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铜钱的来历

打铜钱的来历

姜传桢

绥宁县寨市古城自古以来流传一种打铜钱的舞蹈.解放初期,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歌颂中国共产党,歌唱领袖毛泽东.以及各种喜庆活动,尤为盛行。

打铜钱,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舞蹈。道具简单,一根红布条,牵以数枚铜钱,或系于腿上,或扎在手腕,也有缠在头部和围于腰间的。动作粗犷而豪放,在阳光或篝火的照耀下,铜钱闪闪发光,叮叮当当,节奏分明。

但寨市古城的“铜钱舞”,数 百年来,却别具特色. 常 用小竹杆做道具,長三尺许,各节间锯空,去半,节间穿红线一根,并铜钱数枚,两端还垂有红缨三五来寸,节间间有红漆塗杆。“铜钱舞” 多以女性舞之。她们手执“铜钱杆”, 以拍. 打. 挑. 敲等各种手法,配以优美的舞姿,“铜钱杆” 在颈部. 腰间或两腿之间跳动。随着整齐的舞歩,铜钱发岀叮当声,欢快明亮。

打铜钱的来历,渊源流长。是通过几千年逐步演变才形成的。早在公元前西汉时期,相传,除夕之夜,有给小孩“压岁钱” 的习俗。但常被一黑身白手的妖魔偷去。使小孩受惊吓,导至小孩妖孽缠身。后来,有人用红线系以铜钱,或以红纸包之,按放在小孩枕下,从此,妖魔见红光而胆骇,远而避之。小孩也从此“消灾避难,易养成人”了。该妖魔姓“祟”, 于“岁” 同音,除夕之夜必须给小儿“圧岁”, 自然流传至今了,这本是题外话。

但红线系铜钱能压妖孽鬼怪,是古人的一大发现。人们索性以红布牵上铜钱,系在小儿身上,常年配戴,以保平安。

于是,“道教”士们在有重大的祭祀仪式时,也以此穿戴,作为擒妖孽、驱鬼神之利器。而百姓们在各种喜庆节日时,而做为欢庆之“道具” 用之。

唐宋时期,《易》学盛行,铜钱外圆内方,与“乾为天为圆. 为父为男”,而“坤为地为方,为母为女”等,同出一辙。于是,古时的(爱)神们,把男欢女爱,作为天地姻缘,中有红线牵连,必得合欢之故也。原来,铜钱的外圆内方,也于男女有关了。

听我父亲传言,他在兰家居住多年。铜钱舞的来历,出之朝仪。古时有一杨姓老翁,家贫,藉贯大约是绥宁兰家,或朝仪人氏,常年患腰腿风湿。顺便常以竹鞭烟铜杆击之,欲改燃眉之“疾”, 然功效甚微。其时,远房有一小姑探亲,见烟杆上烟袋吊绳磨损,忙取头上红绳结之。说来亦奇。老父击打之后,风湿之疾大愈。因见小姑娘聪慧灵利,欲娶为媳。定亲之日,媒婆尊男方之言,特向小姑索红绳一束。别无他求。结婚之日,年青人奉老父之命,用红绳系以铜钱,缠于竹鞭两端,请十数人各执竹鞭,前往迎亲,铜钱叮当有声,引来四处人群,夹道观看。    奇闻传至莳竹古城(今寨市),地方仁人绅士们,更是别出心裁,匠心独到。将铜钱舞配以锣鼓道具、华丽服装,男女对舞,迎亲祝寿,楚楚动人。更兼苗侗男女,素来歌舞有术。将铜钱舞打造的淋漓尽致。

数枚铜钱,一丝红线,不仅能圧妖孽,还可除病健身,更能把青年男女的姻缘,美满的结合,这又是古人的一大发现。

莳竹古城的铜钱舞,从此传遍大江南北,久经不衰。

有诗云:

铜钱歌舞传江南, 天地姻缘红线牵。

更有红缨惊鬼魂, 铜噐作乐妖孽散。

乐将歌舞呈偶意,从此夫妻乐百年。

君问经典出何处,莳竹苗侗存古传。

本期作者:姜传桢  别名:莳水邑人,绥宁县寨市人。1948年生。酷爱文学、诗词散曲之类。从小好作曲,亦攻周易哲理。六九年曾下放农村十载有余。后返绥宁老县城寨市,在寨市国有林场工作,担任场长。今已退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