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跳过爬直接学会走,影响认知发展和平衡力,父母如何科学干预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今天去邻居家串门,看见她家宝宝在客厅里晒太阳,才十个月大的小宝宝玩了一会儿,就自己扶着沙发站起来了。
邻居开心地说:你看我家娃儿多厉害,都会走了。
婴儿的大运动发展问题和知识,我还是了解的,于是建议她还是让宝宝多练习爬行,不要太追求现在就能行走。
邻居对此很疑惑,她觉得早晚都要学会走路的,早点会走不是更好吗?
这类困惑其实很多人都有,平时也在宝妈群和粉丝的私信中,看到过宝宝跳过爬直接学会走的例子,大家的意见不一。
宝宝不会爬就走,其实是外部干预的结果
很多人高兴于自家孩子早早学会走路,但也有部分人了解得多一些,知道这不是最佳状况。
在老人眼里,孩子还不会爬就先学会走了,身体一定结实、营养好还聪明。
但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自然,而是人为干预宝宝的大运动进程导致的,可不能视作好事,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先从宝宝的“坐”谈起,小婴儿正常的大运动发展进程,并不与老话所说的“三翻六坐九爬”一致,而是学会翻身后才渐渐解锁爬行的各种姿势,最后在爬行锻炼中学会独自坐起。
从爬到坐的阶段很短,几乎同时发生。
BBC曾出过一个记录片——《婴儿的秘密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婴儿如果没有受到外力干扰,是怎么学会这些动作的。
但如果“坐”并不是在爬行中学会,而是在家长的刻意帮助中学会的,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跳过爬的阶段。
比如家长总会让婴儿背靠着物体保持坐姿,长期如此宝宝的背部及臀部肌肉,就会被锻炼得更加有力。如果他们手边正好有什么能扶的东西,如沙发、茶几一类,就会抓住站起。
当他们体验到站立的感觉,也更加享受这种高高的视野,就会养成时常站立的习惯,再慢慢学习迈步,于是爬行这一阶段就被落下了。
那么,宝宝不会爬就急着走,会有什么影响?的确是存在的。
“先走后爬”与“先爬后走”的宝宝差异大
有相关的医学研究证明,人类的肢体运动由大脑支配调节,爬行运动与孩子的运动能力、肢体协调水平和平衡能力有着紧密联系。
爬是婴儿的大动作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而走是所有大动作最终所能通向的结果。“先走后爬”与“先爬后走”的宝宝,在以下三个方面会存在差异。
1、平衡能力
直接跳过爬行会走的小孩儿,在平衡能力方面,不如经历过爬行阶段的孩子。
大量的爬行可以锻炼宝宝的前庭系统,对平衡能力发展有很大好处,婴儿时期充分爬行过的孩子,通常平衡性都好。
2、认知发展
《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在婴儿的认知以及心理社会方面发展中,自我位移的出现有很大影响。
而宝宝跳过爬行的阶段,从扶站到走路的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出现过独立的位移,也缺少了加强自我意识,他们不能在移动中感知空间与时间。
3、健康体态的生长
人类的直立行走,在《疯狂进化史》中被称为“逆天之举”。这是因为人体的身体构造并不适合直立,因此需要为此付出各类“脊柱疾病”为代价。
婴儿时期如果能有充足的爬行时间,长大后孩子的身体也能形成更好的体态,有利于减少患上“直立疾病”的概率。
可知,宝宝跳过爬直接学会走,会影响认知发展和平衡力,如果出现这类苗头,父母一定要懂得如何科学干预。
让宝宝“爬行无阻”,有三个重点
1、一个适合爬行的环境
一个较为空旷的区域,有宝宝喜欢的小玩具,并且逗引他们主动去拿。
Tips:宝宝穿的衣物要宽松舒适,方便爬行,注意排除爬行区的障碍物,远离桌角一类的尖锐区域。
2、适度引导宝宝爬行
倘若孩子只是看着玩具没有主动爬行,家长可以在旁边做个示范,爬过去把玩具拿起来,宝宝就会模仿。
3、纠正宝宝的错误爬行动作
宝宝第一次爬行时不知道如何摆动手脚,有的会倒着爬,有的是趴在地上匍匐,家长们要在旁边适当指导,帮孩子纠正错误的姿势。
比如先给孩子做个爬行示范,或者帮他们调整双臂及双肩的重心,完成身体重心的调节。反复多次调整手臂及腿的动作,就能让他们逐渐学会正确的爬行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