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中医林根木诊病实录—类风湿性关节炎
现代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古中医上称为痹证。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均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络,深入关节筋骨,甚至影响脏腑,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其它邪上人,如风寒、风湿、风热或寒湿,风湿热等邪杂感。
首先是风寒湿邪,居住,劳动环境寒冷潮湿如坐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气。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其次是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内因为先天或者后天正气不足,包括首先是劳逸不当,劳逸过度,耗伤正气,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冷水淋浴,外邪趁虚入侵。
其次是体质亏虚,素体虚弱、缺少锻炼、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趁虚而入。此外,恣食肥甘厚腻,或酒热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倒损伤,损及肢体经脉,气血经脉痹阻,也与痹证发生有关系。
痹证发生的病机主要是外邪侵袭肢体,经络痹阻,不通则痛。病理性质最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病及五脏。
痹证日久常见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于瘀,津停而为痰,瘀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皮肤的瘀斑,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二是病久耗伤,气血阴阳可呈现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三是痹证日久不愈,复感于邪,病邪由经络,而内袭脏腑,出现脏腑痹,尤其以心痹较为常见。
赵女士,2020年9月26日前来就诊。病人陈述:类风湿性关节炎20多年,睡眠质量差、入睡难、容易醒;肠胃功能差、纳呆、易腹胀。晨僵,沾水没几分钟手指会水肿,双足背水肿延伸双膝关节,皮下游走性结节。受气候变化影响,症状反反复复。
首诊主诉:类风湿性关节炎,失眠。
处方:制附片60g (先煎2小时)党参20g 胡椒10g 白术40g茯苓30g 白芍20g 生姜20g 炙甘草15g 木通12g 炒酸枣20g 紫菀20g 砂仁20g 谷精珠20g 朱伏神20g 淫羊藿24g 鹿角20g 柏子仁 20g 6剂
1200ML煎至300ml 2次/日
首诊用药后舌苔变化,失眠缓解。
左脉:寸缓稍紧,关弱,尺弱;
右脉:寸滑缓,寸关间无凸,关、尺稍弱。
处方:制附子60g (先煎2小时)党参30g 胡椒12g 白术45g 茯苓30g 白芍26g 煨生姜30g 炙甘草15g 沙参30g 木通15g炒酸枣仁30g 砂仁20g 谷精珠20g 酒女贞子20g 朱伏神20g 淫羊藿30g 鹿角30g 柏子仁 20g 6剂
1200ml煎至300ml
膻中淤堵化解的很明显,失眠缓解。
左脉:寸缓无力,关稍强,尺弱;
右脉:寸缓紧微灼,寸关间无凸,关尺稍弱。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党参30g 煨姜30g 炙甘草15g 瓜蒌仁25g 薤白15g 柏子仁20g 白术45g 茯苓30g 白芍30g 沙参30g 木通15g 炒酸枣仁30g 淫羊藿30g 谷精珠20g 天麻20g 白芷30g 砂仁20g 鹿角片30g 6剂
1200ml煎至300ml 2次/日
睡眠明显好转,类风湿性关节炎。
左脉:寸滑滞紧,关沉稍弱,尺沉稍动;
右脉:寸沉滞,关沉弱,尺弱(右寸关间无凸)
处方: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制川乌10g(先煎2小时)太子参20g 煨姜30g 炙甘草15g 瓜蒌仁20g 薤白15g 柏子仁 20g 炒酸枣仁30g 炙淫羊藿30g 白术45g 茯苓30g 白芍30g 沙参30g 木通15g 栀子6g 车前子20g 砂仁20g 川芎20g 当归30g 鹿角片30g 石昌蒲20g 6剂
1200ml煎至300ml
患者经1个半月4疗程扶阳汤剂治疗,睡眠时间延长,醒后能继续入眠,吃米饭、米粉不会腹胀了,手接触水几乎不会浮肿,疗效比较满意!患者反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