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向 、性向度的甄别与社会适用价值
写在前面: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此生从事“性”与“性向”学的思考与研究!
为此,我时常躲开家人与同事的目光,半夜爬起或关上房门“偷偷”进行我的秘密写作,及时纪录我苦苦思索后的心得与感悟。于是,知心好友常常提醒我;人们背后对你的评价是“思想阴暗,见不得阳光……”。
我苦笑了。是我“阴暗”吗?我以为:确切地说:是社会及大众对“性”学知识的冷漠与偏见所造就的环境阴冷使然。我时常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对这些“见不得人的知识”如此执着?!
这篇拙文在性学大家们看来也许很肤浅、幼稚。但却凝聚着我多半生的心血与汗水!(懵懂青春的彷徨与挣扎;迫使我只有痛悟人生,奋力前行)。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历史使命,对于“性向”学的相关研究与探索,目前的社会大众均环境处于懵懂与无知状态(且:“无知无畏”、“妄自菲薄”)。性少数的大部分人群均被异性婚姻所淹没。
愿我的这点写作与思考能起到微弱地“发声”效果。
由于性活动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和自然舒泄的生理本能,所以,性学者、专家往往在社会生活中置于被漠视、冷落的地位。著名性与性别专家方刚教授曾坦言:如果我是一名自然学科的专家(如物理学家),社会大众往往心存敬畏,认为高不可测,但如果介绍我是一名从事性学专家时,人们往往会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不就是男女之间那点事儿!结婚的人谁不知道……”。)社会大众对性学知识的偏见与误解,常常使相关研究与认知的普及举步维艰,处于尴尬的境地。本文试图在性取向、性向度的社会适用与意义方面做些思考,以抛砖引玉,以求得有识之士的共勉与探究。
一、什么是性向、性向度?
性向、性向度是人的性心理基本特征与衡量尺度之一。承认与尊重两者的存在,有助于社会大众提高自身认知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适用于社会相关系统,规避相应的职业、婚姻风险。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简称性向,又称性倾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它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或女性有何种型态的耐久吸引,用来描述人的性渴望、性幻想、性行为的对象。(宏观上指生物个体所感受的性吸引来自何方或何种性别生物)。
按照“金赛量表”的性取向定位:人并不是只有"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同性恋/双性恋倾向,分别只取决于程度。金赛博士制定的一个尺度,尝试用0至6代表人的性取向定位。我们姑且称之为性向度。即:
0:完全异性恋;1:主要为异性恋,只偶有同性恋行为;2:主要为异性恋,但也有同性恋行为;3:同性恋与异性恋倾向相同;4:主要为同性恋,但也有异性恋行为;5:主要为同性恋,只偶有异性恋行为;6:完全同性恋; X: 无性恋.
我们姑且把“0”定为异性恋高度点(即;完全异性恋);0—3区间称为“异性恋”区间(异性恋性向度由高降低趋势,同性恋性向度由低升高趋势)。“3”为双性恋点;“3—6”为同性恋区间(同理:同性恋性向度由低升高趋势,异性恋性向度由高降低趋势,);6为同性恋高度点(即:完全同性恋)。如果我们0—6的区间看做数学数轴上的区间,其中各个区间的是由无数的点组成,而每一个点的代表着各异的性取向度点。)
0 1 2 3 4 5 6
·——·——·---·----·--—·——· X: 无性恋
(异性“性向”) (双性“性向”) (同性“性向”)
(另:也有人把0-6的尺度拓展为0-10甚至以上。描述的更为细腻与精准。)
性取向连续谱分为左右两极,最左极是100%的异性恋,即100%只对异性的身体产生性欲望;最右极是100%同性恋,即100%只对同性的身体产生性欲望;中间是100%的双性恋,即同性和异性的身体都能让其产生性欲望,且强烈程度完全相同。无性恋是指不会对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别表现出性倾向,即缺乏性驱力的人。人群中在性取向连续谱上述四个位点上(包括无性恋)的人数非常少,也就是说极端、绝对的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无性恋都很少见。
性取向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即使一个人在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判断自己的性取向。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性取向的定义是指对于某个性别(或两性)的爱情和性欲。仅仅通过机械手段能性兴奋甚至达到性高潮并不能代表其真正的性向。
二、如何看待性别多元与“性向多级”划分?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种性取向并无优劣之分。关于性取向的产生有很多种理论,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医学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先天决定的,无法通过后天改变,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总之,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性取向是因人而异的。
(一)通过对性向的研究分析,性学家们发现:性的指向是多元的。据报载:2014年2月国外交友网站更新的性别选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之外,新增了56种之多。故有性别彩虹光谱一说:即所有人的性别都在一条光谱之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其实,关于性、性别及性向的理论非常之多。世界上的事情远非我们想像的那样单一,原本就是多元的,“简单划一”只是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初级阶段而已。比较而言: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及性学家金赛及其金赛性向量表则受到普遍认同。
(二)绝大部分异性恋者在性取向连续谱上的位点在比较接近右极的范围内(这部分人一般占总人口比例的95%左右)。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在性取向连续谱上的位点在比较接近左极的范围内(这部分人一般占总人口比例的3-5%)。性取向谱的其余位点上都有可能有人群存在,这部分人的性取向要相对晚一些才能被自己确定下来(一般人群在青春期就明确察觉自己的性取向了)。而且,即使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与众不同,也未必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从意识到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谁也不愿意当“少数”人),但,选择“出柜”敢于做自己,乃是社会交由性少数人群的必由之路!
(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不同的国家、地区、时期、性别、人口、文化、环境,每种性取向占据的真正人口比例都是大致相同的。至今为止各国的调查报告中,异性恋占据的人口比例都是压倒性的超过同性恋、双性恋等性少数的人群,大约占据总人口的90%~95%左右。只是但由于文化时期的差异,导致“出柜”人数比例有所不同,所以社会调查中异性恋的比例会有所差异。2016年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我国同性恋人数约2720万人。
(四)性取向不是非异即同。 对于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关系或比例问题历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题目。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的等各种人群都存在,还有很多不典型的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也广泛存在。有过同性性行为的人不一定是同性恋,同性恋的人并不一定有同性性行为。金赛第一次提出0-6的性取向7级分类的方法,妥善而且完满的解决了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存在的特定的和复杂的关系。也就是说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没有分水岭,而是一种过度关系,它不但反应了性取向问题的实质也描述了性取向表现的现象。应用谱系理论来解决从异性恋到双性恋再到同性恋之间的过渡问题,并应用于理论研究、教学和临床,也被称为金赛性取向连续谱。
性向与性向度的研究理论告诉我们:
1、性向是多元的,即便是同一性向也是分等级的。比如:我们可否这样“通俗”地认为:即便在占大多数的“异性恋”人群中既有对异性高度敏感而易性兴奋的“色狼花痴”型,又有不甚敏感的“婚恋老大难”型。同理,同性恋区间的等级差别也自然存在。
2、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转型,促进了人们对性的多元化认知与思索,人们对性别的多元化也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按照“酷儿“理论家福柯的观点:性少数者绝不是一种可怜的躲在角落里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有正面的社会价值,可以拓宽人迹关系空间,而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健康快乐!
三、 尊重“性向多级”划分的社会适用价值与意义。
“性向”及“性向度”知识的引入无疑为人类认识自身潜在因素,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关系,打开了一扇“天窗”。而有效而精准地把控它,对于职业甄选与婚姻和谐等社会和谐因素的调和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它可以帮助从业者科学地甄选职业类型,有助于社会组织机构在选拔人才方面增强针对性、操作性,及早规避从业人员的工作心理适应能力与从业风险;它还可以帮助婚龄青年对婚恋、家庭选择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这既是对性科学知识的有效认知,也是对社会职业担当的客观把握。
(一)加强社会对性向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民政、司法等相关社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此知识层面的知晓度和应用率;提倡婚龄青年及其家长对自身的认知、分辨与把控, 帮助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念。
(二)反对非“异性恋性向者”进入两性婚姻,反对“形婚”、尽可能减少或降低各种“逼婚”现象引发的社会压力。基于“传宗接代”“不孝有三”等思想的作祟,而把异性婚姻以外(诸如“独身”)等少数人的生活选择视为“异类”“不端”(“同性婚姻”基本摆不到议程)。这样,性少数人群普遍被淹没在性多数人的异性婚姻“围城”之中,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社会大众应理智面对两性婚姻,为性少数者降低“逼婚”压力、避免“形婚”闹剧以及由此而恶变的人生悲剧发生,乃是重中之重!
(三)即便在占多数的“异性恋”性向人群中,“性向度”的辨别与认知也有着积极意义。如:它对于夫妻双方正确地相互理解、避免不必要的猜忌,融洽家庭气氛有着明晰判断价值;对“异性恋”性向中的“低度”者(即;俗称“婚恋老大难”),对其婚恋,家长,社会应当给予鼓励与关爱,营造组建家庭的宽松气氛,以促其顺利完成和谐婚恋过程,切不可拔苗助长。 对“异性恋”性向中的“高度”者,(俗称“色狼型”、“花痴型”),在其婚恋过程中,应加强道德与法制监护,防止其利用谈婚论嫁恣意“玩弄异性”、“游戏婚姻”等。
(四)执纪执法部门在审理和惩处职业违纪、犯罪的案件分中,参考运用“性向”“性向度”相关知识,而避免仅仅从道德素质层面要求和规范,是对人文科学尊重及人性执法的表现。尤其在特殊岗位的人员招聘中,组织者应该多从性心理角度分析、决策,科学审慎地选拔人才。比如:在处理学校教师“性犯罪”(性侵学生)的案件中,应着重参考当事人在性向与性向度方面的潜在因素及诱发环境,而不单单从“师德”素质层面分析;同时也告诫我们相关部门在特殊岗位的招聘过程中注意从科学角度(包括性心理)考察从业者的主观素质.
(五)作为个人应理智接受自身“性向”与“性向度”,主动适应与此相应的社会角色。建议社会相关组织在升学(高学以上)、就业、入伍、婚登等社会角色转换的登记填表中增设“性向”栏目,鼓励相关人员如实填写。在职业选择方面,从业个人首先应对自身性向与性向度有明确的认知,其职业及工种的选择尽可能避开那些易引发自身性幻想、性兴奋的人群对象环境,如:体育专业的异性教练员、陪练员,性暴露较多的医护专业(如“妇产科”、“男科”、“体检”等)异性恋”性向中的“高度”者就不适合;公共浴池中的同性搓澡工职业,“同性恋”性向中的“高度”者就应主动避免。这不仅是个体对职业的慎重甄选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个人的尊重、职业道德的起码尊重与敬畏。
作者:肖宇。性向研究者,同志作家。主要作品:自传体纪实《同志日记》、同志自我认同读本《健康同性恋100问》。曾在《朋友》(张北川主编)、《家庭医生》(心理版2003,12、《心理与健康》2013。7;《中国家庭医生》(2013,7)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