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考生在高考考场易犯的几种低级错误

题记:此文源于本人的一个教学微课题研究,2015年成文后,再次被山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现代教育》采用,面向山东省所有高三考生推广。值此高三二模来临之际,本人把部分例题改成了最新的2016年高考题后,再次发布于此。仅一此文给今年的高三考生提个醒,不要再犯这些低级错误,希望对今年的高三考生有所帮助。

地理答卷审题错误例举及解决之道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钱大伟能力立意是目前地理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高考说明中提出了四项能力考核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其中,地理高考的第一条考核目标与要求就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题能力。从历年高考考上一本的考生失分原因分析来看,审题不清、审题不细而导致错判、错答或漏判、漏答现象引起的失分占总失分率的75%——高得惊人(该数据源自考上一本学生的失分研究报告)。鉴于此,笔者对高考地理审题错误原因及解决策略做一详细解读。(一)审题错误原因例举1、文字信息类⑴信息提取失误,时空错乱典例1: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试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失误点拨:题目要求答出盐碱化产生的自然原因,有的学生却答成了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土地”;正确答案应是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干旱时节,尤其春季蒸发旺盛。典例2:2014年四川文综卷第13题第(3)小题“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2分)”失误点拨:设问中明明要求分析该地区气候可能给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就有一部分考生既答了“有利影响”,又答了“不利影响”,更有甚者,只答“有利影响”,出力不得分,白做无用功。正确答案为:冬季遇寒潮(低温)天气,农业生产易遭受冻害;冬春降水少,春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遭受旱灾;夏季多暴雨,农业生产易遭受洪涝灾害。⑵审题慌乱,漏答错答典例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36题第(3)小题——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失误点拨:很明显此题既需要解释“原因”,又要回答“影响”,但有一部分考生只答了“特影响”或“原因”,白白地丢分。正确答案为“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⑶“无视”关键词,审题“想当然”典例4:2009年江苏地理卷第1、2题——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⑴~⑵题。

⑴该现象常年出现在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⑵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失误点拨:此题组学生无视“滴水叶尖”和“常年”、“普遍”等关键词,仅凭着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想当然地认为该现象应该出现在什么地方而错选。正确审题思维过程应该如下:“滴水叶尖”——“湿热环境”——“热带雨林气候”(西双版纳澜沧江畔所处纬度较低,接近热带雨林气候,普遍出现该现象;天山天池湖滨位于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较为干旱;桂林和武夷山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性降水丰富,可能出现该现象,但不会“普遍”)2、图象信息类(1)审图不定位,混淆时空典例5: 2016海南卷第4题——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失误点拨:此题学生没有很好地定好位置(经纬度位置),从而想当然地认为该区位位于欧洲西部,降水多,光照不足,把答案错选为C;其实此题需要一个最基本的定位知识——从经度60°E可判知此地不是欧洲西部(0°经线经过欧洲西部,这里离0°经线也太远了),然后再结合纬度位置60°N和北极圈,很明显地确认该地纬度高,热量不足,答案应为A。(2)审图不看“名”,张冠李戴典例6:2014山东卷第5-7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完成⑴-⑶题。

⑴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降雪量  B、温度C、光照 D、地形⑵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A、农田  B、林地  C.城区  D、乡村⑶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失误点拨:此题题干表述得很明确,下图为“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再结合图例,不难做出判断。但是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很急促,没养成良好的审图习惯——审图不看图名和图例,造成做题无从下手,最后只有靠“蒙”出答案。正确答案:⑴B ⑵C ⑶D。(3)审图不看“尺”,大小混淆典例7:左图和右图中,甲、乙两地年降水量均分别为1000mm、 500mm,试说出在两图中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失误点拨:甲乙两地降水差别很大,此题很多学生忽略了两图的比例尺,想当然地认为甲、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在两图中均为海陆位置。其实,从两图的比例尺可以看出,左图中甲乙两地相距不超过200公里,均距海不远,可知其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不是海陆位置,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应是地形(乙位于背风坡);右图中,甲乙两地相距约2500公里,其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应是海陆位置或季风。正确答案:左图主导因素为地形;右图主导因素为海陆位置或季风。(4)审图不看“标”,方向相当然典例8:判断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A.自东北向西南  B.自西北向东南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南向西北失误点拨:此题首先根据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出从哪儿流向哪儿。但是在判定具体流向时,很多学生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想当然地认为河流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错选为A;其实,在方位的判定中,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先看有没有经纬网,再看有没有指向标,如果两者都没有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很明显此题有指向标,图的右侧为北,河流流向应是自西北向东南,答案为B。(5)有图不看图,死搬照套典例9:2016海南卷第21题(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图4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失误点拨:很多学生一看所给信息很繁杂,心情就不好,于是没有耐心仔细看图,不对图中信息分析、比较,而是直接根据自己对北京、上海及广州三市的大体了解和自己背诵的答题模版进行解答,导致答案没有针对性。仔细观察题中数据,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如下:(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6分)(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2分)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3分)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分)(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3分)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3分)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3分)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3、表格类表格类信息的获取,学生常见的失误点有两项,一是不读“表名”,二是不会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或其他信息)。典例10:2015四川文综第9-10题(8分)——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N和P的浓度数据。读表回答⑴-⑵题。河流N(μmol/dm3)P(μmol/dm3)①32.90.6②78.51.6③17.50.2④121.00.4⑴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A.①    B.②    C.③    D.④⑵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和P的浓度()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C.N减少P增加   D.N增加P减少失误点拨:此题首先需要结合“表名”知道图中图据是什么,是哪四条河的数据。其次结合表中数据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分别为C、B。(第1小题,亚马孙河流域农业活动规模小,工业不发达,人口密度小,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因此N和P的浓度最低。第2题,黄河下游为地上河,生活和生产中的污水无法排入到河流中,所以河流中N和P的浓度均不会增加。)。学生存的主要问题是不看表名,致使不能理解N和P浓度的影响及不同流域的生产活动特征,也没有耐心分析表中数据,导致心情烦躁,无心答题。(二)避免审题失误的策略1、首先关注区域定位,宏观把握区域特征,一看是否有经纬度信息,确实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纬度信息,一方面可确定该区域的大致热量或气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确实该区域的大气环流条件,进而推测降水状况。二看海陆位置或相当于其他地理事象的相对位置——海陆位置首先确定的是降水量的问题,其实确定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问题;而相对位置则体现了周边事物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三看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通过地理事象间的关联或特殊地理事象进行等定位。确定地理位置后,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即可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答题,则保证了大方向的正确性。比如,如果确定图示区域为西北地区,则该地区最基本的区域特征则在头脑中闪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缺乏是其主要自然特征;水资源缺乏往往隐藏着荒漠化有威胁,同时也使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成为了其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2、文字材料,需要“一看四找两关注”“一看”,是看题目分值,做到心中有数——宏观把握此题大致有几个得分点;“四找”,是一找“主语” ——确定题中主题,确定答案中“动词”或“动作”的实施者;二找“谓语” (行为动词)——把握答题详略,若是“说出”、“指出”,是简单列出答案;若是“分析”、“说明”,则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层层推理,要求有因有果;若是“比较”,则两个对象的特征都要表述,或是分异同点进行阐述。三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防止答案“跑偏”或“答非所问”;四找“连词”——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个数,这也是考生经常丢分的原因。“两关注”是指要特别关注文字材料中的“时间”、“地点”,地理题目往往是在特定的时空内做文章,如果没有关注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地理规律与原理往往无法准确运用。3、图表信息,需要做到“一看图名,二读图例,三回归,四分析”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图表”,第一步应看“图(表)名”,由此定下图(表)的主题;第二步应仔细研读“图例”,明确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用什么来表示的;第三步,把“图例”回归到原图中,此时要与图中“注记”结合,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第四步,就是“分析”地理要素时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并考虑可能用到的地理规律与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