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鉴定最终鉴定的是人品
珐琅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到雍正、乾隆时期,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内涵都达到了一个顶峰。乾隆以后,由于国力逐渐衰退以及珐琅彩工艺的复杂性,珐琅彩开始断烧,这项宫廷秘技也随之失传。
据悉,我国烧造彩瓷的历史有1700多年,在明清时期达到历史的巅 峰,呈现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新局面,其中有一株美丽典雅,血统高 贵的奇葩——清宫珐琅彩,被誉为“彩瓷皇后”。珐琅彩因是康乾盛世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烧造的御用珍品,又称宫廷珐琅彩,因釉料昂贵,烧制数量有限,故弥足珍贵。宫廷珐琅彩的生产历史很短,流传下来的作品更是十分稀 少。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宫廷珐琅彩器大约在400件,其中宫廷珐琅彩瓶尤为少,珐琅彩花鸟瓶更是不足10件,其中,最珍贵的一件,就是被天津博物馆馆藏。
珐琅彩工艺极其讲究,选胎要求胎壁极薄,画工要求均匀规整,图案色彩搭配要求结合紧密,胎质施釉要求极细,釉色极白,而且釉表面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因此要使珐琅彩“白璧无瑕”其工艺可见复杂。珐琅彩瓷属于专 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瓷胎均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乾隆珐琅彩追求奢华境界、富丽堂皇之美;金彩搭配着珐琅彩!体现出乾隆时期国力强盛、国富民强;同时显得珐琅彩高端大气上档次!珐琅彩瓷器做工之复杂,少有瓷器可比。首先从景德镇官窑,高 级制瓷师所制的丕,经过精选后入窑。烧制时也由烧窑督窑官亲自掌握窑温。出窑后经过精选,把最 好的瓷丕直接由掌窑太监,送到皇宫。再由监事太监再次挑选那精品中的精品作胎骨,然后皇上派宫廷画师按照画稿在器皿上作画。画师用最 好的,进口 含金属颜料作画。画好后由总管太监亲自过目。精选画作出众的带画瓷丕。再次送回景德镇官窑,进行上釉二次 锻烧。出窑,再次精选最 好的 没有一点瑕疵的的成品~送入皇宫,由总管太监给皇上亲自过目。一件珐琅彩瓷才算制成。从制丕到烧成的,成品率极低。然后分纹饰,分配各后宫使用。从开始到制成需数十道工序。 一件珐琅彩瓷流传至今。可谓是宝中之宝。这件珐琅彩带托茶碗,就是传世珍藏品。
按装饰工艺不同,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奇葩,在康熙时期成为最重要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珐琅彩瓷在康熙晚年研制成功,经雍乾二世,达到顶峰,乾隆二十年前后,瓷胎珐琅彩及瓷胎洋彩生产基本上以景德镇为主,这种工艺和艺术形式得以在景德镇生根、开花、结果。我们知道,为清御窑厂生产的技工、画匠多是民窑的高手及技艺出众之人,他们凭着出众的技艺,在盛世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若技艺拔尖者,多不愿隶属御窑差役,其原因在于御窑工价固定,不会随市场价上升下扬,机制不灵活,且收入并不比自己经营获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