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步法(李仲轩)

寸步

在前之足不退,向前进步。后足蹬力,催前足(又谓之垫步)。此招之用,为敌所逼,无暇换步,方取此捷径,以制敌所不备,以其全用寸力,故日寸步。

前足先进,后足一直向前大进,即进之足复为后跟,以其步法运环,故日践步。

弓箭步

两足斜丁势,前足着地,足心悬起,五指抓地,腿似半圆形势,后足尖着地,足跟欠起,膝盖下蹲,腿似曲弓,即返弓,因其两腿似弓,其要点全用后足尖往前放力催身。此步用途最广,消息全凭后足蹬,故日弓箭步。(注:圆圈代表足尖着地之足,全脚掌着地之足印成了脚印形。左右进步换势皆以此类推)

三角步

进退皆以三角势,或左右,或进步,抽撤无方,行踪无定,以其进退曲斜,故日三角步。

八字步

左足在前、右足在后之姿势,向右转为顺步势,回身先以左足向右足外合劲扣步,扣成八字形势。 此右一左二之足势,如向左转为进步回身,将右足进步,向左足外,往里合劲,扣步与左足成八字形势。以上两节皆是左足前、右足后之换势,如右足前、左足后,换势亦依前两节类推,故谓之八字步。八字之妙用,转势换身,最灵巧之步法也,学者默悟生化无穷。

纵跳步

两足之动作,或高或远,平行而飞,或二三尺,数十尺不等。纵跳步最难练习,非功夫纯熟,身轻如猿,像似飞鸟,不能得其要素。学者得其真意,须以猿象中,恒心而研究焉。比武时的步法,相当于文章的文法,金圣叹批《才子书》主要是批文法,他认为同代人水平太低,已经不会读书了,不识古人写文的转折,就不知道古人有多高明。

比武对敌,是一篇文章。可能一个照面就赢敌了,但越短的文章越费尽心机。上古无大字无长文,在竹简的时代,没有大的字,没有长的文章,小中见大,更需功夫。竹简时代的小字写法,转折尤多,王羲之写字被称为“使转”。

书法的字形是固定的,变化的余地不大,书法上见高雅庸俗,在下笔转折上。写文章靠自创新词出奇,往往人不能识,便陷入了狂怪。转折方是文章正道,如苏东坡的《留侯论》,金圣叹对之评价——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涛之排空而起也。一句转折,而成千古名文。唐维禄基本是文盲,穿着是老农民,但唐师上得了场面,国术馆有矛盾了,薛颠自己是馆长,不好处理,要请唐师来。这个老农民就展示出古代丞相般的威严高贵,三言两语把情理说通了,人人都要服他。唐传形意的步法天下一绝,唐维绿的高贵之气从哪来的?从他的步法来的,苏东坡写的、金圣叹批的和唐师脚下走的是一个东西。

武术一无人欣赏,二有人看也不懂得欣赏。武术最美处,在步法。 武术里,说一个人厉害,不说“凶悍”,而说“赢得漂亮”。

薛颠以步幅逐渐增大的次序介绍种种步法,从一寸间的寸步,讲到几十尺的纵跳步。这是方便介绍,而在实际练习,不是从寸步练的,最小的寸步反而最吃功夫,实难掌握。寸步难练,寸步成就的人,比武时妙味无穷。

薛颠说最难练的是纵跳步,用的形容词是“平行而飞”,最远可达“数十尺”。数十尺——二十尺算是“数十尺”概念的底线,约六七米,九十尺是“数十尺”的极限,约三十米,按语言的常情而论,数十尺该是三四十尺吧?为十米左右。

纵跳步是追击法,形意拳的龙形、燕形都是纵跳追击之法,一个直向追击,一个横向追击,步法不成就,这两个形也难有作为。形意拳是野战之拳,清末山西商人雇佣的保镖清一色是形意门人,纵跳步在野战时,作用极大。

形意门的轻功,是纵跳步成就了。李老爱讲尚云祥和唐维禄一块去看戏的典故,唐维禄天生腿长,早早以腿功闻名,轻松迈步,把尚云祥落下了。尚云祥矮个子大肚子,走路没优势,但唐维禄听得身旁“噔”的一声,尚云祥就跃上来了

那是尚云祥的纵跳步功夫,纵跳步跟现代体育的三步跳远一般,纵跳前有几个助跳的短步,为寸步、践步,所以寸步、践步的功夫不成就,纵跳步也不会成就。纵跳步犹如虎豹扑食,虎豹纵跳时,胯筋抻开至极限,大腿骨和骨盆几乎脱臼,像是拉开了弹弓。

骨盆是弹弓的架子,骨盆撑住了,胯筋的拉力才能发挥。咬住骨盆的是腰筋和臀筋,腰筋、臀筋与胯筋形成互争之力,三者的互争之力比两者互争要大,因为“三生万物”,一旦形成了三者的关系,产生的东西就极大丰富了。

形意拳的任何一个拳式都要练这三筋,最吃功夫的是龙形。龙形是练筋的,龙形搜骨,以筋来搜骨。尚云祥不用纵跳步,原地可窜出去三丈,李老在世时,整理者为怕太过神奇,不能取信于世俗,发表文章时写成“一丈多,近两丈”,但李老一直说是三丈。那是尚云祥年轻时在河北庙州当众显示出来的,震惊世俗,当时程庭华、车毅斋等老前辈还在世,他们不觉得奇怪,觉得是应该的,还评判尚云祥“化了脑子(练武入了神)”。

李老不愿少说了数字,灭了师父的业绩。李老已过世多年,就不管世俗了,还是以李老的说法为准。门内的说法,与世俗的见识,总是不同。

形意门练三筋,多在龙形下功夫,在象形术中,薛颠指定为练猿象。这个猿不是大猩猩,不是猴子。动物多能达到了自己形体的完美形态,牛有牛的造型之美,虎有虎之美,而猴类怎么看都像没有进化好,形象多丑陋,甚至是鬼怪系统,带地狱之相。

达尔文的进化之说一出,遭到广泛攻击,因为人们普遍在直觉上看低了猩猩、猴子,觉得不高贵,而古人常说自己是熊、狼、鸟、龙的后代。
猿不是猩猩猴子,猿跟龙一样,是传说中的动物,常人见不着,跟千年龟一样可以长寿。薛颠说“杂食为猴,食露为猿”,猿像仙人一样,不吃东西,吃露水。传说活在高山的树林顶端,身轻如燕,与人参、何首乌一样,是得天地精华的灵物。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还能见到猿,高人逸士以猿为友,比如通背拳就是一位战国时代高人逸士的猿友所传,通背拳是天下灵拳,看其动作是有仙骨的。

象形术猿象自有仙骨,仙骨是 人的尾椎骨。尾椎骨上有两排小孔,不是呼吸之用,是“通天彻地”用的,孔中走的是灵气。胯有龙筋,臀有仙骨,便可得“气厚身轻”之妙了.

薛颠特意嘱咐要在后面的“猿象”章节,好好揣摩,其中有深意。纵跳步是跳远运动员练不出来的,是武术独到处。

弓箭步可独立练,为前腿迈出,后脚蹬地,脊椎前移,最终让鼻尖和前腿膝盖、脚尖对齐,三者在一根垂线上。要缓缓而行,小心体会重心的变化,体会后脚蹬出的力是如何作用在脊椎上的。

膝盖要下蹲,不下蹲,力量传达不到前方去,一身的劲都被膝盖憋住了。后脚蹬地要蹬得脚后跟抬起,摇橹般的,脚尖碾地一拨,前腿膝盖同时一顶,就是发力了。这是用体重打人之法,所谓“消息全凭后脚蹬”。以重心的移动打人,比抡拳头高明。弓箭步在练习时,先练重心移动,后与肌肉的互争之力结合。两腿撑开,状如拉弓,脊椎等于是箭,射箭是弓把箭射出去,但这时要反过来,是箭把弓射了出去,脊椎的力量要下沉,作用在两腿上,加大前腿的发力。

此法名为“返弓”。返弓之法,是弓箭步的独到处。形意拳的龙形步,是一种改良版的弓箭步,多了三个扭度,扭了腰、扭了前后脚的脚腕,形意拳先以龙形出功夫。形意入门练的第一个拳是劈拳,劈拳的进步就是龙形步。

三角步和八字步是应敌之法,对敌时神妙莫测的步法,其实多是这两个步的组合。不要觉得简单,对敌时,两个三角步,敌人的眼就花了。三角步是凭空挖出来的陷阱,练得精确,一个三角步,便捕住了敌人。

三角步,是阵法。步法的基本功是弓箭步,学会了以步法移动重心,才能使出三角步。否则一移动,重心就紊乱,你使三角步,敌人正好打倒你。

开始练习,需在地上画一个三角。先练正三角,后练倒三角。尖在上,底边的横线在下,为正三角:横线在上,尖冲下,为倒三角。

走正三角,向斜后方撤退,再横移,再斜上;走倒三角,身体先横移,再向斜后方撤退,再斜上。

还有斜三角。正三角、倒三角都有一条边线是水平的,或是在正上方、或是在正下方。斜三角则三条边线都是斜的,三面出尖。斜三角在实战中更具隐蔽性,练了斜三角之后,接着练连环三角和缩三角。

连环三角是连续地走三角形,一个三角接一个三角。缩三角是在一个三角形里走出一个小三角,再走一个更小的三角,最后立定在一处,两脚不动,但重心仍以三角形游动——这是练法的重点,由步法的三角演变为身法的三角,在比武时,可让对方探不出我的虚实,躲闪和反击都极为隐秘。

连环三角和缩三角纯熟后,再练混合三角,就是连环三角和缩三角混合在一起,连环三角里也有大小变化,缩三角里也有前后的连环。混合三角纯熟,就进入自由境界,不露痕迹了。

三角步是阵法,阵法要引敌人入阵,所以练三角步,要先练后撤,败中求胜。其实三角步也是进攻的妙法,拳谱中写的“斜进直出”、“斜出直进”,就是说的以三角步进攻。进攻时,有一个转折,敌人就窘迫了,被你逼得不得不露破绽,这是进攻的阵式。

三角步是轨迹线路,以寸步和践步来走。三角步是前后左右大小伸缩的变动之形,走三角步,寸步和践步也得到了提高,可以倒行、斜行。

寸步、践步最后讲,延续着三角步的话题,先讲八字步。三角步是从容的转折,拉长了战线。而八字步相当于希特勒的闪电战,不拉战线,在一个点上猛烈突破。

一步之下,就做出最极致的转折,回身反转了,这便是八字步。读者看图,会觉得费解“原本正面对敌,好好的,怎么突然用后背对敌了,这不是找挨打么?”

八字步不是拿后背对敌,还是正面对敌,以我的正面对敌人的侧面。敌人从我的后面来,我用八字步迅速转身,恰好站在了敌人的前侧面,我就占据了有利地形。

或者,我以正面迎敌,敌人身法很好,快速移动到我的侧面了,武术里都是“以正打侧”,敌人占到了我的侧面,我就要挨打了。于是我以八字步迅速转身。反而~下站到了敌人的后侧面,就反败为胜了。

八字步转身后的定位步型,是两只脚脚尖都向里,形成内八字。两腿也要有合力,两个膝盖要向内夹。 读者看到这个形态,心里会鄙夷吧?觉得“太别扭,太难看了。这种姿势怎么能迎敌?还是拳击的姿势合理啊!

八字步不是前进用的,是转身用的。看似丑陋、不切实际的八字步,却是武术家的杀招。武术是千年经验,从战场上、野战里总结出来的,而一些格斗术是从擂台上规范的,积累的经验不足,所以会有此短见。

据李老说,民国的天津,没有练拳击的瞧不起练武术的事,练拳击的都知道练武术的厉害。李老有个小学同学,是个警察,天津警察要学部队刺刀的劈刺术,他招数耍得纯熟,大胜其他警察。

他跟李老闲聊时,说劈刺术实用,武术是个迷信。李老知道他为人,高兴了就瞎说,于是逗趣:“迷信不迷信,我跟你比比刺刀,就知道了。”警察立刻就改口:“我哪敢跟你比啊!”李老就笑了,说:“不是我迷信,是你迷信。”

站成“内八字”,为了回转的稳定。转过来,因两脚尖都向里,不利于前进,但本就不是要向前,而是要横行的。横行而出,八字脚就不成阻碍了。

八字步的后续,是横行的肩靠、抖肘、撩臂、踹脚之法,能借上转身之力。注意,八字步一扣步成型就可发力,不用变步变招后再发力。不是回转后再考虑怎么打,回转就是打法。

武术有武术的逻辑,连绵而出,后招可以借用上前势,前势可在后招里发挥。不懂武术的逻辑,不知一个动作的具体处境,割裂开分析,是小孩的做法。

小孩要探究玩具汽车的奥妙,把汽车拆开了,结果汽车坏了,他也没搞懂。可惜,武术现在就这么被拆着、糟蹋着。

践步,践是踩踏之意。一步迈出,像一脚踏烂了地上蛇的脑袋。践,还有“牵扯”之意,常人走路都是一步一步地,而践步看似是一步一 步的,其实多了两小步,就是“牵、扯”。常人是一步接一步,践步是一步套一步。

鸡的步法,是标准的践步。鸡迈步呈连环,前腿一迈出,后腿就缩 起,然后伸直迈出,前腿再缩起。两只爪子一缩一伸,像是画圆。

如果观察得仔细,会发现鸡有两个小动作,后腿伸出前,落在地上的前腿要往前小跳一下,在这个小跳的带动下,后腿才伸出。后腿落在 地上,变成了前腿,原来的前腿也不是立刻回缩,而是在现在的前腿后小小跟随一下,再回缩。

鸡步看似“前后、前后”地走,其实是“前后前、前后前”地走。麻雀不会迈步,只能跳着走。鸡善于走,但它的迈步还是省略不掉跳,虽然跳得已经很微小了。

形意拳的践步模仿鸡步,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为例,左脚先进一步,右足向前迈一大步,越过了左脚,左脚在右脚后面再跟进半步。总结一下,右脚只迈了一下,而左脚迈了两下。正常迈步,是“左右”的频率,践步则是“左右左”的频率,正常迈步是“一、二”,践步是“一二一”.

左脚先迈的一步,叫做“牵”,有牵引的作用。左脚的这一小步,等于是纤夫拽纤绳,把右脚这条大船拉上来。左脚后跟的小步,叫做“扯”,等于右脚的这条大船后面还挂着艘小船,大船前进,把小船也扯上来了。

左腿的小步牵扯,都是给右腿以助力,让右腿发力。形意拳最著名的拳法是崩拳,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说法。崩拳有九种变化,手法的变化只有两种,七种都是步法的变化。有半步崩、退步崩——还有这个践步崩。

践步崩是杀人技,虽是直线运动,但在直线里有了牵扯,敌人不好判断你的距离,看似短,其实一步跃 到敌人脸前。

又由于发力之腿,受了另一条腿的助力,力量翻倍,手可以一触即突破敌人双手防线,直捣敌人胸腹。 践步在形意门内是不轻传的,师父传了践步,就等于传授了利器,给了你走镖、护院的饭碗。

薛颠将践步清楚地画了出来,是大开门户,真心教人。不懂武术的人觉得不就是个路线么,我还能走出更花肖的呢!懂武术的人一看此图,就知道是金不换的。

薛颠的衣钵传人薛广信的步法极佳,薛颠授徒是既不让薛广信代教,也不让薛广信作示范,就让薛广信在自己身后站着。薛广信像个木桩,永远老实站着,目不转晴地看着薛颠。有师兄弟问薛广信:“你老看一样的东西,烦不烦啊?”薛广信回答:“你们看着一样,我看着不一样”李老那个警察朋友,结交了一位形意拳师,跟他学实战。拳师放出话来,说自己超过李存义了。李存义是尚云祥、薛颠的师父。

这话传到北京,尚云祥就笑了,说:“还有这么叫唤的?他太了不起啦,我得保着他。”传到薛颠那儿,薛颠也笑了,说:“我也保着他。”尚云祥和薛颠都放话出来,要保着这个人,这个人反而慌了,放话表态说那是误传,他没说过,还托人给北京的尚云祥带话,说要上北京给尚云祥磕头(那人自居师弟,师弟拜见师兄得磕头)。尚云祥表态,不必来了,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警察喜欢热闹,盼着打起来,找 到了李老,说:“要不我给你介绍,你 去会会他?”李老骂这个警察是好事 之徒,说人家毕竟教过你。警察惭愧了,不再提这事。

过些日子,这位拳师通过警察,找到了薛颠处,说要向薛颠讨教。薛 颠让薛广信去,薛广信以为是比武,兴冲冲地去了。跟着薛广信的有一位师叔,万一比武,好作为比武的见证人。

薛广信第二天才回来,师兄弟 们问怎么样,薛广信说:“就是吃饭 了,一顿接一顿的。”原来没比武,午 饭吃到下午三点,主人客人都累了,睡了午觉,醒了就五六点多钟了,很快又吃晚饭,吃到深夜,就住下睡了一夜,早晨起来又吃早饭,薛广信怕还要吃午饭,赶紧回来了。

这么招待薛广信,是为了向薛颠示好。李老问:“你们吃那么久的饭,饭桌上聊什么呢?”薛广信说主要是拳师在说,说拳说事,挺好听的。席间薛广信上厕所,因坐得久,站起来想活动活动,走了一个践步。薛广信一回来,拳师就问那步子是什么。

薛广信是老实人,觉得拳师也是形意门的,肯定会这个,是在跟自己斗趣,就没回答。

陪薛广信一块去的师叔,揣回来一个手帕卷,包着一根缺了头的金条,缺口处脏得发黑,不知存了多久,说要换薛广信的步子。师叔说,金条不是整根的,来不及擦干净,就送人了,这么不怕寒碜,说明拳师急了,这根金条肯定是他的家底了。薛颠派人把金条送回去,回绝了拳师的请求。师兄弟笑话这拳师,薛广信不高兴了,说:“别在我面前说。”但薛广信也奇怪,私下跟李老说:“真不会啊?他也是有师父的人啊。”

金条也不换的,薛颠早写在书上了。李老评价此事,说:“不是他不会践步,是薛广信功夫大了,把践步走神了,看着不像践步。”

寸步有两个要点,一为“制敌所不备”,二为“全用寸力”。寸步是前足前进,后足同时也向前移动,两足之间保持原有的距离。寸步不迈步,而是整体移动。

寸步要最后才练,开始也可以练,很容易就能掌握,练二十分钟,就能移动得潇洒飘逸。但练了等于白练,因为腿上没有功夫,寸步移动得再快,两腿不受力,敌人一击就倒了.

得用弓箭步把两腿练出了功夫,再学习寸步。寸步之所以能“制敌所不备”,因为寸步是身形不动而变了方位,隐蔽性强,敌人不好提防。寸步的脚下小动,对于敌人,就是突变了。

寸步也是保命之法,当自己被敌人逼入了死角,身形给困住时,腿迈不出去了,就要靠寸步来救命。在没有活动余地的地方,寸步一移,在死角里找出生门。

寸步有两种移动法:一、后足蹬地,催动前腿,两腿一块前移——此法以后足发动;二、前足前移,牵扯得后腿跟上——此法以前足发动。 第一种练法,大多数人稍练即能掌握,需要下功夫的是第二种练法,因为这种寸步里有牵扯,与践步的牵扯一致,只不过微小得多。多作践步练习,才能掌握第二种寸步,等第二种寸步练成了,再使践步时,也能把践步提高了,更为隐蔽有力,所以寸步与践步相得益彰。

危机的时候,往往是势力已尽却收不回来的时候,此时重心多在前足上,就要直接由前足作力,带着全身转向。学会前足发动的寸步,在实战时才可以应急。

等两条大腿内侧的筋练成了,两足就不分哪只脚发动哪只脚了,可一块移动。两腿内侧的筋形成了合力,不用脚行寸步,用腿行寸步了。腿的位置比脚高,腿上出来的功夫也比脚巧妙,以此类推,如果胯筋练成了,以胯筋行寸步,更高级。用脚行出来的寸步,最好只做向前的移动,向其他方向移动,容易重心紊乱。而腿筋成就后,两腿可以受力,前后左右任意移动而稳如泰山。

不管练什么功夫,最后到要归结到几条筋上,筋不成,功夫不成。筋是功夫耗出来的,形意门人彼此间以名号相认,以信物相认,还以筋相认。身上没几根练成的筋,无人承认。

李老一个在乡下的师弟找他,说:“师哥,你看看我这块儿。”李老一摸,那人小腿肌肉里的筋像蛇一样,沿着骨头往上爬,李老心里就有数了:“嗯,是师父教的。”认了这个师弟。

寸步是短距离的移动,寸力是短促的发力,薛颠写出的寸步要点为“全用寸力”,表明走寸步时,不能只是两只脚的运动,而是周身“腾”地一个短促发力。寸步需要有整劲,这个“全身寸力”,不是走步走出来的,而是打拳打出来的。寸步需要很深的拳功。

所以没有所谓的步,都是力。步是力的外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