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朗朗这种“赢在起跑线”的人,他们的成功其实是选对了赛道
赢在起跑线”这种理念到底对不对呢?估计很多人说不清楚。
你要说不对吧,现实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说朗朗、老虎伍兹。
朗朗我们都知道,国内著名的钢琴家,从东三省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第一名,到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可以说是获奖无数。
而朗朗之所以最终取得如此高的成绩,跟他早早地就开始钢琴学习是有密切联系的。
朗朗从3岁就开始练琴,他爸爸更是为了让他更好地练琴,专门辞去了以前的公安工作,带着朗朗去北京学习。当然,他爸爸对他也比较严厉。当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耍时,朗朗却在爸爸的监督下苦练琴艺,以至于朗朗对练琴都有了排斥心理。
当然,朗朗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显然,他的努力也获得了回报。
因此我们说朗朗是“赢在起跑线上”的,这句话应该没毛病吧?
不仅仅是朗朗,高尔夫球球星老虎伍兹可以说也是“赢在起跑线”的受益者。
可能有的人不认识老虎伍兹,但是在高尔夫球界,这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公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高尔夫球手之一,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还曾授予老虎伍兹“总统自由勋章”。
老虎伍兹2岁时就表现出了对高尔夫球的兴趣,3岁时就已经能打出9洞48杆的好成绩(高于标准杆11杆)。4岁时他就开始每天上高尔夫球课,每天训练时间已经达到8小时以上,5岁时便上了《高尔夫文摘》杂志,18岁时成为了最年轻的美国业余比赛冠军,之后又史无前例的在1994、1995和1996年完成了该赛事的三连冠。
一个个的事实摆在面前,好像赢在起跑线确实更容易帮人们取得成功,因此教育界掀起了“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狂潮,众多的父母在童年就开始对孩子进行严加训练。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一样的成功故事
赢在起跑线好像确实让人们更容易成功,从逻辑上也说得过去,毕竟训练的时间更长,因此想来说技艺就会更精湛,那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事实没有这么简单,科学家们经过系统的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数成功的不是这些极早就开始专业化道路的。
罗杰费德勒相信很多人听说过,网球明星,被众多评论家与选手认为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费德勒在大满贯单打上赢得过20次冠军,拥有ATP史上第二长连续单打世界第一周数的纪录,并且荣登2019福布斯100名人榜排名第11位。
费德勒同样是成功的代表,但是他的成长路线跟朗朗和老虎伍兹截然不同。
费德勒的童年跟大多数孩子的童年一样,爱好广泛,但没有特别专一的。他踢过球、打过篮球,还接触过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有时还跟父亲去滑雪、游泳。可以说,大大小小的运动他都接触过,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足球和网球。直到11岁这两个运动必须选一个时,费德勒才最终选择了网球。从这之后,费德勒才逐渐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之路。
事实上,像费德勒这种后发制人的情况并不特殊。
2014年,一组德国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刚刚获得世界杯冠军的德国队,队员们全都是典型的后发制人,他们普遍都没有提过专业联赛,最多时在业余联赛中踢过球。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踢野球和其他运动项目上。
换句话说,在现实中,像费德勒这种后发制人才是更普遍的,但因为这种成功不够惊艳,不被人们称作“神童”,因此不被报道。相反那种“赢在起跑线”迎合了大众的兴趣,他们从童年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当然也就变得大行其道了。
那为什么“后发制人”才是更普遍的成功道路呢?
“后发制人”成功的原因
要了解为什么后发制人更容易成功,我们就需要来认识下,为什么朗朗、老虎伍兹他们为什么能“先发制人”。
事实上,你可以观察那些先发制人所从事的职业,你就会发现,他们所处的行业规则清晰,反馈准确且及时,模式一旦建立就会不断重复,科学家们把这种学习称之为“友好型学习”。朗朗的钢琴、老虎伍兹的高尔夫球,还有象棋、桥牌等,都是属于这种友好型学习。
当打高尔夫球时,用力的大、角度决定了球的速度方向,这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反馈特别及时,因此通过训练就可以很快的抓住窍门,这就是友好型学习。只要不断坚持,技艺就会不断提高。因此这也就意味着,越早开始联系,技术的熟练度就会更高。
但是,我们世界上大多数的行业都是复杂的:规则不够清晰或者不够完善;模式不能稳定地重复,或者不够明显;反馈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及时。
这才是现实世界的正常情况,这样的学习被称之为“恶劣型学习”,比如炒股、治病、社交、教育孩子等等。
就拿教育孩子来说吧,影响教育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父母的情绪、当时的环境、孩子的情绪等。因为规则不够清晰、反馈不够及时,所以父母就很难判断到底是哪种行为影响了最终结果,也就很难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那大量的重复练习就没有意义。
这时候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往往就是天赋,在某一个方面就更高的直觉,于是面对问题时就可以忽略这些复杂的表象直接抓住本质,因此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而很多时候天赋往往并不明显,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发现,才最终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然后才主攻一点,把天赋与后天努力结合,这样才更容易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成功的人是“后起之秀”的原因。
总结
因此,父母要想赢在起跑线,就要衡量下你为孩子选择的方向,是不是友好型学习。如果不是,就趁早放弃吧;如果是,也并不代表你孩子一定会成功,因为这需要你孩子长期的付出,如果你自己耐性不足,都无法坚持的话,那孩子很可能会半途而废。
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还是顺应孩子,让孩子多尝试,真正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缺点。孩子将来也就更容易坚持,也就更容易成功。而这样的教育,父母也轻松,不用每天监督控制孩子。
说到这里,如果你阅读过我的开窍专栏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理论跟我提出的开窍理论类似。其实并不奇怪,遵从科学的原理,最终就应该是殊途同归。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当孩子发现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事情时,他们不就时开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