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以辽国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燕云台》开播,主角就是曾叱咤辽国政坛的萧太后。由于是所谓的“大女主戏”,片中萧燕燕不仅有皇帝爱人,还有青梅竹马韩德让,历史上的萧太后与韩德让究竟关系如何?如今流淌在北京通州的萧太后河,跟萧太后又是什么关系?萧太后本名萧绰。戏本中的她,多被塑造为一个反面人物,被附上了兵败身亡的惨淡结局。史书中的她,17岁成为辽景宗皇后,30岁被尊为太后,佐政辅国,临朝称制,覆手于军国大事,立足于权力之巅,民间将她称作萧太后。《辽史》留给她的评语,有这样八个字“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唐朝末年,契丹族在今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崛起,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将国号改为大辽。自此,辽国在北疆盘踞了两百多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宋、西夏各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富有“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北朝”之名。萧绰,小字燕燕,她出生时已是辽应历三年。此时执政的是辽国第四位皇帝——辽穆宗耶律璟。萧绰出生在一个世家大族中,父亲萧思温,位高权重,娶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大女儿燕国公主。史书对萧思温的记载不太客气,直言他“不修边幅”,更是被大伙儿公认“并非帅才”。不过事实上,萧思温一直都保持着清晰的政治头脑。他早早摸准了辽穆宗的性子,耽于酒肉、不理朝政、喜杀戮,于是各种投其所好,让辽穆宗格外器重他。萧绰,正是萧思温和燕国公主的女儿。萧思温对这个女儿寄予厚望,断定“此女必能成家”。应历十九年,辽穆宗在黑山行宫中被奴仆刺杀。君王身死,改朝换代,正是风雨欲来之时,身为南京留守的萧思温带领军队连夜护送辽太宗的曾孙辽耶律贤奔赴怀州(今内蒙古赤峰内),抢先拥立耶律贤即位。星夜变换间帝位更替,耶律贤成为辽国第五位皇帝,史称辽景宗。萧思温因拥立之功,被加官为北院枢密使,又兼北府宰相,按辽官制,这算是执掌了军民大政。也是此时,一场政治联姻让萧绰嫁给了辽景宗,不久便被册立为皇后。成为皇后时,萧绰17岁。她的丈夫辽景宗,史书称其“自幼得疾,沉疴连年”。原来,景宗四岁时,随父母出游玩乐,过程中父母惨遭杀害,耶律贤侥幸死里逃生,却受到了惊吓,患上了“婴风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羊角风”。夫君重病缠身,这给萧绰走出后宫深院、参与军国大政的机会。契丹族不同于汉族,艰苦的生存环境和尊母的社会习俗赋予契丹女性自由而宽阔的天地,也让她们可以狩猎放牧、治国征战,在辽国的疆域中大展自身才华。萧绰在辅佐丈夫的过程中,提拔能人,排兵布阵,政治才干不断显现。到了后期,萧绰被委以国政,按照《契丹国志》的描述,则是“国事一决于其手”。景宗多是“卧床榻间,拱手而已。”公元982年,辽景宗带着妻儿前往焦山(今山西大同西北)游猎,因疾病发作,仅35岁便撒手人寰。景宗留下遗诏,让长子耶律隆绪继位,还嘱咐儿子“军国大事听皇后命”。12岁的耶律隆绪在父皇灵前承继帝位,成为辽国第六位皇帝辽圣宗,生母萧绰被尊为皇太后,史称承天太后。这时的萧绰30岁。据记载,此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竞争对手们对皇位虎视眈眈,摆好阵仗“迎接”孤儿寡母。毕竟辽国的皇位传承,几乎没有一帆风顺之说,更多是在血雨腥风中实现更替。面对紧张局势,萧绰在韩德让的帮助下周密部署,最后让诸王退回驻地,很快朝局安稳。萧绰正式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七年的摄政生涯。辽国的历史迎来了新的一页,“萧太后”的名号,也渐渐被书写在这史书长卷上。萧太后临朝后做得如何?《辽史》这样回答——“习知军政,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摄政27年,萧绰和儿子辽圣宗一起,带领曾显颓势的辽国走向鼎盛。萧绰提拔了韩德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文臣武将。统合六年,萧太后采用唐朝制度,正式开科取士。萧绰还把目光投向了辽国律法。此前,辽国贵族当权,律法多为维护贵族而设,不平等之处颇多。按照当时的律令,同是杀人,契丹人赔几头牛马就行,要是汉人,怕是得赔上自己的人头。律法不明,家国不治,萧绰果断下诏,破除偏见,变革旧法,命令“一以汉法论”,不管谁犯事儿,都一视同仁。同时,她不断宽减刑法,安抚百姓。萧绰还在辽朝上京京城设置了“钟院”,有冤情的人,都可以击钟申冤,以此纠正错案,这也被史学家视为辽国最早的上诉申冤法制。契丹一族,世居内蒙古大草原,靠游牧狩猎为生,这使得辽国的农业相对薄弱。为了发展农业,萧绰减免赋税,鼓励开垦荒地。按照当时的规定,垦荒者最高可以免除十年的赋税,贫民还可以获得耕牛,更有经验丰富的农师讲解知识。萧绰也想了各种方法招募闲散的劳动力,扩大耕地面积,甚至为了增加农耕人手,将自己的奴婢、宫仆都放出去,她还颁布诏令,若是有钱,奴仆们可以为自己赎身,恢复自由。此后,辽国农业得到发展,农耕经济甚至超越了畜牧业,一跃成为辽王朝的主导经济。时有一长诗《醉义歌》,描述萧太后时期的乡间景色。其诗有云:“黍稷馨香棲畎亩,相邀斗酒不浃旬。”到了晚年,萧绰还政于辽圣宗。公元1009年,萧绰病逝,终年57岁。萧绰的人生旅途中,少不了一个人的身影——辽国第一权臣韩德让。出身汉家,叱咤政坛三十余年,官拜丞相,后进楚王,还得赐姓赐名之荣,韩德让的一生同样也是个传奇。韩德让出生于河北玉田的汉族官僚人家。他的祖父韩知古,虽曾为家奴,但因谋略出众,受到耶律阿保机赏识,后成为契丹贵族开国初始的“佐命功臣”。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精通医术,且与耶律贤交好,耶律贤继位后,韩匡嗣被任命为辽上京留守,后改任辽重镇南京(北京)留守。在家族的熏陶下,韩德让从小才智过人。《辽史》对他不吝赞美之词,称其“厚重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至于韩德让和萧绰的关系,有一种说法是萧绰幼年曾被许配给韩德让。这种说法更多源于宋人路振《乘轺录》的记述,文曰“幼时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 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而纳之。”就是说,二人早有婚约,耶律家族横刀夺爱,婚约作废,萧绰另嫁。此说至今仍受到争议,也未有明确依据。不过,无论年少时是否相许,萧绰和韩德让也的确关系匪浅。韩德让得以施展抱负,离不开萧绰的支持。萧绰以皇后身份辅政时,就看好韩德让的才干,让他代替韩匡嗣任上京留守一职,后又任南京留守。当北宋军队兵临城下时,韩德让守住城池,等来了景宗的援军。此后,曾让北宋颇为恼火的高粱河之战,遭遇的就是韩德让。统和四年的宋军三路攻辽和统和六年的辽师伐宋之战中,都有韩德让的身影。韩德让因战功升为辽兴军节度使,兼南院枢密使。萧绰和儿子能稳坐朝堂,也少不了韩德让的扶持。辽景宗病逝,韩德让成为辅政大臣,局势紧张,他秘密召集人手保护皇后和太子,部署诸王退回驻地,萧绰得以成功掌权临朝。
有史料记载,景宗病逝后,萧太后和韩德让之间逐渐有了私情。按《乘轺录》的描述,萧绰私下给韩德让表白:“吾尝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
韩德让也接受了萧太后的示好,自此“德让出入帏幕无间然矣”。有学者认为,此说或许可信,承天太后和韩德让之间的确暗生情愫,甚至逐渐发展成长期的私情(私通)。但这种关系并非明确的夫妻关系,也没有完全公开。
有研究者推测,萧绰和韩德让之间的情感和辽人本身相对开放的两性观念有联系,但就像《乘轺录》所述,(萧太后)“每出弋猎,必与德让同穹庐而处”。也就是说,二人共处是基于“每出弋猎”的情形,而不是时时刻刻你侬我侬的无所顾及。
此外,萧绰晚年嫁给韩德让的说法也不太站得住脚。据考究,契丹族保持着非常明确的民族意识。契丹虽有“纳庶母”“妻寡嫂”的传统婚俗,但这种习俗在辽中期便逐渐舍弃了,即便按此风俗,没有庶子的情形下,萧绰再嫁也只能是自己丈夫的弟弟或者侄儿,再退一步也得是契丹本族男儿,身为一国太后嫁给一个汉人,这样的决定萧绰怕还是做不来的。
据考证,“澶渊之盟”的达成,也离不开韩德让的努力。尤其是“澶渊之盟”订立的当月,萧太后赐韩德让国姓耶律,学者推测,这应是对韩德让促成宋辽结盟之功的奖赏。史书也曾肯定韩德让在维护宋辽关系上的功勋,《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有云:“自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帖服中外,靡有邪谋” 。甚至听闻韩德让的死讯,宋的一些官员生出了“韩德让死,其国主懦弱,自今恐不能坚守盟好”的忧虑。
根据一些史书的观点,圣宗本人对于萧绰和韩德让的特殊关系确实有所芥蒂,可能是“亦恶其事,畏不敢发”。还有学者推测,圣宗名隆绪,而赐名韩德让“隆运”,这摆明了是要把他从父辈的尊位拉扯到自己“兄弟”的排位上。不过,这不影响圣宗对韩德让的敬重。《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记载,圣宗对待韩德让,“见则尽敬, 至父事之”,允许他如皇帝、皇后般设置宫卫,不但准许韩德让“入朝不拜”,还会每日问候韩德让的起居。
统合二十八年,70岁高龄的韩德让和圣宗一起出征高丽。班师后不久,71岁的韩德让去世,获谥“文忠”。圣宗为其举行国葬,甚至亲自哭送。此时萧绰也已离世,韩德让被葬在萧绰的“乾陵侧”。
《辽史》如此总结了韩德让的一生——“位兼将相,其克敌制胜,进贤辅国,功业茂矣。”今天北京市朝阳区和通州区境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道。它名为萧太后河,被视为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北京市境内唯一一条以人物命名的河流。有传说称,萧太后河是萧太后对战宋军时从辽东向燕京地区运输兵马粮草的运粮河。明代的《帝京景物略》有载:“西南五六里,为萧太后运粮河,泯然漶灭,无闲者。”据学者考究,萧太后河的故事多和民间传说有关,并推测这条运河的梳理开浚应该是在辽朝经燕京向南进兵前后、国力上升的萧太后主政时期。而这里又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燕云十六州。这通常指由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太行山以东的山前“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与今太行山以西的山后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九州,合计共十六州。其位置据考证,大概是以今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东至河北遵化,北迄长城,西界山西神池,南至天津市海河以北、河北河间、保定市及山西繁峙、宁武一线以北地区。对宋朝而言,既是从故土中割让出去的土地,岂能不心心念念?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北上攻辽,包围南京(今北京地区),萧绰命令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应战,二人奉萧绰之命以伏兵反击宋军,后绕过宋军后路,在高粱河一战中,大败宋军,这一战也被认为是宋辽战争的转折点。高粱河、岐沟关之战后,宋再不敢轻言伐辽。虽获胜利,但萧绰仍十分看重燕云十六州。公元1004年,时年51岁的承天太后萧绰和儿子圣宗一起,亲自率领二十万辽兵南下攻宋,萧太后根据辽国军队的特点,制定了“扬长避短,快速制敌”的策略,先后攻占定州(今河北定县)、铭州 (今河北永年),随即到达宋的军事重镇河南濮阳,时名澶渊。此地距宋都不过两百余里,却让辽国占尽先机。大军临城,宋真宗恐慌不已,但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还是披甲上阵。皇帝亲征,官兵士气大涨。另一边的辽军却开始受挫,统帅萧挞览被宋军床子弩射杀,主将身死,辽军士气渐颓。面对不利战局,萧绰认识到一味征战只会让辽国深陷泥潭,决定主动议和,宋真宗正有此心。几经周旋,双方停战,宋真宗直称萧绰为叔母,同意以每年送给辽国白银、绢以换取和平。公元1004年,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史称“澶渊之盟”。如此,燕云十六州依然为辽国所有,北京的萧太后河也就真的可能是萧太后主持修建的。这么看来,即使褪去了电视剧中的玛丽苏效应,历史上的萧太后也称得上是辽国黄金时代的“大女主”了。参考文献:
[1]陈景涛,张园园.试论辽朝太后萧绰在澶渊之盟中的作用与影响[J].殷都学刊,2018,39(04):111-113+119.
[2]刘肃勇.辽王朝契丹族女杰承天太后萧绰[J].辽金历史与考古,2017(02):118-127.
[3]张宏,刘延丽.浅析辽朝萧太后的治国方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02):39-42.
[4]向南.契丹萧思温家族[J].辽金历史与考古,2009(00):107-111.
[5]葛华廷.浅说辽代名相韩德让——兼就韩德让与萧绰的关系与李锡厚先生商榷[J].北方文物,2005(02):80-94.
[6]王瑞云.位兼将相,功业茂矣——祖籍河北玉田的贤相韩德让[J].黑龙江史志,2008(20):23+32.
[7]狄宁.浅析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49-150.
[8]孙建民.燕云十六州与宋初宋辽的军事策略[J].河北学刊,1989(04):90-94.
[9]吴文涛. 萧太后河历史探源及相关文献辨析[A].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史学论丛(2016)[C].: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