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题齐读课题)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誓言。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齐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

2、过渡: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中华不振)

二、复习旧知,引出“不振”

1、你找到的是什么词?齐读一遍“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是那样强烈地敲打着我们的心。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令周恩来疑惑不解,直到他在租界里亲眼目睹了那一幕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

三、研读课文

文中哪些地方让他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呢?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请看学习指南。

(一)学习指南:

自由读课文的7、8自然段,边读边想,文中那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划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小组中交流你的体会。

(二)交流汇报:现在把你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谁想来汇报?

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生:我从“闯进”这个词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因为租界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地盘,洋人却戒备森严,我们不能随便进出只能偷偷摸摸闯进去。(表情气愤)

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此时你怎样的心情?

生:愤怒。

师:读读这句话把这种愤怒的心情读出来!(找俩生读)

2、师:继续汇报

出示: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生:我体会到了中国的地盘大多是外国人,中国的土地,反而变成了外国人的地盘。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师:说得好!

生:洋人的租界很漂亮很热闹,而我们的国家很贫穷很落后,有很大的不同。

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中国的巡警不去为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服务,反而跑到租界为洋人做事服务。

师:真让人气愤,给中国人丢脸。

生3: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师:是啊,我也有同感,这真是——(中华不振)

小结:这就是租界,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让我们再看看租界外的生活,(出示图片)真是民不聊生,破烂不堪,多么鲜明的对比啊!真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啊!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你能把你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读出你的体会。

师:读的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繁华的租界和受苦受难的的中国人民。

我们接着交流,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3、继续汇报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中华不振。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你从哪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衣衫褴褛这个词是说衣服很破旧,这个中国妇女穿这样的衣服让我感受到中华不振。

师:你从妇女的外貌感受到中华不振,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妇女)

生:旁边的洋人得意扬扬让我感受到中华不振。

师:一个神态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真棒!(板书:洋人)①扣住关键词“得意扬扬”体会洋人的可恨。

师:“得意扬扬”本指因成功而沾沾自喜,莫非他做了什么好事?

生: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用汽车轧死了。

师:难怪中国妇女在哭诉。(板书:哭诉)轧死了人,人命关天啊,在当今社会,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呀,可他呢,却还在一旁——(生:得意扬扬)板书:得意扬扬

师:那洋人凭什么得意扬扬?

②小结:为什么?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却还在一旁得意扬扬,那都是因为——(生:中华不振)板书“!”

小结: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齐读)失去亲人的妇女伤心欲绝,肇事洋人却得意扬扬,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女生读妇女,男生读洋人。(男女生对比读)

4、继续汇报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生:我从“不但不  --- 反而”这组关联词体会到的,它们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一组关联词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板书:巡警:训斥)

师:面对这样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语:这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啊,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师:把你的感情送到朗读中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②引读。自己的亲人被轧死了,却还要遭到训斥,这个妇女的心里该是多么痛苦啊!也许死去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原指望——(生答),谁知——(生答)反而——(生答);也许死去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原指望——(生答),谁知——(生答)反而——(生答);也许死去的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的心都要碎了,原指望——(生答),谁知——(生答),反而——(生答)

③小结:这位可怜的妇女,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她多么希望有人能帮一帮她呀。可是,中国的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个可恶的巡警竟借助洋人的势力在自己同胞面前显示威风,真是可耻至极,这就是——(生答)中华不振(板书 “!”)

师: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继续汇报。

5、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生:“紧握拳头”,我从这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师:一个动作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板书:围观中国人:紧握拳头)

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吗?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围观中国人的心情吗?

师:知道他们紧握的拳头最想干什么?用我们课文中的一个词语,那就是“惩处”。(多媒体出示)

师:惩处谁?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为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

生: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一个句式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把这句话变红,一边出示一边说)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意思就是在外国租界地谁也不敢怎么样。

师:(面向此生)你来读一读这一句。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无奈.(摸摸他的头)

生2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气愤。(拍拍他的肩)

生3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敢怒不敢言。(表情凝重)

小结:同学们,妇女这么可怜,洋人这么可气,巡警这么可恨,围观人如此无奈,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啊?

生:中华不振!

(过渡语:我们一起读读第八自然段,再次感受中华不振。)

师生合作读第八自然段。

结合内容,小结“不振”

师:看到这一切,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中华不振”就是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那声声哭诉。

“中华不振”就是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的样子。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耀武扬威的可耻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

四、补充材料,深化“不振”

师: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两件啊!

(课件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等材料)

师:看了这些事例,你还想说什么?

小结:是呀,我们身为有血性有志气的中国人,看到这些,怎能不义愤填膺,怎能不群情激愤?可是,这些不公平受欺凌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那都是因为——(生读:中华不振呀!)

孩子们读读下面这段话,你就会理解中华不振的原因了。(出示课件)

五、提升主题,研读“立志”

1、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生说)

2、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自由读10—17自然段。

师: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3、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齐读课题。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齐读课题。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他满怀信心地回答——齐读课题。

师:好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我们一同走进周恩来。

4、走进“阅读链接”。

周恩来年轻时分别到过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学习,他懂日文、法文、英文、德文、俄文。(出示课件:“阅读链接”)后来他与毛泽东一同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中国的四大伟人之一。

小结:也正因为周恩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他才成为我国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六、联系实际,思索立志

师: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大志,如今21世纪了,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了,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你可曾想过,今天的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点名回答)板书: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你们能做到吗?能为之奋斗吗?要永记自己肩上的责任。最后送给大家的是梁启超先生的名言。(出示课件)

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  华  不  振!!!

妇女     洋人       巡警      围观中国人

(哭诉)(得意扬扬) (训斥)   (紧握拳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