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麻黄汤、桂枝汤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太阳表证的主要两大类方。二方证虽同属于辛温解表方剂,但所代表治法大有不同,历代认为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麻黄汤为发汗解表,若麻黄汤证误服桂枝汤,则必然表证不能解,桂枝汤证误服麻黄汤,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反而容易造成过汗亡阳,因此二者方证需要鉴别。

人体都有自愈的机能,如汗、吐、下本为人体祛邪外出之良能,当人体不能通过该良能祛邪外出之时, 就需要借助于药物的力量帮助人体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因此汗、吐、下三法为临床祛邪的重要方法。桂枝汤为太阳中风证,麻黄汤为太阳伤寒证。

证,简言之,当正邪交争于某个阶段时,即为证。如正邪交争于表,则称之为表证,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称之为半表半里证,正邪交争于里,则称之为 里证。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为太阳表证的两种类型,反应的是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的特定阶段,以治疗所用的方剂来指代。

太阳病中,发热恶寒是正邪交争的表现,如果正气充盛,正能胜邪,则机体汗出而解自愈。如果正邪斗争胶着,则停留于太阳表证。如果正不能胜邪,则病情将进一步发展,从而传变。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即是太阳病中正邪斗争中的特定阶段。在《伤寒论》中,太阳病包含中风与伤寒。

太阳中风证治疗以桂枝汤证为代表,太阳伤寒证治疗以麻黄汤为代表。麻黄汤为太阳伤寒,无汗、脉浮紧等,桂枝汤为太阳中风,汗出、脉浮缓等,因汗出造成体表津液损伤、腠理开泄,故桂枝汤证相对于麻黄汤证为虚,麻黄汤证相对于桂枝汤证为实,前者为调和营卫,后者为解表发汗,因桂枝汤相对为“虚”,故不能给予发汗的麻黄类,二者治疗大有不同。历代注家以病因作解有中风者中于风、伤寒者伤于寒之谓,但其实中风、伤寒只是太阳病的两种症状反应,即根据 正邪斗争的结果而分类的两种太阳病的类型。

中风条: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12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条: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中风与伤寒的共同点为:发热、恶寒、头痛、脉浮,当然麻黄汤的头痛较重,甚至出现了身疼痛。二者最大区别在于中风是:汗出、脉缓;伤寒是:无汗、脉紧。正如历代医家所谓的表证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

麻黄汤证的无汗是因为津液充盛于表,而不得汗出,故身疼、身重,无汗,因体表津液充盛,无汗出,所以脉浮紧。桂枝汤证,虽然自汗出,但因正不能胜邪,所以有汗出但邪气不去,同时因为汗出造成了体表津液的损伤,所以脉是浮缓而不紧。脉紧、脉浮缓是在于体表津液是否充盛。《伤寒论》第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 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该条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明显是表证的麻黄汤证,但服药后症状有所减轻,出现了瞑眩反应,这是因为“阳气重”的缘故。服药后的“微除”,病证仍在,故仍以麻黄汤主之。该条的“阳气重”是麻黄汤的适应证。冯世纶教授所指出的:“阳气,即津液,注家多谓阳热实非。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 因谓阳气重。” 所以,这里的阳气重,其实是体表津液充盛之意,因此可以给予麻黄汤解表发汗治疗。故相对阳气(津液)虚弱的,虽有表证,亦不可大发汗治疗,就如第 27 条所谓:“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可见,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同属于太阳表证,前者是汗出津液已有损伤,故脉浮缓,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后者因不得汗出,体表津液充盛,邪气欲出而不得出,故而脉浮紧,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因此,临床上桂枝汤证、麻黄汤证鉴别的关键点在于是否“阳气重”,即津液是否充盛,其中是否有汗出,是关键点。我们再来看一下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的区别,二者条文非常相似,只是一个有无汗出的区别,无汗出,说明表实重,故需要麻黄,如果有汗出,津液得泄,表证有所减轻,故不用麻黄。

桂枝汤、麻黄汤虽然整体上是属于太阳病范畴,整体上是属于表阳证、表实证的。但在太阳病框架下,麻黄汤、桂枝汤也有虚实的层次不同,也有相对的问题。麻黄汤表实证最为典型,所以治法直接辛温发汗即可,而桂枝汤呢因为已经有汗出,津液已经有所丢失,所以由麻黄汤证的脉紧变成了脉浮,所以此时不应当大发汗,而是小发汗,故被后世称为调和营卫的汗法。桂枝汤证的发汗力量比较缓弱,达到了解表而不伤津的治疗目的,所以对于一些虚弱人的表证的时候, 我们需要调和营卫的方法。临床中,对于太阳病,如果无明显汗出,正气比较充实,我多用麻黄汤为底方 去治疗;如果有汗出,或者脉偏弱,我多用桂枝汤为底方去治疗。如果阳气虚弱,陷入阴证了,还必须要加上附子之类的温阳,此时由太阳病转变成少阴病,桂枝汤证虽然是属于表阳证,相对于麻黄汤证为虚。若与少阴病比较,则又属于实证。

(0)

相关推荐

  • 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七)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二)

    麻黄汤里用到了杏仁,我们在第六节里讲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中讲到了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除痰,润肠通便的作用,杏仁在麻黄汤里的作用就是润肺的,因为麻黄遇到桂枝就会发表,麻黄会把肺里津液发散掉,所以,加上杏仁就 ...

  •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中篇 四十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治病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继续开桂枝汤.本条辩侧重外证未解,不论病了多久,尚无里有虚寒,全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

    经方 <汉书·艺文志>中言经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对经方也有明确的定义,但他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温病

    温病 温病,指感受温邪,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凡是临床 上以热为特征的疾患,有上述特征的,都可以归属于温病范畴,不仅仅限于外感热病和温疫. <伤寒论&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与温病的统一思考

    经方与温病的统一思考 温病大概分为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热类的疾病可以融入到经方的三阳病范畴当中去,更多的是少阳和阳明,湿热类疾病也就是热邪合湿邪,同时具备热邪和湿邪的致病特点,和经方中的阳明太阴合病有相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经方医案一则

    经方医案一则 李某,男,78岁,2017.02. 27初诊:既往史:间质性肺病病史,在外院服用中药治疗后因汗多而就诊.自诉近一周来活动后.饮热水后汗出明显,汗出后恶风恶寒.上腭干,喜饮热水.一侧鼻孔有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分辨伤寒、温病

    分辨伤寒.温病 患者主诉:3天前着凉,咳嗽.流鼻涕,口干,舌尖红苔薄,脉弦略数.医言感受了风热邪气,患者不同意,实为着凉,何言风热感冒? 中医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外感和内伤. ...

  • 《左手伤寒右手温病》之太阳病实质

    太阳病实质 临床中发热.感染类疾病最为多见.对于发热类.感染类疾病,西医强调抗感染治疗,中医强调首辨外感和内伤,外感内伤即为经方的表.里. 邪气由外侵袭人体,正气奋起抵御邪气,正邪交争,正邪力量的斗争 ...

  •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在产生的机理上不同.太阳是人身之大表,是人身最外边的一层表层.外邪侵扰人体,首先就需要经过这一道"藩篱".根据外邪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病症.其中,麻黄汤证是由 ...

  • 【郭生白:增效透表汤-不管是风寒风热温病的感冒、桂枝汤证、麻黄汤证……都可以用】

    本方由创立本能系统医学的中医大家郭生白先生创立,在生命本自具有防病愈病的这么一套本能系统的思想指导下,创建多个多病一方. 已故国医大家郭生白的统方:不管是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桂枝汤证感冒.麻黄汤证感冒 ...

  • 【刘绍武:葛根麻黄汤-治外感伤寒和温病的高热不退,每每收到奇功】

    伤寒大家刘绍武老对于伤寒论有独到的认识,刘绍武老认为,伤寒用麻黄汤,总是觉得有以热治热之弊,先后在实践中探索,最后发现在麻杏甘石汤里面加入葛根,其治疗伤寒效果极为有效,把这个方子命名为"葛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