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自控力④丨如何通过做计划,培养孩子自控力?

3-6岁是孩子行为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孩子自控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小十点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儿童自控力教育系列」,通过分析孩子的内心想法,用更科学的方法解决孩子上课不认真、不遵守纪律、写作业拖拉等问题,帮助孩子有效管理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希望通过5期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文 | 遇之 · 主播 | 林静

本文首发小十点

最近,清华学霸的计划表,上了热搜。

从起床、学习、社会工作到体育、品行等方方面面,计划表都有充实又有条理的安排。

在留言里,有一个评论获得了高赞:厉害的不是这张表,而是执行这表的自控力。

学霸往往都会有着超强的自控力,这一点其实早已有研究证明。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45年对美国5000名的超常儿童跟踪研究发现:

智商和学习的关联性,远不如自我控制力和学习的关联度强。

也就是说,智商能起作用的关键,在于自控力。

而且一个人的自我控制力越强,他将来获得成就的比例,往往也会越高。

自控力,并不是天生就会形成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而越早培养,孩子的人生越早受益。

具体来讲,孩子进入幼儿期,随着认识能力和意志力的发展,自控力就会开始萌芽。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们就可以开始通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方式,来训练和加强孩子的自控力。

那具体如何做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点做起:

让孩子知道制订计划的原因

很多时候,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不足,就会下意识地帮孩子安排一切,包括孩子计划的制定。

然而,不管计划有多完美多科学,没有参与制定的孩子,对计划很难会有心里认同感。

对孩子来说,他只是计划的被动执行者,甚至有的孩子会将这计划视为父母压迫自己的手段,进而产生心理抵触。

因而,计划的效果也往往会大打折扣。

自控力的关键在于“自”,所以计划的制定,让孩子参与进来并成为制定的主体,这点非常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让孩子知道制定计划的真正价值。

当孩子明白,制定计划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的明确任务、管理时间。

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成就和进步,孩子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往往就会大大激发。

孩子计划制定时,也就会更加积极。

由于亲自参与计划的制定,孩子也会有更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心来执行计划。

海清曾在微博上讲到,她儿子蛋妞因为定下了暑假完成一个科幻小说的写作计划,开始变得超级自律。

海清主动要求陪孩子出去踢球,孩子头也不抬地拒绝,而是坚持要先完成当天的作业计划。

在海清主动相劝作业明天再写时,孩子也毫不动容,而是清楚地指出:明天还有明天的计划任务。

蛋妞有如此强的计划执行性,正是因为这个计划是他自己的计划,不是父母强加给她的。

在与孩子制订计划时,少一点“他控”,多给孩子一点“自控”,孩子的计划执行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教孩子学会科学制订计划的方法

制定过计划的家长,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计划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了了之。

有的家庭甚至会陷入“制定计划—失败—沮丧—责备(孩子自责)—制定新计划—继续失败”的怪圈。

虽然计划搁浅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制定的计划是否科学,可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

制定计划要科学,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具体科学的方法。

其中,管理学中的SMART原则就非常好用。

Spescific(明确的):即目标的具体化。

比如“提高英语成绩”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具体化为每个礼拜记几个单词、每天练习几段英语对话、每天阅读几分钟的英语文章等。

目标具体化了,执行检测才方便。

Measurable(可测量的):把目标量化,比如识字,定下一周识字20个的目标。

这样的目标既方便每周进行检测,也方便进行问题查验和判断计划是否修正调整。

Attainable(可行的):计划不需要完美,但是一定要可执行。

贴合孩子实际,难易程度适中,让孩子“跳一跳才够得到”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

孩子既不会应该太过容易而无上进心,也不会因为太难而气馁。

Rewarding(值得的):让孩子在计划的执行完成中,感到有价值。

除了孩子自身的精神愉悦,为了激励孩子,我们也可以与孩子商定,目标完成后他想获得的具体奖励。

如喜爱的玩具、想要的书籍、野餐郊游等。

奖励应结合目标难度设置梯度,并更多以精神性的奖励为主。

Time-bound(有时限):目标的周期不能设置过长,因为周期越长,变数就越多,执行性就会越差。

所以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以有时限的短目标,实现渐进式的进步和调整,计划会更容易完成。

另外,制定好的计划在执行中也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计划的调整。

孩子在学会合理制定计划、规划时间、约束自己行为的过程中,会逐步提高自控能力。

父母要监督孩子执行计划

在孩子自控力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孩子自身能力和意志力的不足,需要家长适时地对孩子执行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而这个监督很关键的一点,需要避免将孩子的自控又变为“家长控”。

所以监督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监督过程注意用“建议提示性语言”

在监督过程中,我们下意识地会使用指示性的语言,去命令孩子完成未完成的内容。

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对孩子的自控力并无益处。

习惯性的命令和指示,会让孩子从一个主动者,渐渐变为一个依赖父母的执行者。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去尝试行使自己的掌控权,孩子的自控力就会不断地下降。

所以,当发现孩子的计划没有完成,我们需要避免“你某某某任务还没完成,赶紧去做”的命令式要求。

我们不妨换种方式,比如让孩子来个计划完成情况的汇报点评,孩子就会自己发现需要完成和改进的地方。

在监督时,我们采用类似的建议提示型语言,会更有利于孩子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提升。

2、将计划表变成记录表,监督更有效

自控力需要愉悦感和成就感来做支撑。

当孩子完成一项,家长就鼓励监督孩子把它记录下来。

这既是对孩子的肯定与赞赏,也是将孩子的“努力”变得可视化。

随着完成的记录越来越多,孩子也更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付出。

他会对自己的表现会越来越满意,对自己的能力会越来越自信,他也会更有积极性去自律自控。

许多清华学霸,包括那张爆红的计划表制定者马冬晗,都主张做记录表来不断认知自己,并提升意志力,也正是基于此原理。

经济学家戴尔·麦康基说:“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

自控力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制定计划,让目标给孩子持续带来动力;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坚持,学会克制。

相信,孩子一定会发展出强大的自控力。

-作者-

遇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教育研究者,愿你我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本文首发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集结专家及辣妈,让带娃变得轻松好玩。

-主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