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人,都做对了哪些事
如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已经普及到烂大街的程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童年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一个人性格、三观乃至人生中的各种关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现实情况是,我几乎从来没见过全然成长在幸福氛围里的孩子。但当我们过分强调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把成年后的所有境遇(多数是负面的)都归结于父母的问题。
我离婚3次了,大概是因为我父母的婚姻不幸。
父母皆祸害……
也许,你也会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创伤,但看过访谈节目《不可说》关于丁克的这期,你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
01
幸福,不问出身
这是三对陌生人之间的对谈,对谈的争议点在“是否丁克”。
三个人始终坚持丁克,另外三个人则持不同观点,但这6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来自各自不幸的原生家庭。
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不合格的父母,痛彻心扉的伤害,但是长大以后的他们,却走向了相反的人生。
先看看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而选择丁克的3个人。
▍李座峰,39岁,丁克,曾有人对他说:丁克是反人类罪。
之所以不要孩子,来自父亲给自己的阴影。父亲在他心中,一直是一个恐怖的存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他立各种规矩,不听话就挨耳光,一个接一个。
你会害怕自己做父亲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座峰说:对。
完全没有共同语言的父母,以及粗暴的父亲,让他对婚姻和孩子失去了信心。
▍方晓,已婚,丁克。
因为小时候的经历,早熟,明白一个孩子对自己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父母吵架会说:因为你,我们不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我不知道我当父母之后,能不能给孩子这么多东西。
▍楚忱,单身,丁克。
她成长在父母严厉的家庭,“你不能有要求,给你什么就吃什么。他们给我买的一副乒乓球拍,我考试得双百买的,现在还在我家。”
你跟妈妈不谈心吗?
不谈。
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氛围,和后来的人生经历,导致他们决定不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子嗣,这个决定无疑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但是,节目中的另外3位嘉宾,同样成长在不幸的家庭中,却活出了另一番模样。
▍李娜,现在是3个孩子的妈妈,曾经为做试管婴儿,花了700万。“我就是要生。”
她从小成长在父母的打骂声中,最恶劣的一次是被刀架在脖子上,不准她哭。因为成长在不幸的家庭,所以她格外认真地要靠近幸福——
“我小时偶家庭是离异的,家庭生活很不幸福,很早出来打拼,当然是希望早一点有一个温暖的家会比较好。”
所以就算冒着生命危险,她也要生孩子。
▍严旭,31岁,两个孩子的妈妈。
小时候父母离异,但不影响她成年后的幸福。
▍王嫣云,26岁,一个孩子的妈妈。
她也是父母离异,只能被动地顺从父母分离带来的后果,而孩子的到来,让她意识到,做父母是一件有主动权的事,她要成为妈妈,告诉她原生家庭的父母,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父母。
有了孩子,像捡了彩票一样。
类似的不幸,却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一种是,我相信我能创造自己的幸福;另一种是,我再努力也只会重复不幸。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刻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没有人可以避免。幼时的你,只是一张白纸,只能任别人在上面涂涂画画而没有反抗的余地。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视频下面的一条评论: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会变成恶龙,余生我将倾尽全力避免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我经历过它,但我未来可以选择不成为它,这就是原生家庭交给我们的功课。
02
如何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些
当我们不幸的成长于负面能量的原生家庭,与其把所有矛头都指向父母,抱怨和指责父母的不是,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中,不如主动掌控自己的生活。
就像王嫣云一样,你的每一天都可以像中彩票一样,掌握主动权,把幸福活给自己看。
1.重新认识自己
武志红在《身体知道答案》一书中提到:
“假若父母喜欢否定自己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进入学校后,就会有‘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而他为了捍卫这个自我意象,成绩会一塌糊涂,这反过来又成了支持‘我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的证据。
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关键不是去做积极的暗示,而是重塑自我意象。”
那么,你需要做的,也许是把父母的那些评判和诅咒放到一边,静下心来和自己做联结,认真想一想你究竟是谁,你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
2.对父母不含敌意但坚决
每次当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童年经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成年以后对父母带有极大的怨念。
有人会习惯性和父母对着干,似乎是在以叛逆的方式去争夺自己的主权;
有人极力想要扭转父母的观点和想法,希望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人干脆逃得远远的,不愿再和父母有任何的沟通甚至瓜葛。
我有一个朋友,多年前早已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但是至今和我聊到自己那个强势的妈妈,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依然是:
“我真搞不懂,我跟她讲了那么多道理,她为什么就是不能改变呢。”
然而,当我们提及原生家庭的课题,也许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无法真正改变一个人,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真正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你不会再去刻意强求父母的认同,不会再那么在意父母的想法。
心理学家科胡特提过一个说法:“不含敌意的坚决”。在对待自己的父母时,你也许可以尝试这个态度。
3.你可以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
坦白讲,我自己其实也背负着典型的原生家庭课题。《不可说》中提到的,父母的严苛与强势,习惯性的批判与指责,那些类似的痛苦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很多年前刚接触心理学时,每次看到涉及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我都感同身受,恨不得把书捧到父母面前,痛诉他们当年的教养方式给我造成的心理阴影。
那些委屈和不甘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些无奈和悲伤都无从遁形,我一度为自己感到绝望,觉得为什么会遇到这样不通情理的父母,甚至会自怜自艾的觉得自己活得毫无意义。
直到后来,我看到一句话:别人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那一定是你允许的。
我很认真地反思:
为什么父母总是否定我的价值,其实我自己内心也没有真正认可过我自己;
为什么父母总是强势安排我的一切,其实我自己也没有真正让他们放手的资本。
当我开始看到自己内心的怯懦和卑微,我开始能够理解父母的强势和霸权,看到他们在错误的表达方式下,隐藏的那些担忧和无力。
同时,那么多年以来,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对他们的怨恨之下,原来也掩藏着爱与期待。
我开始试着去接纳这样的事实,包括我们彼此对对方的伤害,我们都在以错误的方式处理这段亲子关系。
当你能够理解事情的症结,一些心结哪怕暂时不会那么容易化解,至少你会让自己释然和豁达一些。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讲述了十六岁的儿子和妈妈“相爱相杀”的纠葛。青春期碰撞更年期的状态,两代人的隔阂,在最敏感的年纪遭遇最难体谅的境地。
片中,儿子虽然从始至终无数次对妈妈咆哮“我恨你”,但每一句狠话的后面都掩藏着难以割舍的深爱与无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内心对妈妈的一段表白:
亲爱的母亲,我只信任你
这个迷惑人的世界上到处都是陷阱和漩涡
把我脆弱的小舟倾覆
我多想一直躲在你温柔的怀抱里
永远都幸福快乐
爱,最伟大,也最容易带给我们困惑与痛苦,却终究是化解这种痛苦的唯一解药。
原生家庭必然会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地和自己磨合。不幸的原生家庭也许会让我们走得蜿蜒而艰难,但不妨碍殊途同归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能量都是相互的,仇恨只会吸引仇恨,敌意只会招致对抗,唯有爱,才能吸引爱。
作者:浅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