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公元七世纪上叶的初唐,李世民在陪太上皇娱乐,当宫廷乐队奏响时,他情不自禁地坐到乐队前,和着节奏,用心爱的腰鼓击打出一通通开心的鼓点。不过上座的太上皇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于是李世民决定为太上皇兴建一座名为大明宫的新宫殿,让太上皇在那里踏踏实实地养老。一百年后的盛唐,李隆基在大明宫里跟宋璟难得地聊起音律,当谈到流行的花瓷腰鼓时,兴致勃勃地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到了天宝年间,唐宫夜夜举办盛宴,东平郡王甩着大肚皮跳起了不知一口气能转多少圈的胡旋舞。兴致之下,李隆基亲自击打起御用的花瓷腰鼓,用一阵比一阵急的鼓点,让贵妃的干儿子旋转得更加飞快。
李白在一旁就有些寂寞,虽然他也出生在西域,但明显没有转圈的天赋,不过很快就让高力士给他脱靴重新吸引到了全场的关注。
也许他被贵妃的美貌打动,也许他被腰鼓上如花的绚斑渲染,也许他看到了皇帝略皱的眉间,于是挥笔写下了现在孩子们从幼儿园就要开始背的《清平调》。
上述文献,都记载唐代有一种现在称为花釉瓷的瓷器,还流行一种称为腰鼓的乐器,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花釉瓷腰鼓。
1982年,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了一件唐代花釉瓷腰鼓,证明了文献记载。而故宫收藏的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被认为是花釉瓷腰鼓的代表和唐代瓷器的巅峰。
唐代鲁山窑花釉腰鼓,清宫旧藏,20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腰鼓造型硕大规整,广口纤腰,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通体釉面漆黑匀净,以片片蓝白色斑块为饰。
故宫以前将其称为花瓷腰鼓,国家文物局的禁止出境文物名录里称为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不管是哪一种名称,东西都是一个。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乐器,最初为木制,后烧制成陶瓷腰鼓。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被吸收进中国音乐,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
故宫陶瓷馆还展出一件隋代青黄釉腰鼓。
腰鼓样式为两端粗大,中腹部纤细。目前存世和出土的古代陶瓷腰鼓都没有鼓面,所以只能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知道腰鼓两头用羊皮或蚺蛇皮蒙皮,再用绳子或铁圈固定,用于击打发声。
另外,在湖南出土了一件唐代青瓷击腰鼓仕女俑,仕女拍击悬于胸前的腰鼓。这件腰鼓两端鼓面露出圆形皮边,用多组与腰鼓长度相同的绳子将两端绑在一起,从而固定住两个鼓面。
为了防止绳子松动,再用一根绳子在中间的细腰处把这多组绳子横扎起来,这样两端的皮就绷紧并且在敲击中也不会松动。这大概就是腰鼓中间的细腰的主要作用。
故宫的腰鼓非常大,黑黑的看着就很沉,应该不会像现在的安塞腰鼓那样系在腰上边拍边跳。好在腰鼓是唐宋时期非常流行的日常乐器,仅敦煌壁画中就有200多年腰鼓图画,云冈、龙门、巩县等地石窟中也有众多腰鼓的雕刻。
通过这些可知在北朝时期一般是把腰鼓放在案几上演奏,唐代主要是席地而坐或跪坐演奏,把腰鼓放在腿上或悬于胸前,还有骑马、骆驼或站立时演奏的。宋代后普遍站立演奏,但那时应该已经是木腰鼓了。
故宫的这件花釉腰鼓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是放在陶瓷馆展出,而且介绍它时往往更注重瓷器史方面的意义。鲁山窑从唐代初年一直烧到元代,前后延续达千年,在国内非常罕见。它创烧出的花釉瓷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里程碑,这件花釉腰鼓也是目前所知较大和最精美的,堪称花釉瓷之冠。
1950年,故宫的老先生们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全国窑址大调查,走遍了大江南北,通过考古解决了很多陶瓷史上的不定之说,也发现了很多没有记载的窑址和瓷系。
河南的重点是调查临汝窑,11月途经鲁山县时,在距县城10公里的梁洼乡段店村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记载的大型窑址,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鲁山窑的段店窑址。
段店窑址非常大,达20万平方米,整个段店村就建在窑址之上,堆积层一般有2到3米,最深达到5米。因为花瓷年代久远,被压在最深处,因此1950年未能发现花釉瓷。
1962年,在河南郏县的黄道窑址发现了与故宫腰鼓相类似的彩釉瓷器残片,虽然只发现了罐、壶一类器物,并没有发现腰鼓的实物和残件,但当时认定花釉瓷腰鼓产于黄道窑。
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再次赴河南鲁山段店调查窑址。此次进行了深入考古发掘,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与故宫花釉腰鼓的瓷片质地、釉色相同,从而证实了故宫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1986年和1990年,对段店窑址进行了考古复查,发现了多件花瓷腰鼓整器,证明了花釉应从初唐或更早时就开始烧造,盛唐时已经发展成熟和广泛流行,还证明鲁山窑是花釉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通过更广泛的考古调查,已知花釉瓷的生产地域很大,河南鲁山窑、黄道窑、禹县窑、内乡窑,陕西耀州窑及山西交城窑均有生产,造型以罐类最多,腰鼓最为出名。唐代以前,中国陶瓷多是单一色彩,以青、白、黄、灰为主。唐代社会空前繁荣,陶瓷也进入全盛时代,花釉瓷和唐三彩陆续出现,成为了陶瓷由单色向多色发展的里程碑。鲁山段店窑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当地瓷土、煤炭、水利资源丰富,又位于洛阳通向南阳的交通要道,便于得到各方信息。于是,鲁山窑的工匠们根据当地原料含铁量高的特点创烧出了黑瓷,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花釉瓷。他们采用洒彩或立粉堆线法,在黑釉上加施带蓝色的釉料,经高温窑变后,呈现出大面积不规则的块斑。其中蓝斑是釉的液--液分相结果,而白色彩斑则是局部大量柱状硅灰石晶体析晶所致。唐代花釉瓷与宋金钧窑的釉色效果十分近似,因此花釉瓷发现后就被认为是钧窑的前身,也因此被称为了“唐钧”。不过目前对此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花釉与钧窑的性质并不一样,钧窑是铜红胶体粒子在釉层里的窑变,属于创新工艺,与花釉没有直接关系。另一种看法认为二者都是具有相同化学组成特点和细分散的液滴状分相结构的分相乳光釉,虽然花釉瓷更加原始,但二者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不过,但从考古看花釉和钧窑之间有近一百年的空白期,因此也许唐代花釉在当地留有一定影响,宋代瓷匠吸取了花釉的艺术特色,在青釉中以铜红为主要呈色剂而烧成了钧窑。不管与后世的钧窑关系,花釉瓷器作为在还原气氛下一次生成的高温釉上彩,开创了中国最早的高温窑变瓷烧制工艺,是中国瓷器烧造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以斑斓的色彩反映出气势磅礴的盛唐文化气息。根据故宫的资料,腰鼓长58.9厘米,鼓面直径22.2厘米,造型硕大规整,重量一如即往地不说。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腰鼓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如若更仔细看,釉上片叶状的彩斑,其实还可分为乳白、茄紫、灰褐、灰蓝等色。
腰鼓整体完好,经岁月千年洗礼,黑釉虽亮但已无锋芒,隔着玻璃泛出古铜的颜色。
故宫花釉腰鼓源于清宫旧藏,更早的身世已不可知,但一直被视为唐代花瓷,看着器身上的一些磕磕碰碰,想来入藏大内前也曾辗转流传。
其实故宫中的很多文物,特别是书画都无从考察渊源,只是近几百年传承有序,已经算是非常可靠了,好在通过考古最终验证了这件花釉腰鼓的真实身份。除了故宫这件外,目前公认的是1982年西安大明宫出土了一件耀州窑黑釉花瓷腰鼓,收藏在西安市考古所。另外洛阳龙门博物馆有一件据说也是出土于唐墓的花瓷腰鼓。当然,还有很多花瓷腰鼓被收藏,不过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地的陶瓷厂曾以专业水平仿制过一批彩瓷腰鼓,现在更是遍地开花了。要辨别文物与工艺品,最一锤定音但也是最难的方法,就是看釉料。老先生曾讲过,唐宋瓷器取料都来自小地域范围,而且是成分复杂的矿料。因此,唐代彩釉的蓝斑是月白色中混杂蓝色,形成多种色彩的组合体,而现代至今没有发现古代矿料,只能使用化工原料,做出来的色斑只能是蓝白分明的单色。此外还可以看开片,在大块月白或蓝色斑彩釉上有黑纹的后期开片,过去的仿品少有开片,不过现在应该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