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131【打麻绳】

- - -指尖上的山西

043
打麻绳
有关麻绳,记忆中有两个镜头。一个是黄河边拉纤,一条粗粗的麻绳,串起一众黄河汉子,连起岸上的人与水中的船缓慢逆行。另一个记忆是行摄途中的一次车祸,车陷在狭窄的山路上,只能靠人力脱困。附近的乡人找来了很多麻绳,牵来了几头牛,前面拉,后面推。几条麻绳绷直了,连接着热情与激情,终于让车脱离了尴尬。
麻绳不知道从何时消失在视线之外,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很难再见到它的踪影。寻找有关麻绳的资料,我们找到了麻绳与人类发展的同步轨迹,人类最早便会用草或细小的树枝绞合搓捻成绳子了,用它捆野兽、缚牢茅草屋、做腰带系住草裙等,再以后学会了用树皮制成纤维、 用手心抵着裸露的大腿把纤维搓成绳。
麻绳和人类发展如影随形,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尼龙绳的出现,麻绳被逐渐淘汰,麻绳的手工制作技艺更是彻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寻找记忆,我们在定襄县宏道乡的阁街村找到了刘秋生,他依然传承着手工制作麻绳的技艺。
“这没啥拍的,以前俺们这四里八乡的人都会弄这个,绳子的用途多,家家离不了,比如井绳、牵牲口、绑东西等。现在有了其他绳子,但我们用不惯,还是喜欢用麻绳,顺手。”
老刘开门见山,边摇动着木质的纺车,边和我们聊了起来。
“打麻绳说起来也简单,也复杂,但没有多少高科技,只要你肯学、有耐心就能弄好。收原料是第一部,地方不同原料也不同,比如俺们这喜欢用胡麻,南方用红麻,口外还有用茴麻的,不管是啥麻,其实都是纤维好的植物就行。”
“胡麻收回来,要用水浸泡湿透,再晾晒至半干,在水里捞出晒干,然后用棍子反复敲打,最后成胡麻毛。然后用纺车纺成坯子,把坯子晾干后,用打绳机器合成绳就好了。”
他顺手抹去额头的汗水,一手抓起一把麻,续入纺车,继续说道:“俺现在做的就是成坯子,用的这个是祖上留下来车样子。这个看起来和纺车差不多,其实不一样。你仔细看看,这里有一个粗粗的线轮,线轮两侧装上档木,档木是交叉十字形,共四根。轮子中间装上轴,轴固定在一个粗木头上,叫定轴木。定轴木下面是底盘。底盘用的时候要压上几块石头免得晃动。”
老刘不停地在引线上续麻,同时转动线轮,随着麻坯不断拉长,拉力撑到极限的时候,他便会刻意松线,线便顺势绕到线轮上。门外有阳光从地面反射进来,斑驳聚在那汗水津津的脸上、飞舞的麻线上,那绳线看似柔软,却正在凝聚成坚韧。
“纺坯子看着简单,但也要细心嘞,不能毛燥,不然打出的坯子不结实,会影响到打绳子。”老刘从纺车上取下缠满绳线的线轮,缓缓地站立起来,一只手撑着腰慢慢地挺直。足足有三分钟多,他才迈步向外走去。
“下一步我们就该打绳子了。”
他回头向我们笑笑说道:“这就是打麻绳的车,也是祖上留下的,现在估计没人会做了,这是头车,先要把绳线穿进这横木上的八个眼中,这是打八股绳,如果是六股就穿六根,四股就穿四根。然后把穿上绳线地方对应按上摇把子。
然后我们再去尾车,和头车差不多,也是一根横木,不同的是只有一个摇把。首先需要把头车上引出的八股绳线拧到通过分线轮(分线轮外形椭圆,直径约二十厘米,轮上有槽,对应每一根绳线。)拴到摇把子上。”
老刘边说边忙碌,不慌不忙已经将绳线与打绳的头车、尾车、分线轮全部安顿到位。喊出了一个助手,开始打绳。
一般情况下,摇把子多的那边,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只需要一个就好,他把这些摇把子都穿在一个摇板上,人只需摇动摇板,所有的摇把子就同时转动起来。另一边老刘在摇,但是反向的,速度也比较慢,边摇边指挥着对面的速度,快慢节奏分明。分线轮缓慢地滑动着,麻坯就拧到一起变成了麻绳。
老刘再次慢慢地直起了腰,缓缓地说道:“这个过程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放坯子,手必须要放平衡,麻也要摆平,不能背起来,不能伤坯子,接头也要接好。
二是下料,先算好用料的长度,所下的料要比实际打出的麻绳长一些。因为麻坯上劲后,回缩的厉害,料下不好,打出的麻绳尺寸短缺。
三是摇动时,两人要配合好,根据结绳的具体情况控制好速度,打出均匀耐用的麻绳。”
告别老刘,返回的路上我手里一直攥着打好的麻绳。那绳子有些扎手,却可以摸索感受到一种温度,暖暖的、涩涩的。回顾记忆中的绳子,我似乎有所联想,麻绳由千万条麻丝经过智慧凝聚而成,那些细细的丝线因为聚合而可以承受强大的拉力,变得柔韧无比。
我们面对灾难与困境,个人的力量总是很柔弱,即便是再强大的个体面对生活的磨砺,百折千绕,也很难独善其身。只有将志同道合者捆绑在一起,柔结成型,才可以将我们变得更坚韧,更加无畏地面对生活中难以预料的摧残和波折。

物 语 档 案

采集地点: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

采集时间:2019年7月

匠       人: 刘秋生

现        状:市场丧失,偶尔制作。

大山也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

(0)

相关推荐

  • 【金小说】房光 | 麻绳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房光,1959年3月生,山西灵丘人.1980年代初开始学习写作,先后在省内外文学刊物发表小说.散文 ...

  • 记忆中的黄麻

    南胜吾乡吾土林清和13400933048 挖掘南胜的人文历史,展示.宣传.推广美丽家乡! 黄麻,一年生直立木质草本,高有2.3米,是重要纤维作物之一,其韧皮纤维为绳索和麻袋的主要原料. 在上个世纪八十 ...

  • 赵 侠丨说说绳子

    周末陪女儿去文体店选购跳绳,看到店里的绳子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有塑料的,有橡胶的,有尼龙的-..女儿拿不定主意,不知选哪种好.让我给拿主意,又问我,小时候都玩哪种绳子,我说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玩的绳子 ...

  • 绳、链、铰链之绳索

    图 <西方为什么总是抄袭盗窃中国科技?>中的:"绳.链.铰链" 绳.链.铰链之绳索 绳索,看似简单,却不同寻常,中国上古时期有"结绳记事",却又与天 ...

  • 【散文随笔】——​老家的青麻

    [作者简介] 苗晓瑛,生于长安郭杜.西电公司退休职工.从小热爱文学,闲暇喜欢写文字,数篇文字散见于<幸福南城>,<长安人><品鉴幸福><心雅文学>等电子 ...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 《行摄生活》-148【面沙子】

    - - -指尖上的山西 057 面沙子 寻找山西手工业的路延续到岚县,当地朋友热情推荐了面沙子,言语之间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神秘. 牛怀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面沙子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老人个子不高,但腰板 ...

  • 《行摄生活》-149【堆绫】

    - - -指尖上的山西 058 堆 绫 走进交城县堆绫艺术制作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我顿时感觉目不暇接,被作品的精美绝伦惊讶到目瞪口呆.这里是堆绫的世界,更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艺术殿堂. 解爱英是这里 ...

  • 《行摄生活》-146【向阳而生---记左权盲宣队】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50【芝麻饼】

    - - -指尖上的山西 059 芝麻饼 走在柳林县的大街小巷,总是可以闻到一种混合着面香与芝麻香的特殊香气,随风入鼻,吸引着味蕾. 寻香而去,一处僻静的小巷深处,传来一阵节奏鲜明的敲击声,叮当,叮-叮 ...

  • 《行摄生活》-145【向阳而生】19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44【老陈醋酿造】

    - - -指尖上的山西 055 编席 有一种感知叫味觉,有一种生活,叫味道.我们生存的空间中有许多味道,酸甜苦辣在岁月的时空中飘香,在绵绵的回忆中拉长,在分分秒秒中浸润.每一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味觉记 ...

  • 《行摄生活》-144【自如桃源—应县白马石游记】

    <自如桃源>--涂向东书 摄影--涂向东 旅途 光阴流逝着,像丝丝风语,如片片云絮,复制着岁月的山高水长.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而有序地向着无限延伸.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任时光来去,从容面对 ...

  • 《行摄生活》-143【芦苇画】

    - - -指尖上的山西 054 芦苇画 依然是青塘村,依然是芦苇,芦苇画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知的技艺.如果说编席是芦苇生命的延续,那么芦苇画就是芦苇生命的升华. 拾阶而上一处小院,窑洞内外的芦苇画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