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可追溯于1918年10月14日,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但新闻学研究会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至1920年12月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
2008年4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恢复成立,并聘任首批10位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研究会导师。
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中文现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于1815年,有名的《申报》发刊于1872年,我国人自办的汉口《昭文新报》发行于1873年。其间,虽有王韬、郑观应、梁启超等对报馆有所论说,但不系统全面,中国现代报业长期积累的经验,也不需要研究整理。其次,辛亥起义后建立共和,满清专制言严已溃,全国报刊日益增多,几乎各大城市皆有日报。据戈公振统计,民初报刊已达500余家,而北京即“独占五分之一。”经过袁世凯“辛丑报灾”至1917年,全国报刊仍有257家。但是,报刊虽多,与欧美国家相比则“其幼稚殊不可讳”,所以当时的“报界俱进会”曾专案提出:“为先养人才……起而与世界报业相抗衡”,对我国报业作“根本上改良”,应“组织报业学堂”。但不久报业俱进会瓦解,此案未及施行,然而这一心愿实为大多数报界人士所共有。
促成新闻学研究会的兴办,主要有赖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教育观点和他个人对新闻媒介的独到认识,以及著名报人《北京》社长邵振青(飘萍)的大力支持,和罗敬阶(章龙)、谭鸣谦(平山)等一批课余在校外从事报刊工作的北京大学学生的积极串联活动。
蔡元培校长曾是《苏报》的主要撰述,他创办过有名的《俄事警闻》,又担任过《警钟日报》《旅欧杂志》主编,还曾为《民主报》《民德杂志》《新青年》等著名报刊经常撰写重要文章。他重视新闻媒介,有办报刊的经验。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蔡元培提倡学术自由,兼收并包,大力扶持校内开展各种社团活动。1917年,他聘任从美国学新闻归来的徐宝瑛(伯轩)为北京大学教授,除委以校长室秘书外,还派为文科选修课《新闻学》教师。此时,蔡元培尚有在课外增设新闻演讲会之计划。
北大自蔡元培校长以后,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学术思想自由”的口号下,来自四面八方追求新知识的青年组织了形形色色的社团,并出版报刊,有许多学生还在校外报刊兼职撰稿。这些学生迫切需要新闻业务知识和理论指导,并渴望有组织地交流经验。1918年春,文科学生罗擞阶、谭鸣谦等把这一愿望向校长室秘书兼《新闻学》教授的徐世磺提出,希望学校组织课余研究新闻的社团。徐宝瑛当即表示支持。罗、谭又将此事告诉常向他们约稿的《京报》社长邵振青。邵立即主动写信蔡元培校长,建议北大设立研究新闻学的研究会,不久,得到“极承奖假”的复书。蔡元培在信中并表示将聘请邵为研究会之导师。
1918年7月6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蔡元培校长手订的《新闻研究会简章》。自9月17日起,连续四期以“校长布告”形式刊出新闻研究会招生消息,新闻研究会事务所设于校长办公室内。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校长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简章,规定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徐、邵等利用星期日上午给会员讲课,传授新闻学知识。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研究会活动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却在中国近代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学术团体,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研究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这些开风气之先的创举也确立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方面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