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糖尿病日】警惕!出现这四种情况,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了!
11月14日
联合国糖尿病日
糖尿病
我国有1.2亿糖尿病患者,其中绝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还有超过1/3的人血糖异常,处于糖尿病前期。这意味着,大概10个成年人中有1位糖尿病患者,还有3位血糖异常,两种加起来近乎一半。
特约专家
纪立农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
虽然糖尿病以中老年为主,但现在有往年轻人群发展的趋势。现在看到越来越多年龄在40岁以内的人得糖尿病的。
与严峻的发病情况相对比,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仅为43%,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足一半。
尽管目前已有不少糖尿病防治方案,但疾病负担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未经治疗和不受控制的糖尿病将导致医疗成本螺旋上升,2019年,我国与糖尿病管理相关的医疗费用高达1090亿美元,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和巨大的社会风险。
糖尿病药物治疗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种类型,这其中就包括胰岛素。这是已被严格的临床研究证实,在不增加对身体伤害的情况下,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治疗。
出现这四种情况,就需要胰岛素治疗了
短期应用 糖友存在明显高血糖情况,尤其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比如空腹血糖超过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超过9%、10%,建议短期使用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改善症状。在血糖得到明显改善后,可改成口服药治疗。
补充治疗 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产生胰岛素逐渐减少,就需要使用胰岛素,称之为叫补充治疗。这时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减少将来并发症风险。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从确诊开始就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联合应用 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
特殊情况 如围手术期、妊娠期、肝肾功能受损等情况。糖尿病患者需要做一些大手术时,有些不适合口服药物控糖;怀孕期间,血糖高到一定水平影响母子健康;糖尿病患者肝肾受损不适合口服药物治疗。
划重点
胰岛素治疗要提防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作为慢性疾病往往会伴随患者一生,随着疾病的进展,多数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补充或替代治疗。由于胰岛素治疗会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大部分时间,因此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十分重要。
在胰岛素的临床治疗上,基础胰岛素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现在仍面临着患者胰岛素起始治疗不及时、剂量调整不充分等问题,对低血糖的担忧是这些临床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
作为胰岛素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低血糖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轻度低血糖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严重的低血糖可表现为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也是2型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学科介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创建于 1986 年 9 月,目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重点学科。
内分泌科在本专业领域的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设有各种专业门诊满足各类患者的需要。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科研基金项目、卫生部和北京市重点科研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专家简介
纪立农
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学术造诣深厚,主要致力于内分泌科临床工作和糖尿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荣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973、863及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编写学术论著数十部。曾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分别为第二和第三获奖人),中华医学奖(第二完成人),卫生部优秀中青年临床医学奖,中华医学基金会(纽约)杰出青年学者奖, 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世界顶级杂志《柳叶刀》长篇幅刊登了对纪立农教授的人物专访,赞扬了他致力于糖尿病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纪立农教授积极投身于国民公共健康管理及促进行业的发展,参与和开创了许多大型的针对公众和专业人员的教育项目,如“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项目”,“知名糖尿病专家进社区”,“HOPE基金会糖尿病教员培训项目”,“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和“蓝光行动”,“糖尿病标准化诊疗中心”,“北京大学糖尿病论坛”等。这些项目在提高专业人员的疾病防治能力和公众对糖尿病的防控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源 |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