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名士刘炳青著作 在江苏旧书摊被发现
刘炳青(1848年-1921年),字书圃,陇西北关人,清代进士,诗人,书法家。
从小聪明好学,苦读不辍。正当他年近弱冠,春风得意之时,不幸清同治五年(1866年)兵燹,房舍被毁,家资荡尽,刘家劫后余生的人们生活举步维艰。刘炳青遂辍学帮家里劳动以维持生计,白天下地挟带书卷,利用歇息时间苦读,傍晚归来吃饭干家务完毕,展卷至鸡鸣方歇。光绪元年(1875年)刘炳青赴兰州兰山书院求学,但不幸父亲去逝,生计断绝。
出类拔萃的刘炳青深得书院教谕赏识,兰山、求古书院加发津贴,让他完成学业。刘炳青不孚众望,学有所成。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选拔荐举为拔贡,第二年,进京赴考荣登进士,告请近分陕西即用知县。光绪十七年(1891年),赴任江苏江阴澄厘局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江苏丹阳县知县,5年后升为太平洲监司。刘炳青在丹阳县任内勤政爱民,做了许多善事。公余时间,他常常去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耕田种地之法,帮助疏沟浚渠,教育大家旱涝有备,以保年年丰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丹阳暴雨成灾,洪水大发,灾民困顿不可言状。太守主张平价出售官仓储粮,以大量售粮的方式救助。刘炳青则认为灾后百姓财物荡尽,无资购粮,主张开仓放粮赈济,抢救人命。于是奏请朝庭恩准,散赈广济灾民。平日做官,他慎刑狱,及时处理案件,不冤枉好人,不放过坏人,判案准确合理,民无冤抑,讼者无不服。任监司期间,儿子思诚已长大成人并参与政事,于是毅然引退。当地民众不忍他离去,夹道哭泣送行,并赠"万民伞",歌功劳,颂德政。
卸任后刘炳青去吴县定居,修身布德,淡泊名利,从简购置田地房屋,以作诗习字自娱。他把自己的居室取名"退一步斋"寓义深刻。他对官场的腐败无能,溢于言表。然而他自知无力回天,只好处江湖之远,著书立说,抒发爱国爱民情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明岛南汇县遭灾,他忧心如焚,以卖字画所得帮助灾区,挽救了众多生命。他虽离开陇西20多年,定居江南,但他无日不在思念生他养他的故土和家乡人民。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闻知家乡遭灾,迅急汇出平生积蓄帮助赈济灾民。为了造福桑梓,后又捐款1000两白银,兴学助教。刘炳青在同僚中团结友善,慷慨相帮的品质也有口皆碑。丹阳县前任知县郑君丧母,他帮衬银两运灵柩回籍归葬。翻译家林纾在他的《家传》中赞道:"一动于义,脱手巨金一无吝色……所谓仁者恕已而及人",是仁义之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之所为。古稀之年他旅居上海,74岁因病去世,归葬吴县。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书"吴歈颂德"挽词,丹阳百姓多有赠仪。
刘炳青工诗词、擅书法,其书画名震江浙。林纾有"用笔风格霓转,书名溢于东南"的评价。在上海有"吴中争宝过庭书"(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之说。
这次新发现的刘炳青遗著《陇西刘书圃观詧墨迹》,书名由民国文化名人沈君儒叔沈卫题写书名,书中主体内容为刘炳青所临写之唐孙过庭书谱全文,书后有林纾,韩毓岱等四人写的尾序。
有爱好刘先生书法且愿意自费翻印此书的朋友,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
并向得到此书的梦岚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