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思维的多角度表现形式 之 借数字破医道之象
李茂昌
1.“一”,气一元论,整体观,和谐观
2.“二”,阴阳观.对立制约,升降出入.依存观
3.“三”,三才观
4.“四”,四季观,四气观(寒热温凉)
5.“五”五行,五味(全面观)
医道,一方面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解决处理疾病及后期评价的思维方式。它指导我们怎样去看透疾病和健康,怎么用最直观最简单的观点去理解人和自然。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从古至今其实很朴实深刻的观点经过一些文字语言加工后往往会覆盖了最原始的意思,没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功底,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书海中提取出真实的东西。我讲医道就是为了我们更好的学会看书,学习医道就是为了解决我们的思维问题。另一方面,讲医道还希望我们医生的医德有所提高,用道的规律去调整人体气机。
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道和德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是道在我们人身上的具体表现。道,德,仁,义,礼,层次不断降低,道居第一位。德是人遵循道之规律表现出来的形式具体品德行为,道为体德为用。医道的内容包括自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疾病规律、治疗规律和医者的德行。当今社会以医或以养生为业者,应深刻考量自己,是否遵医道而行。
从数字角度讲道,对于我们理解人体健康,理解人体脏腑很有帮助。数字很有意思,可以代表最原始核心的东西。我们学习中医的时候会遇见很多问题,比如阴阳学说,三才观,天人地等,如果不系统的去理解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很混乱,不成体系甚至迷惑。
“一”的问题是中医的重点,气一元论,整体观都是一的范畴,中医非常强调整体观和辩证统一。中国文化强调核心,强调整体,中国人爱好团结统一,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分裂。对人体也是如此,强调整体观,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体现整体,最近有一女患者,出现心悸心慌,各种治疗都没改善,最后去住院了。住院期间听说我们中医看的很好,以为是一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就来看看。来了一看我们的中医很年轻,十分怀疑,这是中国人的弊病,经验告诉我们,有这样抵触思想的病人至少我们治不好,因为没有最基本的信任,和我们无缘不能和合为一个整体。这是一位典型的更年期患者,出现阴阳俱虚的一系列症状。我们还是认真的为其诊脉,双脉内收鼓胀,搏指抵抗,脉体两头尖,中间气机瘀滞旋转。这种身体和心理同病是很难治疗的,如果从内心帮她解决或许还可以治愈。
从脉判断一个人的性情,是中医不可规避的课题,这是象思维,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行医,对病人人性的判断我认为是有必要的,有的病不是用药能治愈的。这个患者不接受别人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这样的病就很难治,出现失眠焦虑怀疑任何事情。这就是我们的整体观,一元之气。一个好的大夫应该是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医的一。人体是由气构成的,我们的所有中医疗法都是在调气,都是在遵循天道,在损有余而补不足。
诸如便秘,可能会有寒秘,热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各种情况。如果不管任何情况,就知道喝番泻叶,时间长了会导致严重后果,加重便秘。便秘如果需要补泻,但是怎么补泻,就要辩证清楚,分清标本。便秘的人表现右尺沉紧无力,长期便秘的人吃饭消化功能也不好。如果简单用番泻叶治疗便秘长时间会导致肠粘膜受损。总而言之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整体观念。
关于“二”的问题,也就是阴阳的问题。升降出入是气机的运动形式,它的正常运行以保证人体的整体协调运转。上下问题比如我们的寸尺,看是否平衡。治疗上盛下虚头痛时用入左脉的从寸到尺流通的药,如怀牛膝,蔓荆子,独活等。如果上火焦虑,失眠,同理可用怀牛膝。如轻微风热感冒头痛用蔓荆子。如用推拿,虚阳外越,我们可以补下焦,用补法,不能看见外越就盲目用泻法,要整体考虑。很多大夫治疗疾病都习惯用对立的观念,如见到牙疼就用三黄片,如果判断错误不分虚实,这样不但治不好反而会导致脾胃更加虚寒,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二”的观念。
我们再来看“三”的观念,三才观。诸如上中下,上焦中焦下焦,天人地。脑部缺血心脏缺血表现眩晕头沉,低血压,根本原因还需整体考虑。如肝血不足,木不能生火,导致火的缺少,这里要强调中焦的重要性。
脸部也有寸、关、尺,天、人、地。胸腹部有上、中、下三焦,不管从哪入手,它的气机都是一样。要有“三”的思维。我们人体以五脏为核心,手腕就类比我们的颈椎,人体倒过来我们的脚踝也就相当于我们的颈椎,治疗颈椎病可以扎我们的脚踝。用象思维来治疗疾病,膝盖肘部也是如此。
“四”的角度,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的四气观,寒热温凉,这也是一种整体观念。也可以用一二三观念来看,寒凉是一类属阴,温热属阳,也可归为两类。寒的程度大于凉,热的一般程度就是温,程度深就是热。不同的观念都可以分,可以一直分到九。四季,南方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能只有明显的两季,北方四季分明。这就是四的观念。
“五”的观念。五行,风寒暑湿燥火,五脏,五个不同脏器和功能,呈现不同状态。五味也是如此,五味对应五脏五行。五畜,五音,五谷,五色等都是如此。情绪也可以分五类,可以去引导调控患者情志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核心就是“一”的思维,追寻自然规律,用一二三四五数字来简单表达。
掌握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而不被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表象所束缚便能体会中医的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