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被打上中年偶像剧标签,编剧回应,网友能力令人佩服

据新京报,《星辰大海》剧编剧苏晓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每天都在关注网友、观众的评价,“当我看到'发疯文学’'中年偶像剧’标签的时候,非常惊讶,我觉得观众,特别是网络上的朋友们的幽默感、智慧、洞察力、提炼能力,他们玩梗的能力,真是让我非常佩服。” 苏晓苑说,一部电视剧作品的最后,其实是由观众来完成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评价,都应该衷心接受并且反省。
01.
苏晓苑何许人也?
作为编剧,她以往为大众熟悉的代表作有《那年花开月正圆》《亲爱的自己》等。
作家出身的她,早在1995年,就凭借科幻小说《“幽灵”列车》获得第7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三等奖,此后几年一直致力于科幻小说的创作,不过她未能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很快就转型做了编剧。
从电影到电视剧,一直做到了今天。
对于代表作,有网友评价道:
《那年花开月正圆》大女主写成N个男人都爱女主的玛丽苏。
《亲爱的自己》浪费所有好演员。
而对于如今的《星辰大海》只有女主光环,女配要么不如她优秀要么不如她善良……
而对于苏晓苑评价则是:
她太擅长拿“女性主义”的壳包裹套路!
还有网友评价道:
苏编典型的爱拿伪独立女性的狗血奋斗史作为自己的收视密码,要么就是所有优秀男人都爱大女主,要么就是拿配角当垫脚石还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心安理得接受。
这些评价,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是代表着一部分网友的心声。
纵观苏晓苑二十多年的编剧经历,自然是知道大众想要看什么,当然她就会编什么,这是依据市场做出的选择,也是编剧的生存之路。
02.
回归到《星辰大海》。
被打上了“中年偶像剧”“发疯文学”的标签,这是从该剧一开播就有的。
对于这样的评价,苏晓苑表示惊讶,但是这样的惊讶并不是贬义,而是夸赞网友们的幽默、智慧、洞察力、提炼能力,玩梗能力,从这样的回应来看,就可以知道上文所说他的市场洞察力。
他依据过往的经验进行着创作,知道观众想要看什么,知道什么能够引起大众的讨论,这就是市场化的创作之路。
这样一条道路有何好处,至少能够保持着很好的热度、收视率,而从《星辰大海》的表现来看,确实做到了。
让收视低迷半年之久的湖南卫视重新站了起来!
但是却有着风险,就是忽略了口碑质量,过度市场化,甚至不惜脱离实际,制造各种矛盾冲突,尤其在该剧开篇狗血情节的上演,其实非常常规化、套路化,但是观众就喜欢这样刺激的情节,作为编剧不厌其烦的创作,为的就是抓住观众的心,留住观众。
可是这样的设计,就很难获得高口碑,高评价。
从市场出发就会走向两极分化,市场和艺术之间的权衡,这是所有影视作品的难题,二者很少有人做到完美的结合,所以市场上大部分都是两极分化的作品,要么有市场无口碑,要么有口碑无市场,真正能够做到既有市场又有口碑的,那就是高质量的作品了。
03.
苏晓苑最后说,一部电视剧作品的最后,其实是由观众来完成的,不管什么样的评价,都应该衷心接受并且反省。
首先这是客套话,面对媒体,作为编剧,作为主创人员,自然要保持着谦卑的姿态。
但是这又是事实,影视作品只是导演、编剧、演员拍摄制作完成了,那还不能够算是完成,只有当观众观看完并且评价完之后,才是完整的。
而观众到底在看什么?
看自己,看别人,看演员,看导演……
不同的观众所观看的点是不一样的,加上各自的背景、经历等等不同,自然会有着不同的评价,但是一部作品能够被大多数接受,那必然是抓住了共通的东西,或者情感,或者经历,或者时代。
作为主创人员,以市场为导向,那么必然是从这些出发,那么就会失去一些艺术的表达和追求。
而对于观众的意见,如果他们会吸收采纳也不会有着如此多的烂作了。
主创看到观众评价接受并且反省,又到底反省什么?
显然一些是不由他们所左右的,尤其是编剧,在如今国内影视创作中,地位并不高,更是难以去主导什么。
缺少话语权,自然要所妥协。
《星辰大海》的优缺点都是比较突出的,这就是两极分化的表现,最终就导致了口碑的两极分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