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许平:贞观之治,盛世之最!
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多灾多难常有时,难得有几个值得后人称道的繁华盛世。排得上号的,也就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明太祖之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之治(又称康乾盛世)等少数几个所谓的“治世”,其中贞观之治为最,可谓封建盛世之极。
对于贞观年间的唐朝经济和社会情况,《贞观政要》有如下记载:
意思是:为官作宰的人大都清廉自矜。制度很好的监管着手握重权的王公、皇亲国戚的家眷,家族强势的豪绅狡猾之人,都畏惧其威势而敛声屏迹,没有一个敢欺负下人的。商旅从野外住宿,没有一个盗贼,监狱年年空缺,牛马遍野,门不闭户。而且年年有好收成,米一斗才卖三四两钱,赶路之人从京师至岭表,从山东到沧海,都不带粮食,从路上人家求取补给。进入山东的村落,经过那得路人,一定会得到当地的热情招待,有时路人出发时,还会得到礼物。这全都是古代过去所没有的。
为期23年的“贞观之治”,执政者是李世民。说贞观之治是盛世唐朝,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治改革深入,行政效率增强
贞观之初,李世民在政治机构、法制体系、经济措施、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颇有力度的改革,创立了很多影响后世的制度和措施。他扩大了宰相人数,使得相权有所分散消弱;国家大事先由集体讨论,而后他拍板裁定,较好地避免了独断专行,减少了盲目主观;他大力发展了自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使天下英才尽归彀中;他大力精减官僚机构,下令“并省官员”及“大加并省”地方州县,裁冗内官四分之三,地方官员也有一定数量的精简……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其政治基础,提高了行政效能。
二是大力发展经济,百姓较为富足
李世民曾说过:“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他制定了一系列恢复农业发展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注意轻徭薄赋;重视劳动力,不夺农时;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设置义仓,存粮备荒;平抑物价,避免谷贱伤农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广大农村出现了“风调雨顺,年登丰稔,人无水旱之弊,国地饥馑之灾”的景象。
三是善于用人纳谏,政事非常融洽
善于用人纳谏是贞观之治的重要组织部分。除了一直追随自己的人才(高士廉、长孙无忌等),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程咬金、秦叔宝等)、隋朝的旧时官员(封德彝、宇文士及、虞世南等)、进关中搜罗到的人才(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等),甚至战争中收编的俘虏(尉迟敬德、褚亮、李百药等)以及原先的对手魏征、薛万仞、冯立等……只要是人才,他都搜罗到自己身边,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他的主动求谏及开明政策引导下,朝臣们均可以直抒己见、共商国是。基于此,贞观年间的政令总体看比较符合国情、民意。
四是积极经营边疆,周边比较安定
李世民就大位之初,就受到了东突厥的进攻,无奈之下“倾府库赂以求和”。为了雪耻,经过三年的励精图治和准备之后,派六路大军进行反攻,一举荡平东突厥,并将投降的人安置在幽州和灵州之间的广大地区,其余夷敌迫于形势、慑于声威,纷纷俯首称臣,并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自此,大唐帝国统治着“东西九千五百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十八里”的广袤国土。
随后,李世民又经营西域,控制吐谷浑,将高昌纳入大唐版图,并与吐蕃和亲。从此,大唐周边得以安宁。
五是开放包容并举,文化融合空前
唐朝以开放的姿态广迎接八方来客。对一切异族文明来者不拒、兼收并蓄。唐太宗时期,五品以上少数民族官员达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政府上层官员的一半左右。长安则“迁入”了万家胡人,如波斯、天竺、大食、爪哇、伊朗等各国民众应有尽有。世界著名汉学家、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将涌入唐朝的“舶来品”分类开了“清单”,数量竞达数百之多。“外来文明”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对大唐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唐朝社会的繁荣昌盛、文化的卓著优异是不同血统、不同文明相互碰撞、“杂交”的结晶。
唐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陶醉神往、骄傲自豪、回肠荡气的伟大盛世,没有哪个王朝可以与之比肩;而李世民,则是中国古代最英明的皇帝,被儒学士人视为理想化的帝王楷模,在五千年中华历史长河中,还没有哪个封建帝王能出其右。
正是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才有了唐朝近三百年的繁荣兴旺、博大恢宏及显赫声威。
唐朝,作为一个伟大的标志,将无比荣耀在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里;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天空中!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