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反攻安禄山,安史之乱出现转机,却终被杨国忠搅乱

大唐不夜城(仿唐式宫殿)

公元755年后,安禄山为快速进军两京,便派兵袭扰了唐军的经济、辎重通道。不过,正是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战斗环境中,唐朝军队也逐渐适应了安禄山叛军的特殊攻势,唐军内部也在积极地谋划一场战争前沿基地的局部反攻。

此时,安禄山虽然派军由大同进攻太原,但是却在进攻过程中遭到唐军的反抗,以至于安禄山用山西袭扰两京的战略也根本无法实现。在此时的山西唐军大帐内,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正在积极谋略战事,他就是名噪一时的郭子仪。

安史之乱(图像)

郭子仪心想,既然安禄山处心积虑想攻取唐军的后方基地,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虽然说此时的大同府已经深陷叛军,但是唐军控制的雁门一带却有小路直接进入太原。

如此来说,唐军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朔方进入太原,并将太原作为前进基地,径直进入河北地区袭扰安禄山的粮草基地以及前后方的辎重通道。这样,安禄山叛军必然在战场上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对于唐军反攻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其实,随同安禄山叛乱的州郡(以安禄山控制的河北地区为典型例子,25个州郡中,追随安禄山的不过8个郡,并且这些州郡的实力都偏弱,甚至帮不上安禄山的忙)并不多。同时,唐廷为了遏制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联合攻势,便派遣大将李光弼率军进入河北地区,协同郭子仪抗击叛军。

安禄山(影视形象)

就这样,安禄山在占据山西大部和河北的情况下,因为受到唐军的双重压制,导致其兵疲粮少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其次,安禄山曾经布置的南方战略也没有得到顺利实施。从相关史料中来看,叛军主要从三个方向展开战略进攻。(以西进军控制长安,以东南进军控制江淮,以西南进军控制南襄隘道)

当然,从三个进攻方向来看,安禄山的意图也很明显,打击唐朝的政治中心、军队补给(经济)中心和后方基地。特别是叛军一旦占据南襄隘道,便直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到时叛军便可以袭扰南、北唐军的联系,继而进行规模式作战,蚕食唐军。

唐朝军队仪仗队(壁画)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安禄山派遣的这三路大军都遭到了唐军激烈的抵抗。虽然说,叛军连忙切断了京杭大运河和黄河的经济联系,欲阻止唐军的抵抗锋芒。但是,唐军又连忙在长江地区重新搭建了一条沟通南北地区的水陆通道,进而缓解了唐朝军队的战争常备费用开支,这可把安禄山气坏了。

据史料记载:唐军兴建的这条南北通道,先由长江地区进入武汉,再从武汉转汉江进入汉中地区,进而进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其实,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便也是以汉江作为运粮北上讨伐曹魏的重要补给通道)

随后,安禄山率军在南阳、雍丘等地都遭到了唐军长时间的军事反抗,叛军内部流言蜚语随即波及,军士战斗锐气直线下降。此时,即使安禄山叛军再怎么骁勇善战,也根本没有精力完成进军南方的任务。

就这样,安禄山叛军被唐军钳制在华北平原南部一带,西侧被哥舒翰率领的潼关兵团阻挡,李光弼率军奇袭安禄山的后方补给基地,郭子仪率军镇守太原,作为机动兵团随时进攻洛阳,完成对安禄山的歼灭战。

哥舒翰(简笔画)

同时,黄河南、北岸大部分地区也全在唐军掌握之中,此时的叛军就像是菜板上的肉,任由唐军宰割。但是,唐军面临最大的困境往往不是出现在外部,而是产生在内部。

此时,就在所有唐军将士准备一鼓作气歼灭安禄山的情况下,杨国忠为个人之利,怂恿唐玄宗让哥舒翰兵出潼关(这一点让我想到明朝末期,崇祯帝怂恿孙传庭兵出潼关抗击农民军,最终也惨败乡野),最终安禄山率军乘机攻占潼关。唐军将士花费数月建立的包围防线,最终还是被叛军攻破了。

唐王朝地图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一个帝国最大的失败,往往是从内部开始的。好在8年之后,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但唐王朝却早已千疮百孔,不再富有当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景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