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爱提问一定是好事吗?
我们小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勤学好问。《论语》中有很多对话就是孔子的弟子问他问题,他耐心作答。孔子也提倡大家勤学好问,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好问过了头也未必是好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的人总是爱提问,我们不仅不觉得他勤学好问,反而觉得他很烦。同理,我们有时候问别人问题,也会被冷遇。这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论语》里有这样一则对话,我们并不陌生。樊迟问孔子怎么种粮、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孔子对樊迟非常不满。很多人据此批评孔子,说他看不起劳动人民。其实,这冤枉了孔子。孔子说得很清楚,这些问题你可以问农民伯伯,他们比我更熟练。在那个没有科学种田的时代,农民到处都是,怎么种粮、种菜,还需要问孔子吗?樊迟如果问农民伯伯,肯定能学到想要的技能,这些方面农民伯伯比老师孔子更专业。
古往今来都是这样,没有一个人能精通所有的领域,都有自己的长项和短板。如果我们不管别人的实际情况,什么问题都问别人,当然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例如,我在小学教科学。学生问语文上的问题,我让他问语文老师;他问数学上的问题,我让他问数学老师……我们就要给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提问题要问对人,否则等于白问。如果我什么问题都代答了,那还要其他的老师干什么?
阎学通先生就批评,前些年有的节目主持人请的专家,什么都敢说,结果预测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格格不入。不是说这些专家水平太差,而是主持人不知道“术业有专攻”的道理,超越了他研究范围的话题,他当然不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研究潜艇的专家,你让他说大炮,他能说准确吗?主持人提问也要注意,专业对口,问题提得才有意义,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得很清楚,有困惑,需要进行启发,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学生也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否则谁也教不会。没有起码的归纳演绎能力,同样的问题一问再问,谁都会烦。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年轻老师,他在备课时发现有的问题自己搞不清楚,本能反应是问其他老师。有一次,他问我一个问题,我说你先在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上找答案,以这两本书上说得为准。我帮他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把答案找出来了,我想他下次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没想到,第二次、第三次,他依然不知道看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还问大家,我瞎教一趟。这样的人教得会吗?我都告诉了你可以自己先看书,你有这功夫问大家,不如用这个时间自己看书,答案早找出来了。
《论语》里,子路和冉有都问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要去实践,孔子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子路鲁莽,行事之前应该先问问父兄等身边人;冉有懦弱,就应该鼓励他大胆地去做。也就是说,子路那样的莽撞人行事前可以问问身边人,但是一个懦弱的人还总想着问别人这就不对了。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愿意自己去尝试,本能反应就是问别人,从别人那里找答案。这种人和冉有不是同类人吗?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对别人的依赖,不敢也不愿意自己思考、尝试。
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老师,她写一段话、制定一个方案,总是问大家行不行,生怕出错了被领导批评。其实,这样的行事风格是不行的。行不行完全可以自己去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后可以再改。总是怕字当先,每个细节都问得清楚明白再去做,怎么可能?
我们的一生要处理的事情成千上万,不可能事无巨细都等着别人给我们答案。一个人缺少自信,过分依赖别人,等着答案都有了再去做,那样只会畏缩不前,很难进步。
勤学好问本来是好事,但是不讲技巧,一遇到问题见谁就问,那就失去了意义。
李灿,生于1987年8月。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