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作业的类型与作业设计

作业问题是所有的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钟启泉教授的《深度学习》一书中引用了D.B. Fisher和N.E.Frey的研究(D.B. Fisher,N.E.Frey,著.“学习的责任”在谁:借助“责任过渡模型”变革教学[M]吉田新一部.东京:新评论股份公司,2017:199),给出了一个创造有效的课外作业的设计框架,很有启发,现摘录如下:

从作业的目的来区分,作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类作业都有自己特征,设计这一类型的作业时需要思考相关的问题。

(一)提升流畅性的作业(即直接和巩固所学的作业)

功能:旨在让学生进行业以掌握的技能熟练的练习

特征:

提供多样练习的机会

聚焦一种或两种技能

同别的技能与知识的链接

设计时应当思考的问题:

①学生完全理解了有关的技能吗?

②不是考虑怎样运用技能,而是求得流畅,设计难易度适中的课题。

(二)螺旋型反思的作业(即适当提升的加深理解的作业)

功能:旨在激活学生业已拥有的知识背景

特征:

学生运用业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自己确认是否理解了,反思自身的学习

把当下学到的知识内容上升到概念理解的高度

设计时应当思考的问题:

①业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学习与评价中是重要的吗?

②如何强化学生的元认知,以便学生能够练地运用知识与技能?

③业已教过的哪些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当下的教学?

(三)应用型作业(即迁移运用的作业)

功能:旨在为不同情应用新近学到的技能提供机会

特征:

运用技能或者运用规则解题

在新的情境中运用业已掌握的技能

设计时应当思考的问题:

①学生要运用哪些规则与原则解题?

②学生拥有了哪些必要的知识背景去理解新的情境与场面?

(四)拓展型作业(即综合、拓展创新的作业)

功能:旨在深化、整合2门或3门学科的知识

特征:

产生新的理解

产出新的成果与思考

运用多样的知识与技能

设计时应当思考的问题:

①课题能够形成新的知识与概念吗?

②是否能够产出以往未曾想到的成果与思考?

③要完成课题,对学生而言,需要怎样的知识与技能?

根据我的经验,一份合理的课外作业,四种类型的都应该有,平时的课后作业可以是以前三类为主,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时的作业第三、四种类型的可以适当提高占比。

这四种水平的作业划分与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各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划分(有的学科是四种水平,有的学科是五种水平)以及部分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学校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与上述的作业类型的分类似乎可以在层次上对应起来)。

借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推进工作的经验,在作业的实施中,对于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提出分层的要求。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作业应该是全体学生都应该达标的作业,第三类和第四类则是部分学生进一步发展提升的作业,不需要全体学生都去完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做,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需要完成的作业要求。

从作业量的角度,我认为第一类、第二类作业在日常的学习中,应该是各占35%左右的量为宜,第三类作业占20%,第四类作业占10%。在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中,后二类作业的量可以适当地增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