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高州老板都去那里了?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事实上,茂名市的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制,在广东省是比较早的地区。
茂名市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已经开始了,实际上,有些生产队已经在1977年尾已经把那些干旱山坡地分给私人种植农副产品。
因为干了那么多年的“大锅饭”,生产队员的三餐问题都未得到解决,不要说温饱的问题了。
1980年开始,茂名市电白县的农民工程队已经开始走村串户到处承包工程,化州的北运蔬菜老板柯华土已经在东北地区去推销辣椒,千刀豆。高州县石鼓一带的富余劳动人员,已经带着农具五金,渔网等日用品,到广西、海南、贵州等地区乡镇沿街叫卖。
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对流动人员管理还是很严格的,不管去哪里都要开证明,就是去推销农副产品,五金工具,渔网钓具都要去工商管理所开外出经营证明。就是电白人去承揽工程,也要挂靠县、公社工程队,或者是以生产大队副业队开的证明一下才能承揽工程。
正因为有了八十年代的这班人,走南闯北,带动了茂名市的乡镇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后来成了粤西茂名的老板群。
九十年代,在广东省珠三角城镇老板成了三大群体,一个是潮汕群,一个是粤西群,还有一个是江浙群。潮汕群来自潮汕地区,从事的行业比较多,粤西群来自湛江市吴川,茂名市高州、电白、化州,江浙群都是推销产品,批发市场为主。
茂名人电白人做的生意除了做香精之外,大多数人都是以建筑为主,这样导致了后来电白人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江湖地位。
高州人做的生意都是小打小闹,主要就是做高州石鼓出产的农具,五金,渔网等推销,沿街叫卖。
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国家对市场的放松管理,高州人开始涉足服装、鞋业、生鲜、水果等批发零售行业。
1990年到2000年是高州人在珠三角城镇最活跃,知名度最高的十年时间,高州人尤其是以石鼓镇,祥山镇,沙田镇,镇江镇人最多,这个“老板”群体高峰期超过10万人。
珠三角城镇有句话:“没有高州佬不成墟”就出于这个时候,因为那个时候,不管是深圳大街小巷,还是佛山市的乡镇村的大小市场,都活跃着高州人的身影,高州人到处摆摊卖服装,鞋子,床上用品,或者是五金日用品。
这群老板大多数人都是来自高州市石鼓镇,有的是乡村洗脚上田的农民,有的是圩镇单位下岗工人,有的是石鼓煤矿人下岗工人,他们都是通过亲戚朋友裙带关系带到到广东各地摆摊做生意谋生的。
他们初时带着石鼓产的农具,渔网,五金产品,床上用品到各地推销沿街叫卖,后来租下房子,租下门店,固定下来开始谋生做生意。随着市场的变迁,他们已经从过去的简单摆摊,转变成了其他的行业,产生新的谋生群体。
高州人在珠三角城镇谋生的人很多,从事的行业也很多,但是都离不开家庭用品,五金用品,餐食摊店,水果蔬菜,服装百货,家电百货等行业,主要都是批发零售,尤其是“走圩”的老板老板娘最多。
高州老板,不管是从事什么的行业都是离不开市民的生活消费,都是靠蝇头小利为小为生,老老实实做生意,赚钱比打工仔好点,但是除了支付各种各样的费用外,剩下的钱也是不多。
有人买了房子,有人买了货车、小车,有人回家乡建了房子,有人带子女出来读书,子女考上的大学,找到了好的工作单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八九十年代外出谋生这班老板,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进入了50、60这个年龄,有人已经不干了,回乡带着孙子了,也有些人在外面买了房子,买了社保,现在过上城里的人的生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人的生活,八九十年代敢为人先的高州人,即使现在没有产生500强富豪,也没有产生广东省首富,茂名首富,但是,他们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双脚,从一台28寸自行车开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谋生之路,这个也是一个奇迹。
来源:张扬也扬,传播传递高州乡情乡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