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秦代国庆日4
寒衣节:秦代国庆日4
秦王朝以“十月朔”(十月一日)为岁首,是个“一国之人皆若狂”的欢庆吉日。但因为周朝的岁首是十一月,那么这十月正是周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而周人有过“腊日节”的习惯,也是个全民欢庆的日子。于是,周、秦同月同庆的活动,长期来民间已很难从这重叠中分离出孰“周”孰“秦”来。中国人有个在农历十月一日过节的习俗,叫做“十月朝”,是个新年的节日。“朝”即晨,于是乎“十月朝”就是“十月朔”的又一称呼。但过“十月朝”这个节日,却赋予多种含义:
1、过年
秦惠文王初元十二年(公元前326年)“初腊”,说明周的“腊日节”得到秦政府的承认。那么,后来阴历十月一日是秦的元旦,周的“腊日节”无形中也变成了秦的新年。热闹延续,长期流传。
后世过“十月朝”,人们吃红豆饭,清朝在这一天吃“豆泥骨朵”。据考,“豆沙包子”即是由“十月朔”专吃而变为常年四季的食品。
周代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诗经·豳风·七月》)的习惯,是为了春节饮用。秦的新年也能够与此接轨。
2、庆丰收
《诗经·豳风·七月》有“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句子,描述一年农事已毕、扫除场院、欢庆会饮的场景。《诗经》中“十月涤场”会饮欢庆的风俗一直保留下来,明清方志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北方很多地方的这一风俗,可以说是同先秦时代关中的传统一脉相承。
3、腊祭
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把捕获的禽兽作为“牺牲”来祭祀祖宗。这是周代形成所谓“腊祭”的风俗。《风俗通》:“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秦汉以降,也都继续了猎取禽兽这种“岁终祭祖”的传统。其规模、仪式相当隆重,先是围猎,后以猎物祭祖与百神。或家祭,或墓祭,都选“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周之腊月是阴历十月,后来成了秦王朝的正月。里人祭社,热闹非凡。子贡不理解“一国之人皆若狂”的原因,孔子从“劳逸结合”中引申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作答(《礼·杂记》)。我国各地直到现在,还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作“腊肉”。
4、送寒衣
《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句子。是说君主当霜降之后,赐衣给人以御寒。农历十月初一,是秦的元旦,正当进入冬季的第一天。面对日趋寒冷的形势,人们祭祀祖先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之外,还要焚化冥衣。于是,把这活动叫做“送寒衣”。所以,农历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它同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那么,“送寒衣”之祭,大概起于周的“授衣”、兴盛于秦,以致于流传至今,形成为汉族人敬祖的传统。
汉朝有“腊鼓鸣,春草生”的民谚,在节日敲鼓则带有娱乐性。“腊日节”的时间,也因汉尚土德而移至大寒。晋以后则一分为二,固定成“腊八节”(十二月初八)和“灶王节”(十二月二十四日)。 [5]
参考资料
1. 王学理:《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秦俑三号坑漫议》,载《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学苑出版社,2011年10月。
2. 王学理:《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及其编成》,载《秦俑专题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
3. [3]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
4. [4] 周武王灭商后,告庙献俘,杀殷商战俘百人以祭(《周书?世俘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师﹞振旅,恺以入于晋 。献俘、授馘,饮至、大赏。”杜预注:“献楚俘於庙。”
5. 秦王朝的国庆“十月一” .陕西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