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怎么治?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病之一,主要以腹痛、腹泻或腹部不适等特征来体现。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很复杂,可能涉及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

目前,已有很多的相关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对于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途径。且研究表明粪菌移植对肠道菌群紊乱有益。

一、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情况

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其中细菌占多数。IBS 患者存在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科[3,4] 、大肠埃希菌群[3]、类杆菌[5]等数量的增多,同时,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可以作为评估肠道菌群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若B/E>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若B/E<1则示肠道菌群失调,且B/E比值越低,提示菌群失调越严重[6]。Si等[7]研究发现 IB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IBS患者的双歧杆菌比例明显降低,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且B/E<1,这意味着IBS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调情况。

二、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IBS的发生,其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破坏肠黏膜屏障:当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且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多时,致病菌和内毒素可直接侵袭肠黏膜,导致肠黏膜的通透性增高。肠致病型大肠杆菌可抑制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2的表达,破坏肠黏膜屏障。肠黏膜体液免疫最重要的抗体成分sigA由肠黏膜固有层分泌,在局部抗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黏膜合成单体或合成分泌的功能发生障碍,使得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A,进而使得致病菌过度繁殖,加重菌群失调,造成恶性循环。

诱发免疫异常:由于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得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通过肠黏膜而发生过度免疫,引起多种炎症及免疫细胞的增多、活化,如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可被细菌或者抗原激活、脱颗粒,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组胺、5-HT、前列腺素、类胰蛋白酶等。这些活性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增强,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泻症状,同时还可以干扰胃肠反射,活化内脏感觉系统,增加内脏感觉敏感性,而出现腹痛症状。机体在发生免疫过度的情况下,同时释放多种炎性因子,使肠黏膜处于一个低度炎症状态。

三、粪菌移植调理法。

粪菌移植通过改善个体肠道微生态,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来重建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这是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多项研究报告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IBS 的发生的关键原因之一,虽然我们知道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发病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是,我们还是要分析不同类型的IBS患者的菌群状况,选用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临床探索,对IBS的治疗提供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