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天麻钩藤饮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 讨论临床应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可能的降压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将这些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采纳惯例西医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天麻钩藤饮汤剂,测量治疗前后血压,计算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评价降压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能显著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单纯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更好,而且还能显著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目赤面红等典型症状。而单纯应用西药不能有效改善患者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目赤面红等症状。另外,天麻钩藤饮结合西药能明显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AngⅡ和AL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其降幅水平更显著。[结论] 天麻钩藤饮是经临床实际证明有效的降压方剂,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关。欢迎引用本文:柳威, 邓林华, 赵英强. 天麻钩藤饮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0(1): 51-54.LIU Wei, DENG Linhua, ZHAO Yingqia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Tianma Gouteng Decoction in intervention of hypertension of liver-yang hyperactivity[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1): 51-54.
天麻钩藤饮干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柳威1 , 邓林华2 , 赵英强1(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25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高血压病易危及心、脑、肾等靶器官,其并发症给患者个体、家庭甚至社会、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医疗负担。有效降低血压,减少其发病率及并发症,对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与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已有大量临床报道表明,天麻钩藤饮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本试验经过对60例原发性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开展临床研究,讨论天麻钩藤饮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及具体降压机制。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已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批号:2017-030-01)。观察对象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入院的6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设定α=0.05,(1-β)=0.8,Pt=0.97,Pc=0.7,Nt: Nc=1,计算出最小样本量为每组26例。因此,采纳随机数字表,采用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入组观察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1。表1 高血压病患者一般情况
1.2 诊断标准1.2.1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最新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所有观察病例均符合该指南中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和规范。1.2.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主症主要有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次症主要有口苦口干、目赤面红,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有力或脉弦细数。1.3 纳入标准1) 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2)符合中医诊断中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所有主症和次症。1.4 排除标准1) 急性脑梗死等危重症患者。2)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肝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1.5 药物制备天麻钩藤饮由天麻10 g,钩藤15 g(后下),石决明20 g(先煎),栀子6 g,黄芩6 g,川牛膝12 g,杜仲12 g,益母草12 g,桑寄生12 g,首乌藤12 g,茯苓12 g等组成。患者所有口服汤药均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饮片药房熬制而成。1.6 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纳惯例西医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天麻钩藤饮水煎剂,每次服用150 mL,早晚各服用1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1.7 观察指标1.7.1 血压测量治疗前后于清晨同一时间测量患者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1.7.2 疗效评价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显效:①舒张压比治疗前降低10 mm Hg(1 mm Hg≈0.133 kPa,下同),但已降到正常水平;②舒张压并没有下降到正常水平,但是与治疗前比较,下降程度达15 mm Hg或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2)有效:①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不到10 mm Hg,但已符合正常范围;②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降低10~15 mm Hg,但是舒张压并未符合正常范围;③收缩压与治疗前比较,降低30 mm Hg以上。须满足其中任何1项。3)无效:未满足以上条件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1.7.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评分。1.7.4 生化指标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醛固酮(ALD)水平。1.8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都显著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收缩压、舒张压都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症状积分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头晕头痛的积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急躁易怒、口干口苦、面红目赤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后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目赤面红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目赤面红积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PRA、AngⅠ、AngⅡ和ALD水平变化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浆PRA、Ang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浆AngⅡ和ALD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5。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PRA、AngⅠ、AngⅡ和ALD水平变化
3 讨论目前中国的高血压病仍旧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低治疗率,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高血压病患者数量庞大,在所有慢性疾病中,所占比例较大。1997年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高血压病相应命名为“风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经典论断。因此,高血压病的治疗主要针对肝而施治。临床实践证实,高血压病的中医基础证候为肝阳亢盛。因阴虚无以制阳,虚阳上亢,扰动脑窍,则出现头晕头痛;肝火炽盛,因火热炽盛,气火上逆,可出现目赤面红、口苦口干、烦躁易怒等阳亢症状。天麻钩藤饮可以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是中药治疗肝阳上亢类疾病的典型代表。目前,调控血压的经典途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研究比较深入和透彻的机制,临床的主要降压药物也大都归于此系统。该系统的PRA能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Ang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AngⅡ,并刺激肾上腺,刺激ALD分泌。PRA、AngⅡ和ALD都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因此,对RAAS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是降低血压的有效方案。基础研究发现,天麻钩藤饮的主要药物天麻、钩藤均具有降压作用。天麻能够降低AngⅡ和ALD水平,抑制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的表达,有效干预RAAS。另外天麻还可以舒张血管,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发挥降压作用。钩藤也具有降压作用,研究发现钩藤能够改善氨基酸代谢,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化,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同时,钩藤还可以通过调节离子通道、NO/可溶性鸟苷基环化酶/环鸟苷单磷酸、内皮源性舒张因子、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降压作用。本研究证实,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能显著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单纯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更好,而且还能显著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苦口干、目赤面红等症状,而单纯应用西药是不能有效改善上述症状的。另外,天麻钩藤饮结合西药能明显降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AngⅡ和ALD水平,与单纯应用西药相比,其降幅水平更显著。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是经临床实际证明有效的降压方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其机制与抑制RAAS相关。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7KJ167)。作者简介:柳威(1986-), 男, 博士,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本期公众号责编:徐一兰版权归天津中医药大学期刊编辑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