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世界首颗人造卫星脱轨,钱学森仅据一道火光算出坠毁点

“落后就要挨打”,革命先辈用鲜血如此验证道。

1958年的冬天,象征着先进、希望、新生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划破浩浩苍穹,如火球般把那个冬季温暖照亮。

失败与成功总是相辅相成的,尽管苏联卫星的残骸并未遗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但中国人那颗原本冰冷的心,却因此播下了滚烫而又炙热的种子。

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一类为中国建设献身的工作者,像星星,像火球般冲向华夏大地,一番春雨过后,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模样。

1.弄清事情原委,只是一场乌龙

1957年的10月4日,一声巨响惊醒了整个拜科努尔发射场,所有人的脸上无不写满了激动,微微颤抖的双手无法掩饰内心的惊涛骇浪。

直到“斯普特尼克1号”不断升空,由此宣布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全世界都不约而同地注视着这个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斯普特尼克1号”,这是象征着先进的“斯普特尼克1号”。

随着“斯普特尼克1号”在宇宙中步入正轨,全世界各个国家也加紧了研究的步伐。

直到“斯普特尼克1号”在轨运转工作的第22天,因为当时技术的限制,该卫星于1958年1月4日脱轨,再次进入大气层而被烧毁。

前苏联有关研制该卫星的专家检测到“斯普特尼克1号”的残骸从太空坠落到地球,又经过庞大复杂的计算,推测“斯普特尼克1号”有可能会坠落到中国的东北地区。

前苏联与中国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表示希望中国能帮助前苏联一同寻找该卫星的残骸。

作为中国航天工程的先驱,钱学森先生接到紧急任务,正是有关部门向钱学森先生下达的寻找“斯普特尼克1号”残骸的任务。

要知道,作为世界上第一颗成功发射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哪怕只是残骸,对于当时相对落后、急需建设的中国来说,都有着巨大的科研价值,其研发潜力是难以估量的。

中国相关部门深知这个道理,钱学森先生也深知这个道理,于是欣然答应,决定亲自一探究竟。如果成功,便能推进中国航天工作;如果不成功,对于中国也没有什么损失。

很快,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沈阳传来消息,说是在晚上的时候,有执勤的战士发现天边有“火球”坠落,因此怀疑是“斯普特尼克1号”。

钱学森先生接到消息后,沈阳方面专门派出一架飞机,请钱学森先生一众人前往查探。

钱学森先生一下飞机,便直奔主题,听了沈阳方面绘声绘色的描述,好像“斯普特尼克1号”一定会落在我国土地上一般,钱学森先生心里也激动非常,直接找当晚目睹了“火球”的执勤战士询问。

但经过执勤战士的回答,钱学森先生心中的热切逐渐消退,他反复找执勤先生确定“火球”的速度、大小、方向以及弧度等,又自己从口袋里拿出一支钢笔试图计算。

不一会儿,钱学森先生的手中便被笔墨画满,关于数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抛物线、函数等在手心中越变越多。周围的人一派茫然,但也安安静静地等在钱学森先生一旁。

没过多久就,经过计算后的钱学森先生告诉大家,如果那晚执勤战士看到的“火球”真的是卫星残骸的话,那么降落的地点应该落在距此2000公里开外的地方。

换句话来说,“斯普特尼克1号”不可能在中国境内,更不可能降落在我国东北地区。

这个消息让人甚是失望,但如果接着找下去只会徒劳无功,根本白费力气,于是钱学森先生告诉沈阳方面不用去找,自己也带领一众人在当天下午返回了北京。这件事不了了之。

果然,在第二天一大早,我国就接到苏联传来的消息,说是卫星残骸已经在阿拉斯加的一处雪山找到。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对卫星残骸地点不是中国尽管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对钱学森先生的敬佩。

钱学森先生仅仅只是通过战士口中的描述的“一道火光”,便精准地计算出“斯普特尼克1号”的遗落地点,避免了人力的浪费,着实让人另眼相看。

而有这样的人才,中国成功发射自己的卫星岂不是指日可待?

2.正因为有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人物,所以祖国得以建设

伟人曾这样评价钱学森先生:“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计算卫星残骸,不过是钱学森先生能力的冰山一角。

1955年,钱学森先生在美国的阻挠下总算回国,他学成归来,只为报效祖国不求其他。

在日复一日的不断努力奋斗中,在钱学森先生的带领下,中国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又在1967年6月17日,让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在1958年寻找“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残骸无功而返之后,经过12年的艰苦研究,总算是在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中国成就了钱学森先生“两弹一星”的功勋称号,钱学森先生更是成就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建设。

在那个1958年的冬日,钱学森先生定下“斯普特尼克1号”的残骸不在中国的结论,却身体力行建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2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以我国发展建设,更别说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少不了当年先辈,也少不了当下的奋斗者以及未来的汹涌后浪。

3.某种程度上,钱学森等工作者就是那个点燃中国的火球

回想1958年“火球”划破中国苍穹的那个夜晚,在当时来说也许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只是空欢喜一场,并没有翻起什么实质的浪花。

事实上确实如此,但也不尽是如此。

只是在泱泱华夏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今天,那个冬日夜晚里的“火球”,不正是象征着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一类建设中国的工作者吗?他们划破中国的大地,给那个尚且羸弱的中国送去火光,把温暖与热情点亮了上上下下无数中国人的心脏。

正是那群努力建设、不畏艰苦的人,才造就了那么一个质朴又勤劳的年代,才铺垫了这么一个强大昌盛的国家。

“斯普特尼克1号”,也许并没有为中国带去什么物质层面的科研价值,但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实实在在的为中国人带来了精神层面的加油鼓劲。

正是因为有苏联大胆的第一步,中国才更加坚定底气,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向着“先进”前进,拼尽全身力气摆脱“落后”的标签。

越来越多的如同钱学森先生这样有才学有智慧的中国人如雨后春笋开始冒尖儿,原本站在钱学森先生一旁看他计算的中国人也投身建设中国的怀抱中去“撸起袖子加油干”。

从刚开始只是几个领域当中拔尖儿的人物爆发出的“火球”,逐渐演变成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他们凝聚在一起,膨胀成巨大的火球冲向华夏大地,以求用耀眼的火光唤醒更多中国人。

中国这头东方雄狮,总算是被鲜血和热情唤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