感觉电子版的语言更加具有画面感,“她把星星抱起来,兜在围裙里”,“把他放进了她的围裙里”,“抱”好像更能表现女人和星星的关系。
还有电子版的“她让星星喝了东西,又把它喂饱,最后把星星放在小床上,替它盖好被子,星星很满足,它一闪一闪发亮。”和“她给了小星星一些吃的、喝的,然后将他抱到小床上,并给他盖上被子。小星星很满意,他笑了。”一个小星星是一闪一闪,一个是笑了,相比而言,一闪一闪更符合星星的物性,而且一闪一闪的星星更显童趣和温馨。
还有星星长大以后电子版“有一天晚上,星星和女孩一起远走高飞就再也没回来了。”和“为了能和她在一起,他在一天晚上带着她离开了家乡,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纸质版的对星星的主观情感似乎有更多体现。
另外电子版的翻译是女人和女人的丈夫而纸质版是女人和男人,感觉电子版更强调了他们家庭的联结,更能表现一个家庭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的形象。
陈心玮:
因为最近在看《菊次郎的夏天》,看这篇《星星》也不由得代入了。
星星的出场,是由“掉落—穿顶—落地—躺在地上的星星—兜在围裙里的星星”五个画面组接而成的,“落地”与“躺在地上的星星”两个画面间又由声音蒙太奇“轰隆声”贯联,进而自然地完成了远景—中景—特写的拉近,文字虽然寥寥,却充满场景感,很是高效。
其次,值得思考的是,星星自始至终都没有话语权,因为它不会说话。它一直处于被观看的位置之上,即便它离开了那里,它仍然在他人的话语中被揣测着、建构着。关于“不会说话”,我想可能理解为表达障碍更为准确,因为星星是会唱歌的,唱歌也许就是它独有的表达方式吧,女人听得懂它的歌,一起远走高飞的女孩也是能听懂它的歌声的人吧。我理解的是,因为爱,表达才能被理解,个体的存在才不再孤独,理解它的表达,才能真正懂得它的价值。每一个独立存在着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就像星星本就来自星空灿烂的夜空。
王洁:
起初我把星星视为“星孩子”的隐喻,后来想,也许星星的定义不止这么狭隘,它是所有纯粹小孩儿的代言。我们真的只能通过语言来判断星星是否聪慧吗?其他抒情媒介不被人认同,却也不会停止闪光。人们关注“听”和“看”本身的动作,却忽视它们的内蕴。
读了两三遍后我又想,我不该定义星星,因为自己始终是居高临下的成人。《星星》其实就是一篇稚拙、深远的寓言,真有意思,像一场来不及细想的白日梦。也许它从来就是一场不讨喜的意外,却还是有人把它视为可爱的生灵。你看,抛开世俗定义的条条框框,它还是这么长大了,能滚,会发光,即使唱的歌是“错”的。它就是生动、独立本身,不用我们去评判,只需欣赏和包容。
刘柠:
这是一颗神奇的星星,它会睡觉,会吃饭,会喝水,满足的时候会一闪一闪发亮,空闲的时候会在房子里滚来滚去,老师教的东西它一学就会,长大后爱上了一个姑娘——可以说,它是一颗聪明的星星,有情感能力,有学习能力。但是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它看不见,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
女人的丈夫认为要星星没有用,大家也因为它不会说话而认为它很笨,但是女人细致地照顾它,用细腻的心灵去与它交流,给予它丰富的爱,甚至能够听见它的歌声,也许正是因为女人对星星的爱,让星星成长为了一颗聪明的、快乐的、有情感的星星。而故事的结局也是开放式的,星星可能回来过,也可能没回来过,星星可能过得很好,也可能过得并不好,但无论如何,星星始终还是那颗潇洒的星星,没打招呼就从天上掉下来,没招呼就和心爱的姑娘远走高飞,过得好不夸耀,过得不好不哭诉。
也许长大之后的星星失去了童年时简单的快乐,变得沉稳而安静,但当它想起在人间的生活时,它一定会想起女人给予它的爱,一定会忍不住又一次满足地一闪一闪,和其他星星一起汇聚成星光灿烂的夜空。
叶梦瑶:
一篇几乎由对话组成的童话,看似直白,实则隐晦,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星星”是这样的不完美,相比其他小孩,他实在“差”得有点不像话。但在母亲眼里,他总是有很多很多闪光点,多得足以掩盖他的缺点。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有着。结尾处人们的两个猜测对应着孩子长大成人后两种结局——失败而归以及功成名就,但无论是哪一种结局,母亲总能平和、自然地接受。但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对比与悬念,黯淡的“星星”回来了,璀璨的“星星”却自始至终只有一张明信片,这是否又是一种对当下许多孩子忘却感恩的批判呢?
我很喜欢舒格比将孩子比作“星星”,那句“但是它会发光”令我很是触动。每一个孩子都是闪光的,他们那样纯粹与自然,天真与美好。我想,舒格比除了在赞颂母亲那双会发现闪光点的眼睛,也在告诉人们,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而不是让他们愈加黯淡。
洪晨莹:
一个没有来由的开头,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舒比格的作品总是很难道明,故事的表层显得荒诞、夸张、指向不定,读者无法从中得出指导性的答案,但会有一种感受,在若有若无的感受中去寻求某种真实。星星的形象由两个声音进行描述,女人和男人争吵着,分别得出了闪闪发光的值得疼爱的星星和无一是处的星星形象。但当星星长大,又是在女人眼中看到了星星的凄惨暗淡,而别人眼中所见的是灿烂之星。那么星星到底是什么,理性确定的分析会让这个短短的故事变得枯燥,就让说不明的感受留下来吧。
任柯颐:
初读文本,我觉得星星对女人来说,是“孩子”的象征。它不完美,只会“滚”,唱歌也唱不准,就像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自我革新,而母亲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耐心包容,提供一片温暖的土壤供它汲取营养而成长。最终星星远走高飞,似乎已经把原先的家庭忘得一干二净了,就好像是挣脱怀抱、羽翼渐丰的青少年们,反叛与勇敢是他们心中永恒的特质,那个邻村的女孩或许象征了梦想,也或许象征了爱情,都是少年们最热衷的事物。而往往要等到碰得灰头土脸了,才想起身后还有一个家在等待,在守候。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龙应台的《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样感伤,这样无奈,这样深深的爱意与体谅,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再读文本,我忍不住揣测星星的“动机”,它是否刻意找准了没有孩子的这一家?它是否预先料到了女人将为它付出一切,将她视作自己成功飞走的垫脚石?它寄回的卡片有什么深意?是歉疚?是感激?还只是为了维持联系,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想,原本哀而不伤的清新的作品,就开始“黑化”了。这或许是成人思维的一点缺憾吧,以利刃剖析,最终亦刺伤了自己。
林辛格:
“充满诗性的智慧”,这是读者对于于尔克·舒比格的评价,在这篇短短的童话中,这一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她把星星抱起来,兜在围裙里 。”看到这里我在想,没有比这更可爱的语言了吧。关于“星星”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在童话里一切皆有可能。当然,在这里,女人把她当成了孩子,星星的特征也像极了孩子,会吃饭、睡觉、喝水,会打滚,会唱歌。它不爱说话,但它有思想,它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丈夫眼中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有用的东西。可以说,如果没有女人,星星不能回到天空,遇见星光灿烂的夜空。女人给了星星所有的爱,并且包容爱护她。从这个层面上说,作者歌颂了母爱,但换个角度讲,这又不仅仅是母爱,星星还可以是我们所珍爱的一切东西。我们愿意为它付出,愿意为它据理力争,愿意为它倾注热情。真正的爱或许就是这样,不求回报且格外动人。
陈依钒: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有自己闪闪发光的地方。也许旁人会像故事中的“丈夫”一样对孩子的缺点指指点点,但是在母亲口中永远有“但是”,所有缺点永远有另一个优点可以弥补。母亲会永远维护着孩子,孩子在母亲的眼里永远是上天赠予的礼物,是最美好的。这个故事有一个简单的开头,却没有完整的结尾。星星最后究竟有没有回来?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来?这些问题都交由读者想象。孩子们在看到故事结尾时,自己已然成了故事中的星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体现着他们对母爱,对家的态度。
王潇宇:
我觉得这个故事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在《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里头,舒比格使用一个小男孩记笔记的形式记录孩子们对生活的思考。我在阅读的时候更多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小男孩,一个刚看到星星的男孩,想着星星会不会掉下来,那这个星星在尘世间又会发生什么,于是出来这么一篇《星星》。但是这个故事没有开头,没有结局,我大可以畅想一颗星星在天上跳交谊舞会的时候落单了,一颗星在角落里哭啊哭地变得越来越重掉进了尘世里;或许是这颗星星在大部队迁徙的途中贪玩离开了爸爸妈妈跑了下来……都可以。结尾里头,有人说星星回来了,凄惨黯淡,或许被漂亮女孩伤了心;也有人说,它寄回来一张卡片,那它是否已经回到了那片闪烁的夜空里……这些结局也都可以。一个孩子在睡前听到它,一定会在梦里续上这个故事;另一方面,《星星》这样“无头无尾”的故事,不正是我们写作灵感不竭的源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