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庸斋诗词讲稿
按:本文是朱庸斋先生80年代末原计划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座,预先试录的录音,后病重未及前往,不久仙逝。王定金先生据粤语录音整理。
一
词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式和格律的文体,是兴于唐代,盛于两宋,在文学史上诗词是占重要地位的。一向唐诗宋词并称,因为唐诗宋词都具有时代特色,同样是时代文学创作的光辉代表。
词早期是合乐的文字,唐代的诗歌如果要歌唱出来,必须由乐工在歌词上加上乐谱,然后才可以歌唱。词当时也叫曲子词,先将乐谱制订了,作者须依照乐谱所定形式将词句填充在乐谱里头,歌者就能按谱而歌,在歌唱方面比较起来就方便得多了,因此很快兴盛起来。词每一阙都有它的谱,而成为谱有一定的句,句有一定的字,字有一定的声,在用韵上也有固定的位置、固定押韵的条例。
后来填词的人都是按谱而填的,虽然在宋代作家之中,同一个词调,它的字句,它的声韵,亦有不尽相同之处的,但这些是由于歌者精通音律,而便于变换,亦可能靠歌者使用用字的方法,因此用轻重乍徐缓急的歌唱方式以求达到适应乐谱节拍的要求,后来就出现了词谱不同的作品了。
宋朝歌唱方法到了元代不复存在,后来作者只好依照前人的词谱、声韵、字句规定来填词,词的体制成了具有固定长短句式的格律式。由于词谱的构成,句子有长短参差,用韵有疏密间隔。字的声有平仄的安排,作法抑扬顿挫,词虽然唱的发语失传,但写出来和诵读出来仍然有很丰富的音乐性能,给人一定的感染力。
每个词谱都有它固定的形式,叫做调名或者词牌,填词必然要将词谱标出来,是令人知到它这首词的句式和韵位的规格。一个词谱,往往有好几个名,因为当时作者或者后来的读者因为这首词所突出地方,而改了新的调名。词调来源,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来自外域;第二种来自民歌;第三种依大曲发曲夺取了出来或者制作而成;第四种由音乐机构制定;第五种是由乐工歌者的制出;第六是词人的创制。词的句式是有规定的。比方五字一句的词,有上一下四、上二下三这些规别,七字词有上四下三、或者上三下四分别。用韵一首有用同一部韵,或一首换了几部不同韵。
在词里头,有领字。在一句中,将第一字叫做领字,是要在一句中,作为领出下面几个字用的。词还有一种叫逗,即是在句里头第三个字稍作停顿一下,以接出下面的字句,这是填词必须的遵守。体制还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大多数每首词都分有上下两段的,叫做上半阙、下半阙。
宋词传世大概二万首,是当时流行的文体。两宋主要作家由于所处社会形势不同,身世遭遇不同,形成了各个不同作风。北宋初期,以至到南宋后期,发展是十分明显的。一般习惯,就是按词所反映内容不同,来划作两个流派,一个是婉约派,一个是豪放派。整个宋代都是沿着两个流派不断发展。但这两个流派是按照概括起来划分的,这两个流派里面还有作者具有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的风格,成为后人所尊奉、所模拟或者加以继承、发挥的,现在介绍出来不过是就宋词发展史两个流派,每一个时期较有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对宋词作为一管之见。
现在先行介绍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是一时传颂又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晏殊,字同叔,江西临川人。少年时候是神童而诏见,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候官至宰相,传世有《珠玉词》。他最喜欢的是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作品,而且受冯延巳的影响很深。
词评家认为他的作品并不逊色于冯延巳,而且认为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结,亦无其匹。
二
现在,介绍范仲淹的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北宋初期非常突出的作品,作者范仲淹,字希文,是陕西彬县城人。迁去了苏州,是进士出身,官累做到参知政,是北宋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陕西廷州守卫边疆多年,压阻了西夏对宋朝的侵扰。在政治上主张革新,但是被守旧派阻挠未能实现。传世的词虽然仅有六首,但其中六首,还有一首是他人所作而伪任的,实在五首。
范仲淹这首词笔调沉雄,意境悲凉慷慨,在北宋初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亦可以说是豪放派的先驱。在当时所起的影响虽然不大,但是能够打破北宋初期词为艳科这个局限,将柔媚婉约的词引向豪迈激昂的一路,所以后来苏轼和辛弃疾是起了间接的影响作用。
唐朝的边塞诗是笔调雄放、意境壮阔的,气势激昂,为后世所不容易有。宋代,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形势关系,国势积弱,边塞诗很少,而边塞词就更少了。范仲淹这首词是描写塞外风光的特色,边防战士的心情,在词中是继承和发展了唐代边塞诗的长处,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可惜在北宋初期,士大夫们沉醉在歌舞升平的享乐,终日在征歌选色、筵歌酒席之间。如果歌唱着这种慷慨悲凉的作品,是不适应和满足他们这种欢乐生活的需求。因此,将这首词讥笑为穷塞主的作品,是压抑这种词风的。而尽管这么好的作品,虽然在当时客观上未能开创一派风气,但是到了苏轼终于打破了诗词界限,“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词的内容得到了扩大。
这首词起句只用一个“异”字,概括力很强。边塞气候寒冷,一到秋天,景物一切起了很大变化。木落草衰,天高云淡,风色物候和昨日完全不同。虽然作者未曾将“异”字的风景点出来,但“异”的风景在心目之中,就好似已经于目前。
第二句作更进一层的描写。塞外秋天,天地萧索,寒气顿生,连南方来的雁也不想一刻滞留在这个地方,急欲回到衡阳。雁都不想留在这个地方,何况人呢?但是,他不在这里急于转入人来,而是留待下半阙才补出来。
“四面边声连角起”以下的三句,四面边声是耳中所闻,千嶂孤城是目中所见。边声是边塞上的马嘶声、风的叫声、队伍的移动声,这些声音跟随着号角声吹,角声是入夜关城门的号令。用千嶂之多,来衬孤城的大,说明地处边防,除了崇山峻岭外,只有孤城一区,更没有什么垫护。炊烟直起,白日初沉,暮色苍茫,关门紧闭,又是荒凉萧索的边塞特有景象。
这些景象,在唐人边塞诗里面是见惯了的,但现在在范仲淹词中又重新复见。这词笔势雄劲,境界壮阔,但是带着一些苍凉气氛,这苍凉气氛,正是边塞诗的特色。
下半阙以抒情为主,这是爱国和思家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浊酒”一句是说离家万里,乡愁不绝,固然非一杯浊酒所能排除。“万里”说远,“一杯”说少,是两者相衬的。如果依照这样的意境写下去,变成纯粹以诗家作饰法,无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感情。
但是作者在这里突然转了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将作者爱国感情描述出来。念远,是由于思家;戌边,是为了爱国,两种心情同时存在,而且也几相矛盾的,通过“燕然未勒归无计”这种描写,明显说出爱国的思想战胜了思家的思想,就是说未能粉碎敌人军事力量,不能安定边疆,是不可能作归计打算的。若要返家,先声破敌,这样着想,两种矛盾的心情得到解决了。“燕然”是用后汉窦献追单于到燕然山、刻石记功的故事,用来作者表示自己未能退敌立功之意,唐人有“不斩楼兰终不还”的坚决意志,作者同样在这首词里表现出来。作者在岳阳楼记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同他先行为国安定边疆然后再作自己归家计划的观点是一致的。
西夏在西北建国之后,北宋王朝对西夏曾经累次作战都失败。范仲淹和韩琦,经略西北的边防,然后稳定了局势。西夏人说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民谣又说,“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这些是说他有强烈坚定的抗敌思想,使得敌人畏惧。
据史书说,范仲淹最能爱护士兵,在这首词收的三句来看,可见他是能够体会久驻边防非常艰苦的将士是非常关怀,对于将士的这种思想感情也是很理解的。
他事实写耳畔传来悠悠不断的羌笛声,和彻骨生寒的霜华满地,都是令人难以入睡的。这种荒寒的边塞生活,刻苦坚持下去,将军也为之白发,士兵也为之下泪。语气虽然较为低沉,但是能够反应将士们久驻边防的艰苦,激发了人们对外族统治对我侵略的激愤,和激发人们对宋朝积弱不振的愤慨。
作者本来是有好几首《渔家傲》的,都是用“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起句的。可惜都散失了,仅存此首作品。
三
介绍柳永的词《蝶恋花》:
独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柳永,初时叫刘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宋仁宗时候的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精通音律,放荡不羁,在宦途上累次遭受压抑,坎坷不平,失意无聊,流连觥曲,天天和伶工歌者接近,为适应当时开封的市民阶层的情趣,及小市民阶层对于词作品的易于理解,因此写出的词一般都是语言通俗,意境浅近,来适合市民阶层的生活情趣,因此柳永词风行一时。
当时教坊楼的乐工如果制作了一曲新谱,必定要经过柳永填首词,然后才能得到流行。所以西夏曾经有史官来,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即只有有人能居住的地方,就有人能够歌唱柳永的词。可见柳永的词在当时十分流行,得到普遍爱好。但是文人和士大夫们对柳永作品很轻视,将柳永的词说成俚俗、词语低下,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连爱好宾客、喜欢宴饮,习惯了和他的僚属唱酬诗词的晏殊也当面讥笑柳永,认为他自己不会写出好像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那样的俗句。
柳永在他应进士下第的时候,曾作一首《鹤冲天》词,为自己解嘲,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句。后来有人将柳永的才学荐去宋朝皇帝宋仁宗,宋仁宗说:“这个人在风前月下,可以浅斟低唱,何必要求浮名呢?去填词吧。”因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益发放荡。
他作屯田员外郎时候,有粒老人星出现,柳永那时候希望得到提升,再填了首《醉蓬莱》。不料词中字句又是宋仁宗所不欢喜,将词扔在地上,表示不复再用。到死之后,连殓葬的钱都没有,是由歌女乐工凑钱葬了他,每逢清明,聚饮在他的墓前,叫作吊柳会。
五代和宋朝初期文士、士大夫所填词多为小令(即短调),手法婉约含蓄,词语典雅,一般大众不容易理解。到了柳永,长期流荡在歌楼舞榭,这些地方士大夫们很少前去。士大夫们所有的是家伎、官伎来唱歌、陪酒,小市民阶层、商旅才能常常到歌檀酒榭中去。市民阶层思想感情生活,柳永非常熟悉。并且成为柳永作品主要题材,所以前人说柳永工于羁旅行役之作。都市繁盛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复杂,如果要反映出来,就不是以前所歌唱含蓄婉约的小令所能胜任。由于字句的限制,是无法将都市繁荣、人的生活感情来尽情描写的。
柳永精于音律,于是变旧声作新声,大量推行慢词(即长调),使用当时已经流行的慢词,自己也创制了不少慢词,一时普遍流行,将词的形式得到新的改革和发展,使到词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作出很大贡献。在这个时期起,慢词(即长调)体制已经逐渐兴盛起来,和小令并行,在某些作家之中,慢词的应用比小令更有压倒趋势。
由于体制和形式的转变,慢词使用词句、手法、风格都要和小令有所区别,原来小令固有的是压缩、含蓄、婉约的方法,而演进为要申引、要发挥、要淋漓尽致的描写。
由于篇幅较小的小令而变成长调,因此必须要讲究铺叙和陈设,对于过去未来现在容易感受,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古到今,由直而曲,由简而繁,等等手法都要运用,这些手法在柳永词中一一具有,所以柳永词以铺叙和陈设为主。前人已经说他能“壮难壮之境,达难达之情,出之以自然,就是北宋的巨手。”这些评语是不错的。
北宋初期的蝶恋花词都是受到南唐冯延巳所作的蝶恋花词影响很深,以晏殊欧阳修尤甚,到了清代和近代,填此词的人也是免不了或多或少受着冯延巳的影响。他们所填之词不少是意境深晦、婉委转折,令人不容易觉得他们所讲的是什么。因此引出不少人,一些评述家将之说成是比兴体,即是说他是用暗喻手法,意内言外,有所寄托,搞出很多牵强附会的解释。
柳永这首词,虽然也是蝶恋花,写的时候和晏殊欧阳很相近,但无论从风格上、手法上、词句上都有所不同,只是平铺直叙,出语自然。而他工于言情,对登高适别的情景发挥得很尽致。如果说冯延巳、晏殊、欧阳修这些是比兴体,那么柳永这首词则纯用铺陈其事直言之的赋体。小令并非柳永所长,通过这首蝶恋花,可以认识到柳永要求极力摆脱当时在士大夫中流行的南唐词风,来建立、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首词起三句先从登楼伫立凝望远方写起,“风细细”是倚栏感受,因为风细而纵目凝望。“黯黯”形容天色,兼形容离愁的沉重,这是将外界所见和内心所感交织起来。天是无穷无尽,离愁同样无穷无尽。用个“生”字,“黯黯生天际”的“生”字,说明了未登高远望之前还没有如此沉重的感情,触景生情,离愁从此引出来。
“草色山光”,补写所见的景物,以草色山光补衬遥远的天际,以残照来形象黯黯,再以“无人会得”来形成首句的“独”字。凭栏意即是离愁,离愁之沉重即是说,最想怀念的人,思思而切。
下半阙纯乎写情,“也拟”、“图”、“强乐”的“强”、“还无味”的“还”,用来极见转折的手法,而且极有层次。
先是想象饮酒笙歌,企图一醉来排遣现在沉重的离愁。但是独自个人勉强去寻欢乐,还是不能够引起情趣,而可以将离愁排遣,所以“也拟”的“也”字、“图一醉”的“图”字、“强乐”的强字、“还无味”的还字,这些是用来很转折,柳永词中常见。
收的两句下笔极重,语意真切,这不是延上晏殊、欧阳修含蓄的写法,而是对怀念的人爱之深思之切,尽情尽致刻画出来,感情十分强烈、奔放和坚决。为了思念这个人瘦了、衣带宽了,亦是甘愿,因为这个人是值得令人为他而瘦的。“消得”两字很突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词虽然是小令,但和其慢词的风格和手法都是一致的。
四
现在所说的是晏几道的《临江仙》词: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是历来传颂的名作,作者晏几道,别字叔原,号小山,是江西临川人,是宰相晏殊最小的儿子,传世有《小山词》,大概是260首。风格是属于南唐一派,倚艳清丽,工于言情,缠绵真挚,能动摇人心。
他一生不肯趋时附势,所以不得志,只作过颍昌府许田镇监和开封府推官,是一个没落贵介公子。当时最著名诗人黄山谷为他的词集作序,指出晏几道有四痴:第一是他沉滞卑小职位而不肯去依附权贵之门;第二是不肯做歌功颂德新进士的文字;第三是他耗尽资财,家人的饥寒,他毫不在意;第四是他曾经相信的人,这些人一百次对他不起,他始终不怀疑,亦不怨恨人。
他这种个性在宦途上是个短处,但作为词人是长处,能够毫不掩饰地突出他的个性,抒发自己生活上的真正感情,写出来的作品给人很强大的感染力。小山词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相思恋情的,他用婉约缠绵的情致,哀感华艳的笔调,写出对以往欢娱陶醉的生活深切的感受和回忆。
据他词集的自序来说,他的朋友,沈廉叔和陈君龙,家里有四个叫做莲、蘋、鸿、云的歌女,每次对酒清歌,常常将意中事用词寄出来,彼此大家来遣兴笑乐。后来沈廉叔死了之后,陈君龙病了,四个歌女流落人间。他词集中的作品,主要记述他和四个人莲、蘋、红、云四个人悲欢离合的际遇。这首临江仙词当然是怀念小蘋而作。在四个歌女之中,晏小山不断将他们名字放到词的句子里面。他在此中叫他们小莲、小蘋、小鸿、小云。
在往代诗词里面,每遇到要写怀念人姓名的时候,往往只是习惯用借人喻物、或者借物喻人的映射手法写出来,好似晏几道这样直接将所怀念人的名字在词句中不断写出来,应该说是一个创举。例如在小山词里面就有“记得小蘋初见”、有“说与小云、新恨也低眉”、也有“凭谁寄小莲”、还有“赚得小红、眉黛也低颦”等等,都是将他们名字直接写出来的,而且写得很自然,并无硬涂之感。
从词所出现的,小红是比较疏远一点,小云累次提到,但是对小莲,是十分关切怜惜,应该说是交情比较密切的。在他笔下,最美丽应该是小蘋,小蘋在他词集常常出现她的名字。他并不是好像我们所习惯的,用人的面貌身材美好字样来形容小蘋,而是说“小蘋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就是说小蘋如果知道春天会归去而令人生愁,只要她依然一笑挽留春天,春天就会对她发生留恋而不愿意归去。可见小蘋的容貌是丰姿灼约、娇媚绝伦,具有极大的魅力,连春天亦会被她诱引着不会离开人间,这种美丽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高度的概括,新颖卓越,而没有一点庸俗的脂粉气息。
晏几道是一个贵介公子的身份,对歌女们是一往情深,十分真挚,在宋朝士大夫阶层里面是很难得的,在词集中所流露出丰富而真切的感情,正如有人所说,好似后世红楼梦所写贾宝玉型的人物,其性格亦有相似之处。
这首词临江仙词,起两句用“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来形象凄清冷落的景象。梦后酒醒,所见尤为怅惘,从而追忆到往日,好像发梦一样,好似沉醉一样欢娱的生活,现在无可追寻,只见四周的空虚寂寞。“去年春恨”,这是一个转折的句子,相会和相别都是在去年的春天。过去了的春天,今年又重到人间,而去年的别恨也随着来到离人的心上,在这里点出春字而引起下两句的景物。
落花和微雨的景物是春天所常有的,在这些景物之前的人是孤单的,是独立的。燕子亲密双飞,以双飞的可善来衬托独立的可怕,情景交融一起,构成凄清的意境。微雨落花是用景物的形象添上内心的迷惘,无怪后人称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而这两句并非晏几道所创作的,而是集用五代时候翁宏《残春诗》里面的两句。
翁宏的诗,全首是这样的: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已非。
那堪向愁寂,萧飒暮蝉归。
但是后人对翁宏这两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诗并未有重视到,而经晏几道摘用之后,反为将这两句作为晏几道的名句。因为这两句在翁宏诗里头,在层次上并没有见到深远婉委之处。因为这两首诗放的位置不同,所以情节不突出,反为觉得平平无奇。而晏几道这首词上文有了“楼台高锁、帘幕低垂”凄清寂寞的叙述,对梦中醉里欢娱的生活是深切的回忆,春光依旧,人事已非。这样的描述就引出情景交融的两句,变成了完美凄婉,从而发出了翁宏所不能表达的境界。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评论前人的作品,要从全篇着眼,要看他互相联系之处,不能凭他一字一句来作出定评。
下半阙以平铺直叙来补出相见的往事。因为初见的印象,是给人最深刻的。他从小蘋的衣服、式样,写衣服式样的美好,衣服香气的馥郁,而令人难于忘怀。
心字罗衣有两个解释,一个说是用心字香来熏过的罗衣,另有人说是衣领上重叠的算纹心字图案,后一说似乎新颖一点,欧阳修的词亦有“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的句,所以又有人将这句看成寄寓着心心相印的意思。
“琵琶弦上说相思”这句,写出两人一见倾心,从琵琶弦上传达出相思之情。初见已经如此,那么以后的欢娱和别后的眷恋可想而知。
收尾两句说分别的情况,这分别是初相见时候的分别,是追忆着当时曲终宴罢,小蘋踏月归去的情景。月明如水,照着掩掩归飞的彩云,境界是非常清丽的。将别时留恋的心情,刻画出来,这种表现只是惜别依依的景象,而不是一从别后再不相逢的哀怨情景,所以这里应该是初见时候的分别。
而且词是从“记得小蘋初见”一句起一贯而下的,所以说追述初见时候的分别是比较适当的。这两句和上文的落花微雨都是不言情而情在其中,前人说“既暇远又沉着”,同样为后人所称道的。
五
现在所讲的是张先的《一丛花》词: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宋代有两个张先,都是别字张子野,而且又是同在一个时期,这里所选讲的是浙江乌程人,曾做过嘉禾通判和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传世的张先。
前人曾经认为张先的词是古今一大转移,也就是说张先的词从五代宋初的小令而发展到北宋后期的慢词即长调,起着过渡时期的作用。
张先的词,是近南唐的冯延巳、北宋晏殊欧阳修这种蕴藉含蓄的小令,但也有近乎柳永发越铺叙的长调,这不是说张先的作品同时有出现两重手法,而是张先的寿命颇长,八十几岁才逝世。
他早期虽然和晏殊、欧阳修交游,而受了他们的影响,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比较多,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种风气盛行之后,对张先亦不能无所影响的,因此他亦有近柳永之处。同时又因为他创作的时间相当长,而这个时期词的形式和手法刚刚正在不断的演变,两者之间又是分不开的。由于张子野的词情有余而才不足,所以他的风格有所转变,不过是受当时风气的影响,只是说明这个是他创作之中的过程,而不能说由小令过渡到慢词这个阶段,张先是能够起到转移的作用。
张先的词,是婉约流丽,用语比较自然,但从自然之中有时他将一个字或一句极意刻画和玄炼,来追求新颖。初时他的词有这样的句子“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人们就叫他张三中。后来他自己认为有几句得意之作,其中一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还有“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水飞无影”,这些词句,都有个“影”字,因此又叫他做“张三影”。他还有“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的词句,都是极经意来玄炼这个影字,而且相当出色,意境清新,给人以静的感觉,也给人动的感觉。其中又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他先用“弄”字,整个境界突出,当时宋子京叫他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欧阳修对这句话非常称赏。
这首一丛花词收的三句“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其中的嫁字时十分玄炼精警,所以当时又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
这首一丛花词是有它的本事的,据记载里头所说,张先少年时候,曾同一个出家做尼姑的少女相恋,但是那里的老尼姑性格非常严厉,将青年尼姑加强监视,让她住在池上小岛的画阁中。虽然如此,但仍然不能阻止张先和她两个人的热恋和来往。因此每到入夜人静,女尼姑就暗中从画阁上将梯子放下,让张子野沿着梯子登上小阁幽会。到了天色将晓,便需分手离去。后来终于要诀别了,张先对这段遭遇是不胜眷恋的,因此作《一丛花》词以寄所怀。这个故事是很缠绵悱恻的,所以这首词写起来是凄切动人。
这首词是模拟对方相别的心情来写情,而非从自己怀念对方来写,而转写到对方怀念自己,这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起两句便将一从别后,每逢登高临月,总是要激触引起伤离念远的感叹。很概括,第一句就写出来,因此是永远都不能忘却的往事,而这些伤感是永远不能穷尽。人类浓烈的感情,也是世间任何事物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就写“无物似情浓”。
以下转入写两个人相别的情景。离愁缭乱,飞絮蒙蒙,就是将情和景结合在一起。离愁是内在的情绪,飞絮是外界的景物,愁似千丝,缭乱难显,已经是非常不堪的了,而且又是对着飞絮漫天蒙蒙一片,更加令人增添迷惘。心上离愁,是不可能见诸形状的,但是通过蒙蒙飞絮作为反衬,使无可形状的心上离愁,在外间似乎可以看得见,很明显显示出来。这样情和景互相联系,迷离惝恍,交织一起。
嘶骑以下数句,作为分别的时候,形情似惘的描写。马声渐遥,听也听不到;路尘障眼,望亦望不见。所分别的人,去程已经远了,踪迹已经无可辨认了。“渐遥”和“不断”,是说明分别的地方,已经在那里徘徊很久了,而且变成了永远的回忆。
所以换头几句,即“双鸳池沼水溶溶”以下的几句,虽然是写景,其实是记事的。池上小岛,是当时居留的地方。双鸳要来映射两个人的眷恋有如鸳鸯的双栖。春水融融,正见景物的柔美可爱,是借一个池上小岛,无路可通,是要靠小舟来往,方可相见的。但是幽会的时间就十分匆促,只有到了黄昏之后,才可以将梯子放下来,将张先接到画阁上面。但是到了月影横斜、东方欲晓时候,又要分离。这个千金一刻的春宵,是多么的可贵。
“又还是”三字,看似随便,不带经意,但是这三字却是重要的词语,通过“又还是”这三个字,将时光短暂无可奈何的心情刻画了出来,使人感到他们两个人正在无限依恋,互相恨惜。
收的三句,是历来为人所传颂的。“沉恨细思”四个字,道出内心的千回百转,想到在摧残人性的社会环境里头,自己失去了人生自由,连桃花与杏花都比不上。桃花和杏花,到了东风吹来的时候,还可以接受东风给她温暖,和东风共同生活,开花结果,多么幸福。而自己却受到制度缚束,对自己所恋的人却无可能永远相亲相爱一起,相别以后,踪迹渺然,只好孤单寂寞地度过一生。每于登高临远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忘怀呢?通过这个新妙比喻,充分表达了该女士对幸福生活向往感到绝望,自怜自惜,哀怨无限。
“嫁”字尤为精警,虽然唐诗亦有“嫁与东风不用媒”和“莲花不肯嫁东风”之句,张先沿用在这里,更加切合他所怀念的人的身世和感情。
这首词虽然是从对方着笔写出来,但所怀念人的心情,能够深刻体会到,从而反映自己对他人刻骨怀念的感情,在张先词里这首词是比较出色的。
————————
朱庸斋(1920-1983)
岭南现当代词坛,自陈海绡以后,众推庸斋为第一。所著《分春馆词话》自述云:“余为词近四十年,方向始终如一。远祧周、辛、吴、王,兼涉梅溪、白石;近师清季王、朱、郑、况四家,所求者为体格、神致。体格务求浑成雅正,神致务求沉着深厚,虽未有所大成,然自问规模略在矣”。
按:庸斋恪遵周止庵所云学词途径,宗法南宋,实为彊村派后劲。其《分春馆词》存词仅百阕,删汰极严,百炼精金,惊采绝艳。较之彊村,稍逊其苍莽盘郁,而情致温馨绵邈,实近蕙风。盖身世畸零,屡经桑海,少年绮思,悉化悲凉,窈窕之哀,读之沁人心腑。身后由弟子辈整理师门札记及往来书简,辑成《分春馆词话》五卷,付广东人民出版社印行。
是书为庸斋毕生作词心得与词学研究之结晶,书中品评历代词家、词派之源流正变,词作、词集之长短得失,语多中肯;论及词之风格意境、声韵句法,尤为切实。近世词话著名者,莫过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数种,往往持论虽高而多片面之见。《分春馆词话》则不偏不诡,不激不随,识见圆融,自成体系,于学词者最有裨益。庸斋创作与研究并重,贡献词林,仅词集与词话二书,足以永垂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