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笛子丨他们的梦想是一辈子玩竹(三,制笛师之邹叙生)
《他们一辈子玩竹》
之苏州制笛师
邹叙生
Xusheng Zou
早在写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有很多笛友向我推荐了邹老师傅。“中国1号”就是邹老师傅的一个标志称呼。这是当年赵松庭老师对邹叙生的亲切称呼。因为当时在厂里,他做完的笛子和箫不署名,而是刻“1号”。
邹叙生:原籍江苏无锡县,1935年生。中国笛、箫制作名师,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2015年10月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弦乐会笛子专业委员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苏笛,早在乐器行业里面就早有耳闻。它的意思是苏州的笛子是全国闻名的。事实也是如此。苏州的笛子(尤其是曲笛)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精湛考究的传统制作工艺,在昆曲伴奏、苏南吹打以及其它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演奏中,历来被人们视为上乘佳品。而邹老师傅,应该是目前资历最老,且尚在制作加工的一位师傅,一位专注了60几年的匠人。
一位叫墨如的朋友曾经采访过老先生,有很多问题也是笛友比较关心的。
墨如:您是从几岁开始做笛、箫的?
邹老师:是16岁。从1957上半年学习制定音笛、箫,当时“大同乐会”的郑玉荪老前辈(国乐大师1894-1969)给我们上课。同时,原上海老万里店主沈西园(后去香港改名为沈大安),他为我们上乐理知识课,连音名、唱名也是他教,来了三次。那时开始学做定音笛、箫,做笛做箫是同时开始的。
△1956年,22岁的邹老师和他爱人的合影。
墨如:有些资料上说,是您结合了南北箫的吹口从而独创出"U+V"式吹口,这样的吹口有什么讲究吗?
邹老师:这不是我独创的,这吹口形状过去也是这样的。过去箫的吹口有各种各样,各地做箫的人习惯不一样,风格不一。但是箫的“口”是关键,所以不管这“口”怎么变,宗旨是“好吹”,高低音易被掌握。在这里要感谢上海音乐学院的戴树红先生,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苏州厂的顾问。箫“风门”等工艺,是长期在他的指导下不断提高的,他是当今吹琴箫的专家。
墨如:自古以“九节箫”为“贵”,是因为音色更好吗?
邹老师:我认为箫音色的好坏与“几节”没有太大关系,是品相好看。音质好与否是跟竹子的密度、管壁厚薄有很大关系。“贵不贵”就是材料难找,自古就是物以稀为贵,就像用“湘妃竹”、上品的“阴阳竹”做的笛、箫也很贵。
△邹老师为日本著名传统音乐演奏家、音乐学家坂田进一先生定制的雅箫。
长:82cm 外径:1.75cm紫竹
△这支“湘妃竹”笛,因其竹料密度适中,所以共振很好,邹老师很满意。
长:35.5cm 外径:1.9cm 湘妃竹
△阴阳紫竹箫 因其生长阴阳向背,前后表皮颜色呈现明显差异,故称之为“阴阳竹”,又称“黄鳝肚皮黑背心”。
长:83cm 外径:2.4cm 紫竹
墨如:您当时为什么要研制“12支定音套笛”?
邹老师:我过去也用传统的“划线板”定音。但因为竹子取材天然,每一根大小粗细都不一样,用“划线板”不稳定,所以70年代时,我们制作了笛箫内径卡尺(量具),并系统地整理了各种音调的内径规格和孔位排列,根据这些,研制了“12支定音套笛”。后来又加了两个高音八度,现在一套总共是“21支定音套笛”用来做定音样板,箫定音是一套6支。但笛箫的“划线板”不是说不好,在板“准”的基础上,要增加板数,从而缩小音程误差。
△墙上挂着的都是全国各地订单和制作数据
墨如:在没有校音器的年代,制作笛子和箫是怎么进行定调、校音的?
邹老师:解放初期至1957年还是以梆笛、曲笛为主生产。因六孔开孔平均,品种、调别局限,梆笛近似G调,曲笛近似D调,转调配唱叫高音低唱、低音高唱,调色不同度,给演奏者带来演奏上的难度。自从改革成定音调笛,12支加高八度2支,低音又增加了6支,可任意换笛子配音,箫也是同样可选择使用。
传统制作工艺还分上下手两部。下手制毛坯,上手挖孔、开风门做笛塞、上漆直至完工,我是上手。
刚开始制作定音调笛、箫,校音很困难。买来上海口琴厂生产的校音管,12支刚好一组,5个黑键7个白键做校音工具,专门做了风箱用脚踏校对。后来用风琴校音,这样又进了一步。到60年代初,厂里添置了一台闪光音准仪,那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精密音准仪,提高了音准正确度,在笛箫制作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它是母琴)
△邹师傅在试五年前九节箫的音色△
墨如:您现在还在做笛、箫吗?
邹老师:箫做的,笛子前两年开始不做了。本来80岁以后打算都不做了。要感谢对我的信任,我们箫友希望我干下去,这种热情我很感动。
墨如:是什么让您对这个行业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邹老师:过去是工作,服从分配,同大家一样建设社会主义。慢慢的自己也有了一套做笛、箫的方法,可以比较有把握的为大家做一点服务。后来真的要感谢赵松庭老师,当年他带了30根竹子来我厂里要加工成笛子,一看我厂里的竹材比他的好,干脆就改为定做了,那竹子送给我了。就是从赵老师做这30根竹子做出味道来了,业余在家操作,从而开始改变了收入,这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
而现在可以这么说,就是“喜欢做”。特别是现在,古琴复兴,学箫人更多,大家都这么热情的要我做,还对我这么尊重,所以想想反正闲着也没什么事,我不打麻将不出去玩,那我就当锻炼身体继续做下去。也想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作出一点微薄之力。
墨如:您这辈子除了做笛子、箫,做过其它行业吗?
邹老师:没有。
在看到墨如问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邹师傅给出了最简单的一个回答。
“没有”
因为,这个问题不需要思考。15岁,1957年开始至今。没有接触过第二职业。“中国1号”我想这应该不仅仅是赵松庭老师给出的称呼,玩了一辈子的竹,就这份匠人精神,足以配的上这个称谓。目前,邹老师的儿子和孙子都从事竹笛演奏。虽然没有对制笛进行直接的传承,但也算是一种延续吧。更何况还有更多的人,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喜爱着我们的民乐。
因为竹子而“生”的三代人,从“造物”到“御物”。
不管是制还是吹,都在慢慢筑建他们的梦想
------【一辈子玩竹】------
是梦的开始,也是梦的延续
我是小笛子
以【竹笛吧】的形式为你们加油
致敬老匠人
很高兴在竹笛吧遇见你们
那么,晚安~
下一期制笛匠人【希望在你们的留言中看到】
感谢【一个一定】和墨如为我们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