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0)湿热辨治(4)
【原文】湿热证,经水适来,壮热口渴,谵语神昏,胸腹痛或舌无苔,脉滑数,邪陷营分,宜大剂犀角、紫草、茜草根、管仲、连翘、鲜菖蒲、银花露等。
【注释】热入血室,不但妇女,男子亦有之,不第凉血,并须解毒,然必重剂乃可奏效。
【原文】热证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营分,走蹿欲泄,宜大剂犀角、生地、丹皮、赤芍、连翘、紫草、茜草根、银花等。
【注释】热逼而上下失血汗血,势极危,而犹不即坏者,以毒从血出,生机在,进大剂凉血解毒以救阴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后须进参、芪善后乃得。
【原文】湿热证不渴,声音不岀,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泻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醋炒鳖甲、土炒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等味。
【注释】暑热先伤阳分,病久不解,乘人身之虚而及于阴,阴阳两困,气馁血滞,邪热不能外达,遂深入厥阴,以致络脉凝滞,使一阳不能萌动(少阳之枢不能外枢),生气有降无升,心气郁滞,灵机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破滞破瘀,斯脉络通而邪得解。
【方解】许益斋:鳖甲入厥阴,柴胡引之,俾厥阴之邪从少阳而外解;蟅虫入血分,桃仁助之,则血中之瘀滞可开;山甲入络,僵蚕随之,则脉络之瘀滞可行,使无形之热随柴以表,有形之瘀随蟅桃以攻下,则上下分消也。
《温病条辨》:
【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注释】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细而濡(弦细为阴脉,濡形如水面漂帛,属阳中之阴脉,暑为阳中之阴邪,故脉如此),则非伤寒矣;舌白而渴,面色淡黄,则非伤暑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蔽清阳之位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午后为阴,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也;湿属阴邪,盛于长夏,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一汗即解,湿热之一凉可退,故难速已,医若不知温邪忌汗,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热随辛相助之热而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即下之,徒虚其中而伤其阳,脾阳伤则阴邪下陷,乘虚下注而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邪粘腻,得柔润而凝固难解,惟以三仁汤轻宣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在湿温较诸温势虽缓而实重,上焦最少,病势不甚显张,中焦最多,详见中焦篇。
【霖按】湿邪多由口鼻吸受,著于脾胃者是也。设误治,其变证非一。若湿是外来,上焦气分受之,潮热自汗,表之不解,清之不应,宜宣通气分,如豆豉、苓皮、半夏、猪苓、杏仁、藿香、蔻仁、薏仁、滑石之类。若冒雨露湿留太阴,肌表发热,自汗不渴,舌苔厌白粘腻,身虽热,不欲去衣被,宜解肌和表,如桂枝、秦艽、苏叶、苓皮、橘皮、半夏、姜衣之属,上焦湿温岂三仁汤可概治?
三仁汤
杏仁五钱、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蒄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钱半。
【原文】湿热邪入心包,神昏肢厥,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或紫雪丹亦可。
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
玄参心、连翘心、竹叶心、犀角尖、银花、赤小豆皮。
【原文】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注释】肺主气,湿温者,肺气不化,郁极而一阴一阳之火俱结,盖金病不能平木,木反挟心火来刑金,喉即肺系,其闭在气分者即阻,闭在血分者即痛,故以轻药升之。
银翘马勃散
连翘一两、牛蒡子六钱、银花五钱、射干二钱、马勃三钱。(包煎)
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原文】太阴湿温,气分痺郁而哕者,宣痺汤主之。
宣痺汤
枇杷叶去净毛二钱、郁金钱半、射干四钱、白通草一钱、香豉钱半。
【原文】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根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注释】《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疾,喘息不宁,故湿温喉阻、喘促,以苇根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
千金苇根汤
苇根四钱、薏仁五钱、桃仁二钱、冬瓜仁二钱、杏仁二钱、滑石二钱。
【原文】《金匮》谓太阳中暍(zhōng yē,中暑),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注释】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