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你为什么按快门?

为什么按快门。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多摄影人最大的问题所在:不知道要拍什么,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拍下来的。

别看中国摄影大军的人数有几千万,真正搞明白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许多人无理由地乱按快门,导致大家拍出来的照片有严重的趋同现象。个人认为,正因如此,为了标新立异,很多摄影师跑到新疆西藏, 甚至南北极这样一般人很少涉足的地方,试图用少数人的特权来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通过炫技和猎取奇观异象来彰显自己的摄影水平(当然不排除有摄影师真的是被这些异景打动)。

能看到美好事物是能拍出美好事物的前提。但很多人只有一双生理层面的眼睛,大脑只是让眼睛去看却根本没有进入内心。我带学生外拍的时候经常发现初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点:大家往往拿着相机不知道该拍什么。其实可拍的选题实在太多了,因为审美感受力不足或者思考角度 不同会导致对可拍之物很不敏感,找不到光影,找不到空间,找不到色彩,找不到质感,更不可能找到自我的感动。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摄影师和正常人的行为举止有时候不太一样。比如,正常人走大道而一个摄影师则非要走偏门小路,正常人看不到的事物而一个摄影师却能很敏锐地捕捉到。我常常感叹自从学了摄影,看到垃圾桶都想欣赏一番,试图换种视角来重新定义它,可放到过去,甚至是倒垃圾的时候你都不会多看垃圾桶一眼。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群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不具备摄影师之眼的普通人看一片树叶只是一片树叶,只是一个实物的存在,也许还是干扰环境或是造成生活不便的因素,所以你就算每天都能看到树叶也 不会通过大脑皮层的传递与我们的心灵发生实际的对话,而一名合格的摄影师则很可能因为一片落叶触景生情,引发联想。落叶之美早就超越了实物本身的价值,有了更高层次的使命——生命尾声的寂寥,一片树叶就是人生的缩影,有绿的青春之初,也有黄的落幕之尾——一个好的摄影师如果没有穿越事物表面的这种审美能力则很难拍出精彩 的作品。

单幅照片的选题来自于摄影师与被摄物之间的视觉交流,是某个外物与个体生命体验在一个特定的瞬间产生对接的产物,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审美问题。

因此,单幅照片的选题能力就是审美能力。摄影师之眼的缺失限制了摄影的创作,限制了照片主题的发掘。如果眼睛里发现不了美,不能让这种美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对接,哪怕你手中有再高级的相机也于事无补。

那要怎么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呢?有两点很关键:

1、改变对寻常事物的麻木感官适应,学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观看。

2、建立信念,相信一切平凡事物只要有意识地转换观看视角,就能 发现出审美价值。

【图 1】大部分家庭相册中的照片都属于照相馆美学,从业多年的照相馆师傅们从拍摄到后期的控制能力要比现在的摄影爱好者们专业许多。

做到这两点并不难,你可以先拿出家里的老相册来热热身。相信很多人家中依旧保存着之前的家庭相册(图1),里面的纪念照在许多没有学过摄影的人眼中只是普通的照片,并不会把它们看成是艺术品,对不对?但请你拿出这些照片,眼睛贴近画面仔细观看:首先进入眼帘的 可能是一张拍摄于老照相馆的人物肖像照,可能是父母年轻时候的一张合影照。先看他们的服饰与装扮,照片里的人很可能是不苟言笑的,甚至过分严肃;再看道具和用光,摄影师应该采用了古典的封闭式构图,人物端坐在画面的中央,旁边可能会搭配一些桌椅,再时尚一点儿的会搭配罗马柱或者假花,照片上没有太多花哨的灯效。除此之外,怀旧的黑白照片上面一定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划痕,照片已经明显发黄,虽然照片拍摄于许久之前,但胶片的颗粒感依旧非常真实,焦点非常清晰,仿佛触手可及。

通过观看一张家庭纪念照片能重新获取许多审美的新发现,而选择用家庭照片来训练观看是因为它最容易获得又最容易被忽视。审美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里,你不一定非要去一趟美术馆欣赏举世闻名的大师名作,只需要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就可以进行训练。

每日起床看一眼窗户的瞬间,你发现自然光从窗帘上方斜穿了过来,这让屋檐呈现出一片很好看的光影;挤牙膏的时候,关注一下牙膏管的造型;走在室外时,去看看云的移动;下班后在车窗里观察一下当天云的颜色;午后遛弯的时候观察一下单位门口大树的树皮质感;逛街的时 候留心城市楼宇之间的空间反光......一花一木都可以成为训练审美的对象,只要有意转换观看的角度,你就能在许许多多的平常事物中发现美。

美无处不在。当你具备这种能力之后,哪怕某一刻身边没有相机无法按快门也能获得审美的乐趣,你不会遗憾自己没有把这些美景捕捉住,体验这种美的价值大于记录下这种美的价值。艺术培养的正是一个人的感受力。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审美观已经固化的成年人还有可能得到审美感受力的提高吗?通常来说,培养审美需要在一个人懵懂之时就开始,这种从小就开始孕育出的审美习惯也是一种思维习惯,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才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层面,解读出他人解读不出的深意, 这也是一个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先决条件,是拍出一张好照片的前提。改变任何习惯都是困难的,当然包括审美习惯。不过,好在审美能力不是固化的,是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改变的。

本文摘自《来!这样学摄影》之第二章《学习摄影语言,先拍好单幅照片》

袁洁/著 中国摄影出版社

袁洁

摄影老师,作者。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美术学硕士,现为吞像摄影创办人。

著有《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来!这样学摄影》。

如何购买本书

袁洁老师著作《来!这样学摄影》

特别签名版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管理员为好友咨询。同时您还会获得定制精美书签一张(五款随机赠送一张)和吞像摄影直播间15元优惠券。

普通版

点击下方链接的“购买”

可以在京东网、当当网购买此书的普通版

热门新课

NEWS

你是否困扰自己的单张照片美感不足?是否觉得画面粗糙、细节缺少?是否不知道怎么把照片拍成摄影作品?这都源于你没有掌握摄影语言!这次,吞像摄影为你准备了摄影基础实战辅导班,系统学习,攻克薄弱的基本功,拍出好看的佳作!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0)

相关推荐

  • 环行的人 ▏娄良:平凡的照片恰恰最有存在的意义

    摄影.文|娄良 编辑|一万兄 ▮接触摄影 2007年我初中毕业后家里终于给我买了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的E6,200万像素的摄像头让我第一次可以随时随地拍照,拍了很多天空.树枝.天空和生活的碎片.目前 ...

  •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名,但是很多人来找我合影

    一席 15小时前        鲁小本,摄影师. 比如在摄影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决定性瞬间",就是说会有那么一瞬间,前景.背景.相机的参数等等一切因素都恰好很完美,摄影师需要在这一瞬 ...

  • 参观重庆首届长江国际双年展的三点感受

    2015年5月3日,观看了重庆"是非"为主题的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长江双年展不同于普通的摄影大赛,参展作品风格各异.不拘一格,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观念的冲击和身心的震撼.套用现在 ...

  • 袁洁:没下功夫的摄影

    专栏 5月份,我们发起了一个摄影命题征稿<快递>,本来一开始我对这个题目还是很期待的,觉得这是一个很日常的题目,就在我们身边,围绕快递也有很多可拍摄的内容和视角,但没想到大家纷纷投稿来的作 ...

  • 袁洁:初学者要把学摄影的重点放到画面中来

    专栏 袁洁/摄影 听一下语音,省得看字啦~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入门摄影的初学者来谈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澳洲曾误入一个博物馆,竟然发现里面有个小展厅正在举办摄影展,那个影展是关于环保的主题,大部分 ...

  • 【原创】内蒙古|袁洁:《夏之语》

    原创作者:袁  洁|内蒙古阿拉善盟 <夏之语> 你是清晨的风夏日的雨暖暖的斜阳你是走过的路望过的天满身的星光你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心中有理想眼里有光你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你是他们的眼他们的希望 ...

  • 评片 | 袁洁:从自己内心出发,不要从外部伦理出发

    课程 梁永祥/摄影 吞像的评片会已经到了第四季,这是一个长期的栏目,这四年来我们看到了大家从摄影技术和摄影意识的太多提升,可喜可贺,当然,也看到了一些长期的问题存在. 比如,我发现大家经常会投稿这样的 ...

  • 袁洁 | 抑郁之毒

     作者简介 袁洁,一九八八年生人,故乡为四季分明的河南南阳.喜欢读书,写诗,听歌,美食,宅女一枚. 诗观:世事纷扰,心潮起落.情思何寄,山高水阔.灵魂之所,唯有诗歌. 抑郁之毒 抑郁之苦不亚于绝症 ...

  • 袁洁 | 夏,女人

     作者简介 袁洁,深圳市宝安区 夏,女人 这盒晚霞浸制的胭脂足够红润 捏起夕阳柔和的粉饼 细细凃匀 不知能否遮掩暮色的憔悴 憔悴的铜锁布满老年斑 美人迟暮 怎样的钥匙才能开启这锁 当青苔覆盖破瓦 草籽 ...

  • 袁洁:垂暮未到的意义

    本篇编辑:小河 图片:©袁洁 文字:袁洁 显然,我已经中年. 无论我的心智如何,都不可否认,身份证上出生年月日提醒着我这个事实,一个40岁的人,没有什么好辩解的. 我经常听到年龄比我大的人,比如我妈, ...

  • 袁洁:打破套路化的摄影创作,你可以这么做

    本篇编辑:苦月亮 文字:袁洁 今天我想跟大家来聊聊,如何来打破摄影创作中的雷同化和套路化的问题. 通常认为摄影的雷同化和套路化主要在风光领域比较常见,但其实这几年在纪实领域,甚至是在很多的当代摄影创作 ...

  • 袁洁:电脑桌面壁纸带来的感动

    本篇编辑:苦月亮 文字:袁洁 我的电脑桌面自动连接的是微软的bing壁纸,每天,我打开电脑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摄影作品.作为壁纸的摄影大部分属于那种视觉漂亮的照片,如果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看,可能漂亮的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