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汇编(二上)——舰队母舰

发布时间:2013-04-12

  原作者:我是吉娃娃 

搬运地址:空军之翼

舰队航母及商船改装航母

  航空母舰作为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的主力,先后计划建造的各种型号加起来一共有 45 艘,实际建造的为 17 艘(含由其他军舰改装的航母)。此外还有 7 艘由商船改装的轻型航空母舰。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一一介绍。

  舰队航母列表(包括实际建造和未建造的)

  凤翔型:凤翔(Hosho)、翔鹤(由于受《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制约而于 1923 年 11 月 19 日中止建造计划)
翔鹤型:翔鹤(未开工)、未开工的还有另外一艘未定舰名的姊妹舰。
赤城(AkagiI)、天城(Amagi)(未完工)
加贺(Kaga)
龙骧(Ryujo)
G6 型:(停留于计划中)
苍龙(Soryu)
飞龙(Hiryu)
翔鹤型:翔鹤(Shokaku)、瑞鹤(Zuikaku)
云龙型:云龙(Unryu)、天城(Amagi)、5002 号舰(中止建造)、葛城(Katuragi)、笠置(Kasagi)(未完工)、5005 号舰(中止建造)、阿苏(Aso)(未完工)、生驹(Ikoma)(未完工)、鞍马(未开工)、5009 号舰(未开工)、5010 号舰(未开工)、5011 号舰(未开工)、5012 号舰(未开工)、5013 号舰(未开工)、5014 号舰(未开工)、5015 号舰(未开工)
大凤(Taiho)
G14 型:801 号舰(未开工)、802 号舰(未开工)
信浓(Shinano)
大凤改进型:5021 号舰(未开工)、5022 号舰(未开工)、5023 号舰(未开工)、5024 号舰(未开工)、5025 号舰(未开工)
祥凤型:祥凤(Shoho)、瑞凤(Zuiho)
龙凤(Ryuho)
千岁型:千岁(Chitose)、千代田(Chiyoda)
伊吹(未完工)
G18 型:(停留于计划中)

实际建造的舰队航母(含轻型航母)

凤翔号(Hosho)

  凤翔号在人类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从航空母舰诞生以来,日本海军一直关注着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的发展。早在 1913 年,日本海军就着手将一艘商船“若宫丸”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并参加了在中国青岛与德军的作战行动。英美等海军强国也相继改造了一些军舰作为航空母舰使用。不过,这些早期的航空母舰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性,并不能很完善地履行航母的使命。所以,在 1918 年 1 月 15 日,英国皇家海军开工建造了从一开始就作为航空母舰设计的“竞技神”号(HMS Hermes,也有译作“赫尔母斯”),虽然“竞技神”号在 1919 年 9 月 11 日就下了水,但是“世界第一”的桂冠并没有落在它的头上,而是落入了凤翔号的囊中。

  1919 年 12 月 16 日,日本帝国海军在浅野造船厂开工建造了本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并于 1922 年 12 月 27 日建成服役,这样一来,虽然“凤翔”号开工比“竞技神”号晚,但服役比后者要早,所以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建造的航空母舰”。由于该舰在航母发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岛状上层建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航母,以区别于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经颇像现代航母了。

1922 年刚刚下水时的凤翔号(HOSHO)航空母舰

  出于实验的需要,凤翔号上面采用了不少的新技术。其全通型飞行甲板和位于飞行甲板右舷的岛式舰桥成为了大部分后来者的基本形式,并一直延续到现代航母。

  由于带有实验性质,凤翔号的尺寸不是很大,标准排水量只有 7,470 吨,具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和前后两个机库。为了便于舰载机起飞时加速,前部三分之一的飞行甲板有个 5 度左右的向下倾斜。两台飞行升降机沿中线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使舰载飞机在升降作业时最大限度地受到舰体保护,特别是在海况不好的时候;缺点是在升降机的使用过程里无法进行舰载机起降,这种布局直到喷气时代的现代化航母上才逐渐被舷侧升降机所取代。

  凤翔号的岛式上层建筑比“竞技神”号小得多,只设驾驶室和海图室,上面是三角桅。不过在实际使用过程里,日本海军发现“凤翔”号的岛式结构并不是很合适。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狭窄,岛式建筑在起降时显得非常碍事。为了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日本海军于 1924 年(大正 13 年)又拆除了岛式建筑,将舰桥的功能移到了飞行甲板前段下面。

凤翔号(HOSHO)航空母舰撤去上部舰桥后的线图

  在岛式建筑的后面有 3 个矮烟囱,为了防止烟囱排出的烟尘影响甲板上的飞行作业,烟囱上装有铰链,进行飞行作业时可以向外侧放倒。不过由于机械结构不太可靠,日本海军在使用中一般采取半倒的倾斜方式。放倒后的烟囱会在飞行甲板上留下三个凹坑,对飞行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与岛式建筑一并在改造中拆除,改成了向下弯曲的固定式烟囱。

  为用于水面交战,凤翔号还安装了 4  门 140 毫米舰炮,不过几乎没用过。

  凤翔号的设计建造过程为日本后来建造的航母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对日本海军航空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贡献。

  1932 年(昭和 7 年)1 月第一次上海事变(中国大陆称之为“一二八事变”)爆发时,包括“凤翔”号与“加贺”两艘航空母舰、四艘巡洋舰和四艘驱逐舰在内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赴华参战,创下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第一次击坠纪录,期间与中国空军多次交手,互有损伤。1935 年(昭和 10 年)9 月 26 日海军演习中,凤翔所在的第四舰队于本州岛东北水域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史称“第四舰队事件”。凤翔号在事故中飞行甲板前半部被海浪击塌,不得不进行飞行甲板支撑柱加强和机库加固工程。1936 年夏天的改造撤去了 140 毫米炮,加装防空机枪,改善了居住性。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凤翔所在的第一航空战队再度前往中国参战,在广东击落过中国空军的霍克战斗机。此后该舰由于舰体过小,载机数过少转入预备役,长期停泊在横须贺作为海军飞行学校起降作业练习舰。

  1942 年中途岛海战中,凤翔曾作为第一舰队附属舰,搭载“九六式舰上攻击机”随山本五十六的主力舰队开往中途岛,担负了若干侦察、警卫任务,但由于作战中途终止,并未实际参战。其后,由于该舰的飞行甲板比较短,舰上设施落后,无法起降最新型的舰载机,只好继续搁置于本土,承担航母飞行队的训练任务。

  1944 年 6 月,为承载新型舰载机的起降,本舰在吴港的海军工厂进行改装,飞行甲板加长至 180.8 米,宽度增加至 22.7 米。战争末期日本曾试图以该舰向苏联换取战斗机和燃料,未果。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时,凤翔是海军中唯一完好的航母,也是少数能够航行的大型军舰之一。同年 10 月该舰除籍,拆除武装后用于马绍尔群岛、新几内亚等地日本残军、侨民的复员工作,至次年 8 月完成任务,随即在日立造船樱岛船厂拆除,1947 年 5 月 1 日解体完毕。

1945 年 10 月,终战时的凤翔号(HOSHO)航空母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新建时)

  排水量:7,470 吨(基准),9,330 吨(公试),10,500 吨(满载)
长×宽×吃水:179.5m×18m×5.3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68.25m×22.7m(后延长到 180.8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锅炉 4 座,蒸汽轮机 2 台,双轴推进 30,000hp
航速:25.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140 毫米单管舰炮 4 座,80 毫米单管高射炮 2 座
舰载机:舰战 9+3 架,舰攻 6+2 架
舰员:550 人

赤城号(Akagi)

  赤城号(AKAGI)可以算得上是大日本帝国海军里最著名的军舰之一了,它作为日本海军的主力航空母舰之一,又是机动部队的旗舰,参加了太平洋战争初期重要的海战。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 5 日,在中途岛海战中被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击沉。

  说起赤城这个舰名很有意思,其源自于日本关东北部的赤城山。但是根据当时日本海军的军舰命名惯例,航空母舰应该是用飞禽类的动物命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赤城型的两艘航空母舰——赤城(AKAGI)、天城(AMAGI)都是从战列巡洋舰改装过来的,改成航空母舰之后保留了原来的名字,并没有按照航母的规则更改。

赤城号(AKAGI)正在吴港海军工厂从战巡改装为航母

  根据日本帝国海军制定的“八八舰队计划”,赤城号最初是作为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于 1920 年 12 月 6 日在吴港海军船厂开工建造,由于 1922 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1922 年 2 月 5 日暂停。按照华盛顿条约的规定,日本可以将 2 艘未成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造成航母。但实际由于天城号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中损坏严重,龙骨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而报废,取而代之的是将加贺型战列舰的一号舰改装成了“加贺”号航空母舰,所以本级只有一艘赤城号(Akagi)完工。

正在进行公试的赤城号,从这张图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三段式飞行甲板的结构

  改造设计组成员藤本喜久雄中佐参考了正在进行第二次改装的英国海军暴怒号航母(HMS Furious),为赤城号选用了平甲板和横卧弯曲式烟囱,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三段式飞行甲板:三层甲板呈阶梯状配置,最上段是起飞/降落两用甲板,用于舰载机的回收;中段甲板供小型的战斗机起飞;下段甲板供较大的攻击机起飞。中、下两段甲板分别与舰体中部以后的上、下双层机库相接,飞机可以从机库直接起飞。但由于中段甲板前段设置了横跨两舷的大型罗经舰桥,两侧还安装了两座双联 200 毫米炮,实际上使上层机库前端被封闭,致使中段甲板无法起飞飞机,而且由于舰桥位置很低,不利于观察和指挥。这些缺点都在后来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逐一发现,从而导致了后来的大规模改造。

  排烟方面,吸取了从“凤翔”号上得来的经验,为了防止烟囱的排烟对飞行甲板上的起降作业产生影响,将烟囱从右舷伸出向海面弯曲,并且在飞机起降时用海水喷雾冷却排烟。

  在完工时,为了与可能遭遇的假想敌(即美军)巡洋舰对抗,赤城号还安装 10 门射程 26,700 米的三年式 200 毫米主炮,其中 6 座单装炮分别配置于舰尾两舷每侧 3 个的炮廓内,2 座双联炮塔安装在中段飞行甲板前端。

  受这些怪异结构的影响,全舰常用搭载机只有 60 架,远少于同期的美国航母,这应该也算是一个日本特色了。

早期的“赤城号”航母与“长门”号战列舰在一起

  赤城号航空母舰 1925 年 4 月 22 日下水,并于 1927 年 3 月 25 日在吴港海军工厂完工,8 月 1 日正式加入联合舰队,担任新成立的第 1 航空战队旗舰。同时该舰与准同型舰加贺、美国的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 4 艘主力舰改造的航母并成世界航母“四巨头”。1928 年 12 月10日至 1929 年 10 月 7 日,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出任该舰舰长,山本以其敏锐的眼光意识到了这种搭载飞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战舰对海战将产生的本质影响。尽管这种思想在当时海军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山本确实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号之中。这段经历使得山本五十六对“赤城”号有着特殊的感情。连后来纳粹德国海军向日本海军求援航母技术的时候,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山本五十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将“赤城”号的全部技术资料送给德国。

  进入 1930 年代,随着舰载机重量增加和性能提升,“赤城”号原有的三段式飞行甲板已显得不实用。1935 年(昭和 10 年)11 月 15 日到 1938 年(昭和 13 年)8 月 31 日,赤城号在佐世保海军工厂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取消不实用的中、下两段飞行甲板,将上段飞行甲板改为全通式,一直延伸至舰首,用立柱支撑。

  设置前、中、后 3 部升降机,舰桥也改为岛式。考虑航空母舰编队并行时便于各自的飞机起飞、降落,特别的安装于舰体左舷,赤城号的飞机可以向右边盘旋,不会与并行舰的飞机起降发生空中交通冲突,出于同样的原因而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的还有“飞龙”号航空母舰。这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实践表明:飞行员们往往在出现事故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向左侧飞,这样就造成了采用左舷岛式上层建筑发生的事故更多,所以,除了“赤城”和“飞龙”之外,再无任何航母将岛式上层建筑放在左舷。

  中甲板上的 2 座双联 200 毫米炮在改装中撤除,仅保留后部的 6 门,并增设高射炮火。 但因为预算限制,因此舰用火炮只将原先的一〇年式 120mm 高射炮更换了新型的八九式 127mm 高射炮,并未像加贺号一般增设大量的九六式 25mm 高射炮,因此在偷袭珍珠港时赤城的防空火力是六艘航母中最弱的一艘。

赤城号进行大改装之后的线图

  改装后的赤城外形为之一变,249.17 米长的飞行甲板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航母中的翘楚(仅次于二战末期完工的大风号和信浓号),常用舰载机增加 到66 架,虽然增加了机库容量,但由于为改造航母的问题舰内空间并未完整利用,因此舰载机装载量仍然是当时日本4艘大型航母中最少的一艘;除此之外续航力也是赤城号的一项弱点,在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时曾经有担心续航力问题而将其剔除作战计划的考虑。

  由于一·二八事变与淞沪会战时赤城号都在进行维修与改装工程,因此赤城号经历的第一场实战就是 1941 年 12 月 7 日的珍珠港事件。

参加作战时的赤城号

  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重型航母,赤城号上有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1940 年,日美局势日趋紧张,美太平洋舰队全部移师珍珠港。1941 年初,山本五十六确定了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为此各航空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山本的政策是训练中的伤亡与实战中的伤亡同样对待。致使赤城号以及第一航空战队的飞行员在参战前轰炸的命中率可达到 80%。1941 年 12 月 7 日,赤城号作为旗舰参与偷袭珍珠港。短短数小时之内,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四艘战列舰被击沉,三艘重创,一艘搁浅,6 艘巡洋舰和 3 艘驱逐舰被击伤,188 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官兵伤亡。山本的思路在珍珠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山本的地位在帝国海军中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赤城号的飞行甲板

  开战 6 月内,由赤城号领导的第一航空舰队横扫太平洋和印度洋,在拉包尔攻略战、达尔文港空袭、印度洋海战中屡战屡胜,创下无敌机动部队的名声。但是在一个叫做“中途岛”的地方,联合舰队遭受了大日本帝国海军成立后最严重的失败:四艘主力航空母舰全部沉没,损失 322 架飞机,3,500 人阵亡,最重要的是,损失了几百名开战以来最精锐的飞行员。

  作为机动部队旗舰的“赤城”号在上午 10 时 20 分,遭美国海军俯冲轰炸机击中 2 枚炸弹,一枚命中中央电梯附近并贯穿飞行甲板于机库引爆;另一枚则命中后方甲板并炸坏舵机。当时机库内正在进行舰上攻击机的加油与将陆用炸弹改换装攻舰炸弹的挂弹作业,炸弹带来的连锁爆炸使得舰上火灾一发不可收拾,但是火灾并未延烧到赤城的下部结构,因此火灾于中午 12 点已被控制。6 月 5 日晚上 7 点 20 分赤城舰长下达全体撤舰命令,全员离舰后赤城仍然浮在海面上,但由于赤城当时已经失去动力,加上苍龙与飞龙也遭到美军舰载机的攻击重创,考虑到大型船舰的拖曳可能会招来更多空袭甚至被敌方给掳获,因此 1942 年 6 月 6 日凌晨 2 点 55 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下达终止中途岛作战命令,并要求赤城自沉。

  自沉任务交由日军驱逐舰队执行。天皇的照片转移出来后,分别为“荻风号”、“野分号”、“岚号”、“舞风号”,4艘驱逐舰发射了 4 枚鱼雷并成功命中 3 枚,在水面上挣扎的巨型战舰赤城号最后沉没于北纬 30 度 30 分、西经 178 度 40 分的地点。中途岛战役后舰上成员总计战死者士官 8 名、下士官兵 213 名,舰载机部队战死 7 名。舰上幸存的舰员被派往了太平洋的前哨基地。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建成时)

  排水量:26,900 吨(基准),34,364 吨(公试)
长×宽×吃水:261.2m×29.0m×8.1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90.2m×30.5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11 座,口号舰本式混烧锅炉 8 座,技本式蒸汽轮机 8 台,4 轴推进 131,200hp
航速:32.1 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4 节
火力:200 毫米双联装舰炮 2 座,200 毫米单管舰炮 6 座,12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
舰载机:舰战 16 架,舰攻 28 架,舰上侦察机 16 架
舰员:1,297 人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改装后)

  排水量:36,500 吨(基准),41,300 吨(公试)
长×宽×吃水:260.67m×31.32m×8.1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49.17m×30.5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11 座,口号舰本式混烧锅炉 8 座,技本式蒸汽轮机 8 台,4 轴推进 133,000hp
航速:30.2 节
续航力:8,200 海里/16 节
火力:200 毫米单管舰炮 6 座,12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14 座
舰载机:舰战 18 架,舰攻 27 架,舰爆 18 架
舰员:1,630 人

加贺号(Kaga)

  加贺号(KAGA)是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是由“加贺”级战列舰改装而来。在太平洋战争的前期,作为机动部队的主力参加了众多的作战行动,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 5 日,在中途岛海战中被美国海军的舰载机击沉。

  根据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加贺级战列舰原计划制造两艘,于 1920 年 7 月 19 日开工,1921 年 11 月 17 日下水。在 1922 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之后,按照条约的规定,两艘加贺级战列舰都应当被拆除。不过,由于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里,正在进行改造的“天城”号航空母舰受损严重,不得不报废,所以,日本海军把加贺级的第一艘“加贺”号进行了改装,以替补因地震损失的“天城”号。加贺级战列舰的二号舰“土佐”号的运气就没有这么好了,在中止建造后被当做训练用的靶舰击沉。

这是由川崎造船厂所制作的加贺号战列舰完工想象模型

 “加贺”号在建造初期,与“赤城”号航空母舰一样,都采用了三段式的飞行甲板设计,其大致的布局也一样,在竣工之后,“加贺”号的数据与“赤城”号十分接近,所以基本上可以视为同型舰。但加贺号的烟道集中于舰尾排放,横卧式烟囱延伸到舰尾附近,左右舷各有一个向下弯曲的小烟囱,与赤城号右舷的大型弯曲式烟囱不同,其结构从下面这张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加贺号改装前的烟囱排烟口特写

  本舰设计时的全厂比赤城号短约 20 米,造成最上段飞行甲板起降跑道长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本舰系速度较低的战列舰改造而来,主机功率不足,航速只能达到  27.5 节。

新建完工后的加贺号线图
加贺(KAGA)刚刚竣工时

  完工后的“加贺”号第一次参加实战是在 1932 年(昭和 7 年)的“第一次上海事变”(中国方面称之为“第一次淞沪会战”或“一二八事变”)。在“第一次上海事变”中,由航空母舰“加贺”号和“凤翔”号,轻巡洋舰“那智”号、“那珂”号、“阿武隈”号、“由良”号和驱逐舰“冲风”、“峰风”、“沢风”、“矢风”组成的舰队开到了上海外围,这是军事史上航空母舰第一次参加实战。国内不少资料里面所记载的是“赤城”号与“加贺”号两艘航空母舰编队,但是笔者在查阅了多方资料后确认,“赤城”号此时正在进行维修作业,参加“第一次淞沪会战”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是“加贺”号和“凤翔”号。

  2 月 5 日,“加贺”号上所属的“三式舰上战斗机”6 架和“一三式舰上攻击机”4 架与中国空军的 O2U“海盗”I 型四机编队发生了空战,双方互有损伤。

  2 月 22 日,美国波音公司的试飞员罗伯特 萧特(Robert Short)驾驶“波音 218”型战斗机(美国海军 P-12 驱逐机的出口型号)与加贺号上的“三式舰上战斗机”3 架和“一三式舰上攻击机”3 架发生了遭遇战,一架舰攻被击伤,机上乘员小谷大尉死亡,佐佐木重伤;三式舰战的飞行员生田乃木大尉随即将其击落,这是日本陆海军航空兵的第一个击坠纪录,罗伯特 萧特也由此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外籍飞行员。

  2 月 26 日,在对中国机场的空袭行动中,有 2 架一三式舰攻被击落。

  3 月 3 日,加贺号奉命停止战斗,两周后第一航空战队回归联合舰队,进入整训。

  1934 年(昭和 9 年)6 月,加贺号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1935 年(昭和 10 年)12 月改装完毕。

  这次改装之后,三段飞行甲板改为一段全通式甲板,设置右舷岛式舰桥,烟囱改为右舷向下弯曲的大型式样,拆除 2 座双联 200 毫米炮,加装防空炮火,由于舰政本部中守旧派作祟,加贺号拆除联装 200 毫米炮后又在中甲板后部的预备炮廓内补充安装了 4 门单管 200 毫米炮,维持 10 门火炮的火力。改造后本舰舰载机增加到常备 72 架,再加上备用机 18 架,数量可以达到 90 架,实际作战里最多可以搭载 103 架。燃油搭载量增加了 8,200 吨,这使其续航力从新建时的 8,000 海里/14 节提升到了 10,000 海里/16 节。排水量超过赤城,是日本航母史上第二大(仅次于信浓);但航速依旧只有 28.3 节,系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正规航母中最低者。

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之后的加贺号

  在中日战争期间,由于“赤城”号正在进行现代化改装,“苍龙”号和“飞龙”号都还在建造当中,日本帝国海军当时能够投入作战的只有“加贺”号、“凤翔”号和“龙骧”号这三艘航空母舰。“加贺”号作为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航母,一直担当着主力角色。

  1937 年 8 月该舰再度前往中国参与“第二次上海事变”(中国方面称之为“第二次淞沪会战”或“八一三事变”)。当时加贺号上的主力舰载机型为“九零式舰上战斗机” 、“九五式舰上战斗机”、“八九式舰上攻击机”、“九四式舰上爆击机”和“九六式舰上攻击机”。

  1937 年 8 月 15 日,加贺号约 30 架舰载机企图空袭中国空军学校——笕桥机场。被中国装备了 12.7mm 机枪的“霍克”III型战斗机拦截,损失“八九式舰上攻击机”8 架,“九四式舰上爆击机”2 架,这是加贺号在中国最惨的一次失败。在这次损失之后,日本海军终于开始重视起战斗机护航来。8 月 22 日,由中岛正中尉等驾驶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机队到达加贺号,自此日本海军在战斗机方面达到了与中国空军不相上下的实力。

  之后,由于多次与中国空军交手展开激战,加贺号上的航空队成为了太平洋战争以前日本海军所有航空队里实战经验最丰富的精锐部队。

1941 年时的加贺号线图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加贺”号与“赤城”号一同编成了“第一航空战队”,在单冠湾集结期间,航空战队的飞行员们反复地进行着浅水鱼雷攻击训练和俯冲轰炸训练。经过了中国战场的锤炼,以中国人民的血肉锻炼出来的精锐部队在珍珠港的空袭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太平洋上唯一能够与日本帝国海军对抗的舰队在瞬间被打垮,空袭造成的结果和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的优异表现终止了美国海军“舰队派”和“航母派”之间的争执,从此以后,美国海军迅速地确立了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作战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在 1941 年(昭和 16 年)12 月 7 日的那场空袭作战中,加贺号上一共出动了两个攻击波。第一攻击波包括“九七式舰上攻击机”26 架(水平轰炸队 14 架,指挥官为飞行队长桥口乔少佐;鱼雷攻击机 12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北岛一良大尉),“零式舰上战斗机”9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志贺淑雄大尉。第二攻击波包括“九九式舰上爆击机”26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牧野三郞大尉,“零式舰上战斗机”9 架,指挥官为分队长二階堂易大尉。

加贺(KAGA)在 1941 年 12 月

  1942 年(昭和 17 年)1 月,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和加贺)与第五航空战队(翔鹤和瑞鹤)参与东南亚外围诸要地的攻击,其中包括 1 月 20 日-23 日,空袭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的拉包尔基地。而后南云舰队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个海域。包括 2 月 19 日空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3 月 3 日协助占领荷属东印度,空袭爪哇南岸芝拉扎 港。1942 年 2 月 8 日在帛硫泊地意外触礁受损,不得不在 3 月回本土修理,没有参与 4 月在印度洋对英海军的作战。当其在 6 月参加中途岛海战时,加贺号上搭载的舰载机数量为常备舰战 18 架,舰爆 18 架,舰攻 27 架。载机的数量为当时日本帝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一艘航空母舰,攻击力居日本海军航母之首。

  1942 年(昭和 17 年)6 月,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和加贺)与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参与中途岛海战,全部战沉。加贺号于 1942 年 6 月 4 日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被来自美军“企业”号航空母舰的 SBD 俯冲轰炸机命中四颗炸弹,引发了舰上的油料和弹药爆炸,本舰完全丧失战斗能力,是参加中途岛作战里中弹数最多的航母。从下面的图上可以清楚看到“加贺”号当时的中弹部位。

加贺号在中途岛海战时的中弹部位示意图

  第二天,为了避免军舰落入美国人手里,由随行的驱逐舰“萩风”号发射鱼雷击沉,自舰长岗田次作大佐以下 800 人阵亡。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建成时)

  排水量:26,900 吨(基准)
长×宽×吃水:238.5m×29.6m×7.9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71.4m×30.5m(上段)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12 座,技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 轴推进 91,000hp
航速:27.5节
续航力:8,000 海里/14b节
火力:200 毫米双联装舰炮 2 座,200 毫米单管舰炮 6 座,120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
舰载机:舰战 16 架,舰攻 28 架,舰上侦察机 16 架
舰员:1,269 人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改装后)

  排水量:38,200 吨(基准),42,541 吨(公试)
长×宽×吃水:247.65m×32.5m×9.5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48.6m×30.5m
动力:口号舰本式混烧锅炉 8 座,蒸汽轮机 2 台,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4 轴推进 127,400hp
航速:28.3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6 节
火力:200 毫米单管舰炮 10 座,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8 座,25 毫米双联装机关炮 11 座
舰载机:舰战 18 架,舰攻 27 架,舰爆 27 架
舰员:1,708 人

龙骧号(Ryujo)

正在公试的龙骧号,可以看见相比其他的航母,船体显得过于细小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各国海军掀起了一个造舰的高潮。包括日本“八八舰队”在内的各种造船计划使得各海军大国的经济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至于陷入最后的无底洞而把国家经济拖垮,由英国牵头,各海军大国在美国首都签订了著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以条约的形式,将各国的军舰比例确定了下来,结束了这种无序的竞争造舰状态。

  不过,受当时各国海军的“主力舰决战”思想影响,《华盛顿海军条约》只约定了各种主力舰的比例,并没有对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作出限制。日本海军于是想利用这个条约漏洞,遂在 1927 年度预算中编列了 1 艘 8,000 吨级的水上飞机母舰,作为即将报废的老朽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号的代舰,次年又将该舰类型变更为 9,800 吨级的小型航母。为实现吨位限制,直接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单层机库,平甲板设计,主机与“高雄”级重巡相同,载机 24 架。1929 年 11 月,该舰在三菱重工横滨船厂动工,取“龙骧鳞振,前无坚敌”之意命名为龙骧(Ryujo)。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在“龙骧”号的建造过程中,于 1930 年新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把一万吨以下的航空母舰也作出了限制,这意味着日本海军想钻空子也钻不到了。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索性把“龙骧”号列入了总吨位 81,000 吨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中去,因此也无需再将吨位控制在一万吨以下。

  鉴于这个原因,海军军令部强行要求“龙骧”号的载机数要提高到 36 架,采用双层机库。由于动力没变,吨位增加,使得“龙骧”号的最大速度由原来的 30 节下降到 29 节。同时,为扩大航程而增设的重油燃料库在军舰进行大幅度回转的时候有导致军舰倾覆的危险,不得不调整燃料库和烟囱的位置,同时将原计划安装的 6 座共 12 门双联装高射炮减至 4 座 8 门,以降低重心。

竣工前夕的龙骧号,飞行甲板边上的高射炮清晰可见

  受初始设计的制约,强行改装后的“龙骧”号存在着干舷低,重心过高和适航性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龙骧号”自下水后就先天不足。

  “龙骧”号外观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小舰体顶着一堆大大的上层建筑。这是因为在建造的过程中变更了设计,由原本一层机库增加到两层机库。这种变更让第二层机库和周围的高射炮呈现出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这样的形状从舰首看去最为明显,正如下图所示那样。

从龙骧号的前部看去,很明显的呈现出倒三角形,从后部看也是同样

  从舰首到舰尾,龙骧号的干舷都很低,这种过低的干舷导致龙骧号在 1935 年的“第四舰队事件”中,受损严重。

  “第四舰队事件”是日本帝国海军里一次很重大的事故。1935 年 9 月 26 日,为了海上演习而临时编成的“第四舰队”由海军中将松下元指挥,在岩手县以东 250 海里处进行训练。演习期间,舰队遭遇强台风,导致全舰队损失巨大,航空母舰“龙骧”桅杆被刮倒,舰桥损毁严重,“凤翔”前甲板被巨浪击垮,重巡“最上”舰首钢板开裂,“妙高”舰首铆钉松动,驱逐舰“菊月”,“睦月”,“三日月”,“朝风”是连舰桥都倒了,最惨的是驱逐舰“初学”和“夕雾”,从舰桥再往前就没有了,舰首被台风不知道刮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就是死亡 54 人的所谓“第四舰队事件”。

龙骧(RYUJO)1936 年第 2 次改装后的第 1 航空战队旗舰龙骧号

  究其原因,并不是日本工人在制造时偷工减料。众所周知,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是十分认真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设计上的原因,以及材料的限制。当时日本的材料在世界上还只是三流水准,没有达到现在的高水平。

  “第四舰队事件”以后,“龙骧”号不得不进行再一次改装。提高了舰首甲板和干舷,增加了压载物以降低重心,还加强了船体的结构,速度降到了 28 节。

1938 年的龙骧号

  这次改装完成后,“龙骧”号于 1937 年 8 月 12 日从佐世保港出航,加入到了中国战场。

  9 月 21 日,“龙骧”号航母上的飞行队长大园安名海军少佐指挥 15 架 95 式舰战机,掩护 15 架舰爆机空袭广州,与中国空军发生战斗,日军声称击落中国 23 架战机,其中 12 架为“龙骧”号航母战队的战果。在中国战场期间,“龙骧”号的航空队多次空袭上海、杭州等地,给中国军队和平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被中国方面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37 年 11 月 11 日,中国方面得到情报,“龙骧”号航空母舰出现在浙江舟山群岛以北大戢洋海面。“龙骧”号出现的情报被立即上报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对此十分重视,当即命令空军实施轰炸,试图击沉“龙骧”号航母。这是中国空军唯一一次攻击日本帝国航母的记录。

  根据中方的资料,中国空军出动了三架美制“诺斯罗普”轰炸机重创了“龙骧”号,炸毁飞行甲板上的 13 架日机,中方两架轰炸机被击落,致使“龙骧”号不得不返回日本本土修理了两个月。但是,在日方的资料里,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出现“龙骧”号遭到中国空军空袭或是回日本修理的纪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龙骧”号加入了由小沢治三郎指挥的南进舰队,参与了菲律宾作战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南方作战,期间主要是执行破交作战,击沉了大批商船。在此期间,“龙骧”号采用“零式舰上战斗机”替换掉了原来的“九六式舰上战斗机”。

1941 年的龙骧号线图

  1942 年 2—3 月间摧毁了由美、英、荷、澳四国军舰组成的 ABDA 舰队后,英国皇家海军东 印度舰队(又称东方舰队)成为对日本在东南亚扩张的最大威胁。皇家海军东印度舰队由萨默维尔(James Somerville)任舰队司令,仅有 4 艘一战留下的 R 级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声望”号、小型航空母舰“竞技神”号和 7 艘服役年限至少在 10 年以上 的老旧巡洋舰。仅有的筹码是两艘新型的舰队航空母舰“不屈”号和“可畏”号;舰载机总数不过约 1,00 架。

  日本帝国海军派遣南云忠一率领包括“赤城”、“龙骧”、“飞龙”、“苍龙”、“翔鹤”、“瑞鹤”共 6 艘航空母舰对印度洋上的盟军目标进行突袭,6 艘航空母舰共计搭载约 350 架舰载机。此外在南云麾下还有战列舰 4 艘、巡洋舰 7 艘、驱逐舰 19 艘和潜艇 5 艘。

  2 月 13 日和 14 日,“龙骧”号航母出动舰机前往轰炸在邦加海峡附近的盟军船只和军舰,击沉鱼雷艇、特务舰、炮舰各一艘,另外击伤或击沉 8 艘商船。

  3 月,“龙骧”号航母在三宝垄和星加坡作战,共击沉或击伤 9 艘盟军商船。至 4 月 23 日返回吴港检修。

  1942 年(昭和 17 年)5 月 26 日,“龙骧”号航母配备零战 16 架,九七舰攻 21 架,与“隼鹰号”航母一起组成了“第四航空战队”,从青森县陆奥湾的大凑港出发向东北方向的阿留申出发,参加阿留申作战,担任对中途岛作战的支援行动。

  8 月 7 日,美军在瓜达卡纳尔岛实施了登陆作战,自此日美双方在瓜岛展开了长达七个月的拉锯战。在瓜岛争夺战的期间,两军都在尽力为岛上提供支援。

  8 月 24 日,“龙骧”号编成机动部队第三舰队第一航空战队,在重巡洋舰“利根”号、驱逐舰“天津风”和“时津风”的陪同下为陆军的登陆部队提供保护。“龙骧”号在成功的轰炸了瓜岛上的亨德森机场后,受到美军陆基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的联合攻击。

  起初的陆基 B-17 轰炸机的攻击全部被“龙骧”号躲过,但是在随后而来的美军“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CV-3)上的 30 架 SBD 俯冲轰炸机和 8 架 TBF 鱼雷攻击机的空袭下,左舷中部命中一枚鱼雷,舰上被命中 4 枚炸弹,引起大火和船体倾覆,在受到攻击后四个小时,于瓜达卡纳尔岛北方海域沉没。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建成时)

  排水量:12,732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0m×20.3m×5.56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58.6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65,000hp
航速:29.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八九式 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九三式 13.2 毫米四联装机关枪 24 座
舰载机:舰战 12+6 架,舰攻 12+6 架
舰员:924 人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1941 年)

  排水量:10,600 吨(基准),12,575 吨(公试)
长×宽×吃水:180.0m×20.78m×7.08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156.5m×23.0m
动力:口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2 台,2 轴推进 65,000hp
航速:28.0 节
续航力:10,000 海里/14 节
火力:八九式 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4 座,九六式 25 毫米双联装机炮 2 座,九三式 13.2 毫米四联装机关枪 24 座
舰载机:九六式舰战 18 架,九七舰攻 12 架,备用机不明
舰员:924 人

苍龙号(Soryu)

苍龙号(SORYU)航空母舰

  苍龙号是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航母之一,按照日本帝国海军的分类,苍龙号(Soryu)和飞龙号(Hiryu)同属于苍龙级,但是由于飞龙号的改动很大,已经基本上可以视作另外一个级别,在本书里,笔者将其分开叙述。

  日本海军在完成号称世界最早的航空母舰“凤翔号”之后,又陆续的计划建造了由战舰、巡洋战舰改造而来的航母加贺号与赤城号,并有小型空母龙骧号的建造计划,因此,在华盛顿海军军缩条约的限制下,当时的日本海军航母保有允许量就只剩下 21,000 吨。

  在伦敦海军条约中,规定了巡洋舰种的保有量中,容许拥有不超过 25% 吨位的具有航空甲板的巡洋舰,于是美国海军遂提出了将重巡洋舰和航空母舰混合的航空巡洋舰计划,而日本海军与之相对应的,也在昭和七年(1932)提出了所谓的 G6 计划,本计划中的航空巡洋舰造型奇特,在如同航母般的外型上,于飞行甲板前端下面布置了三座渐高的双联装203毫米炮塔,预计性能如下:速度 36 节,排水量 17,500 吨,舰载机 70 架。

  在昭和九年(1934)开始的第二次舰船补充计划(丸二计划)中,军令部要求以 G6 计划为参考,将剩下的 21,000 吨航母保有量使用来建造两艘所谓的航空巡洋舰。该计划中的航空巡洋舰性能如下:排水量 10,050 吨,203 毫米的主炮装备在中心线上,127 毫米高射炮 20 门(10 座双联装炮塔),防空机枪 40 挺以上,搭载机 100 架(半数置于飞行甲板),速度 36 节,预计于昭和十一年(1936)完成一号舰,而于次年完成二号舰。

方案号为 G8 的苍龙号原始设计风洞模型

  在 G8 方案里,要求苍龙号以 10,000 吨的基准排水量上安装了双联装和三连装的 203 毫米主炮炮塔各一座,还有 127 毫米的双联装高平两用炮 10 座共计 20 门。

  从上面的图中只可以看出,G8 方案更象是一般的航空母舰,但是要在 10,000 吨的基准排水量内实现上述要素,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根本不可能实现。而且在其即将开工之前,发生了日本帝国海军史上有名的“友鹤事件”。这个事件导致了对苍龙级的设计方案再一次修改,其借鉴了“赤城”号和“加贺”号的建造和使用经验,因此更加的完善,最终成为了纯正的航空母舰。

正在吴港海军工厂建造的苍龙号(SORYU)航空母舰

  苍龙级号称“日本海军最初的现代化航母”,外观特征为位于右舷前部的小型舰桥和有限中部向下弯曲的烟囱。为实现高航速而采用的重巡洋舰船体,并安装了总功率 15 万马力的蒸汽轮机,最大航速达 34.9 节,创下了日本海军航母史上的记录。由于借鉴赤城和加贺大改装的经验,苍龙级在排水量约为前者一半(标准排水量 15,900 吨)的情况下仍能达到与前者相近的性能。具备双层机库和全通式飞行甲板,前、中、后 3 部升降机,常规载机 57 架,对空火力为 6 座双联装 127 毫米高炮,首次采用的装置还包括舰尾着舰标识、阻拦索等,这些都成为了日后日本帝国海军其他正规航母的标准装备,只是由于吨位限制,防护能力较弱。

苍龙号(Soryu)在公试,1938 年 1 月 22 日

  苍龙号于昭和十二年(1937)12 月 29 日完工,次年(1938)四月,苍龙号被派往中国战场支援,将舰载机的一部份派遣到南京。同年十月参加了广东方面作战的支持任务,并于十二月归回本土。飞龙号服役后两舰合并为第 2 航空战队,在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力荐下参加珍珠港作战,昭和十六年(1941)七月,与飞龙号航空母舰一起南下支援法属南印度支那的进攻,之后就为了筹备攻击珍珠港,而回到本土,展开严苛的训练。在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从单冠湾出击前往珍珠港的苍龙号搭载了零战 21 机,七式舰攻 18 机,九九式舰爆 18 机,合计 57 机,战果丰硕,苍龙号舰爆队投弹炸毁了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由于续航能力强,在执行完珍珠港的任务回国途中,苍龙号所属的第二航空战队还奉命前往威克岛支援,直到该岛在 12 月底被攻克。

偷袭珍珠港作战中,从赤城号上拍摄的苍龙号
苍龙号(Soryu)1942 年线图

  1942 年一月,苍龙号与飞龙号一起南下参加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攻略作战,二月,在帛琉与第一航空战队会合,轰炸了澳洲的达尔文港。1942 年 4 月,一、二、五航战奉命进入印度洋,扫荡英国远东舰队残部。由于对方采取了避战机动策略,双方并与直接交手。4 月 5 日日机袭击科伦坡,苍龙号飞行队长江草隆繁指挥的 53 架 99 舰爆遭遇英军重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和康沃尔号,前者在 13 分钟内被炸沉,后者在 18 分钟内沉没,炸弹命中率高达 88%。9 日日机又突袭亭可马里,将基地内大批飞机、船舶和设施炸毁,随后又与友舰配合、向正在驶往锡兰岛东岸的英军轻型航母竞技神号发动进攻并将其击沉,炸弹命中率达 82%。

苍龙号(Soryu)线图

  昭和十七年(1942)五月二十七日,苍龙号随着一只前所未有的大舰队从本土出发前往中途岛,参加了惊天动地的中途岛大海战。苍龙号当时仍在第二航战里,僚舰仍是飞龙号,他们都归在二航战司令山口多闻海军少将的指挥下。此海战中苍龙号除了预定的载机以外,还搭载了两架后来彗星舰爆前身的新锐高速侦察机二式舰侦,和准备配上占领后的中途岛基地的三架零战。由于密码遭美国破译,所以美国集中了全部的力量朝着苍龙号所在的南云机动部队发动猛烈的攻势。当日上午 10 时 25 分,就当舰队数度击退来袭鱼雷机,准备好迎风放出战机时,美军俯冲轰炸机突然从空中窜下,在短短几分钟间,三枚直击弹命中苍龙号飞行甲板上面,并平均的落在三座升架机前,爆炸连续引爆了停在甲板上正等待起飞的战机和堆积在甲板上的炸弹鱼雷,全舰陷入一片大火,10 时 40 分,苍龙号的主机就停止了动作。

中途岛作战中,躲避美军陆基 B-17 轰炸机水平轰炸的苍龙号

  火灾延伸到鱼雷库,发生了大爆炸,10 时 45 分,柳本柳作舰长下令全舰弃船,而自己却坚持留在舰桥。当天整个下午苍龙号都持续着猛烈的燃烧,日落时, 火势稍有减退,阿部士官长奉命将柳本舰长带下来,但是当他看到手持军刀,独自肃立在舰桥,表情坚定决定与舰共存亡的柳本后,也只能哭着离开。7 时 13 分, 焚烧了八小时半的苍龙号沉没,定员 1,103 名中有 718 名战死。

该舰主要性能数据为:

  排水量:15,900 吨(基准),18,500 吨(公试),19,500 吨(满载)
长×宽×吃水:227.5m×21.3m×7.62m
飞行甲板尺寸(长×宽):216.9m×26m
动力:口号舰本式专烧锅炉 6 座,舰本式蒸汽轮机 4 台,4轴推进 152,000hp
航速:34.5 节
续航力:7,680 海里/18 节
火力:127 毫米双联装高射炮 6 座,九六式双联装 25 毫米高炮 14 座
舰载机:(1941 年 12 月常备配置)零式舰战 18 架,九九舰爆 18 架,九七舰攻 18 架
舰员:1,103 人

(未完待续)

(上期回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