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13岁,恋爱8年,相伴28年,余下33年,他守着骨灰坛度过余生

冰心曾说过:“巴金最可佩服之处,就是他对恋爱和婚姻的态度上的严肃和专一。”

身为大文豪,巴金一点都不像俗话所说的那样“文人多风流”。他对爱情的态度,世人皆知;他的感情,至始至终只和一人有关,那便是萧珊。

图 | 巴金和夫人萧珊

始于崇拜,以信传情

1936年,萧珊19岁,怀着满腔求学热情,她离开了家乡宁波,前往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平日里,萧珊是学校的风云人物,成绩优秀,能书会画,能歌善舞,能唱会演,可谓是无所不晓,八斗之才也。

然而,在那个年代,社会动荡是常事,游行活动是家常。于萧珊而言,身为一名爱国青年,这种事怎么能少得了她?因此,萧珊同一批进步青年一起组织了一次学潮活动,表演话剧《雷雨》,她主演其中的四凤。尽管活动规模不大,可还是闹到了校方领导那里。虽然这是爱国学校,但他们也容不得学生如此瞎搞胡闹,毕竟那头上的乌纱帽,领导们还是很看重的。

于是,萧珊不得不为她这一次年少轻狂的行动担当后果,服从学校处罚,开除学籍。

一片赤诚之心不被认可,萧珊开始对人生感到了迷茫。然而,迷茫一时,不可一世,书还是要读的。好在她的成绩底子不错,很快又考进了上海的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便是对未来的困惑。而唯一能够解决萧珊这一困惑的,便是当时文坛上的风云人物——巴金。

图 | 年轻时的巴金

那一年,巴金的著作《家》一出版,便奠基了他在文学界的大师地位,也让他成功成为众多读者心中的人生导师,萧珊便是其中之一。和许多读者一样,萧珊也给巴金写了信,只不过,别人写信都是先请教人生困惑,而萧珊是先送照片给巴金留念。

当时,巴金一拆开信,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笑得很灿烂的短发女孩。照片背面还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看完信,收好照片,便无下文。于那时的巴金而言,萧珊不过是众多读者中的一名,没有什么特殊的。

可对萧珊来说,巴金是她人生的明灯,是她前进的动力。巴金写的每一本书,都是她追求爱情与自由的信念。因此,为了能与人生导师多沟通,萧珊不停地给巴金写信,而巴金慢慢地,也一一回复了她的每一封信。

一笔一字,一信一情,一来一往,谈人生,谈理想,谈心事。尚未谋面,两颗心就已经在慢慢靠近。

书信来往半年后,热情大胆的萧珊主动“出击”,提议见面,她说:“既然相谈如此甚欢,何不见面。”佳人有意,才子且能不附议?

图 | 年轻时的萧珊

书友会面,异地情深

于是,活了32年的巴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书友会面”。于同年8月,在上海南京东路719号的新雅粤菜馆里,萧珊与巴金这对命中注定之人,首次面对面交谈。

在巴金看来,萧珊和照片中一样,是个孩子。而在萧珊看来,巴金则比她想象中的还要年轻许多,真人魅力更大。看着眼前这个拘束的大师,萧珊反而更加热情了,且不论她那话唠能力,就她第一面就不把巴金当外人,什么事都和他说就足以让巴金对她刮目相看了。当然,更让他惊讶的还是萧珊打算离家出走的计划。

身处封建大家庭,萧珊的处境确实不好过,她告诉巴金自己想去闯荡江湖,想远离那个封建腐朽的家庭。眼看萧珊越说越起劲,仿佛下一秒就要拎包出逃当侠女似得,巴金赶忙打断,让她放弃离家出走的想法。好在,他那一番劝言,萧珊全都听进去了,离家出走的念头也成功被打消了,两人间的关系还有所进展。从普通的读者作者关系,变成了情侣关系。

此后,萧珊已然不满足于书信沟通这一方式,除了写信,她还要上门去拜访巴金,给他送温暖。关于巴金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日常行程,她都要一一知晓。虽说身为一黄花闺女,她不该如此不矜持。可一看到巴金,她就掩饰不了自己对他的崇拜与敬仰。时间久了之后,她还跑到巴金工作的出版社,他一歇息,萧珊就上去唠嗑家常,给他讲青年学生对他作品的反应和他们的思想状况。

萧珊攻势如此猛烈,就算巴金再怎么想逃避,他也躲不了。虽说两人已经是交往了,可巴金还是没有完全放下心中的担忧。他是个32岁的大叔,萧珊不过一19岁的孩子,13岁的差距,让他无法完全投身于爱情。有些时候,巴金甚至还会想,交往这一决定,是不是毁了萧珊。于是,巴金一边磨磨叽叽地思考,一边又和萧珊谈着恋爱,却不结婚。

磨叽了快两年时间,萧珊终于坐不住了。再让巴金思考下去,她可就要嫁人了。

图 | 巴金和萧珊

那时,萧珊的父亲为她找了一户有钱的人家,打算给她定下这桩婚。可萧珊满心只有巴金,哪还肯嫁给别人。可巴金又从未提过结婚一事,故而,萧珊便跑去询问巴金这事该如何办。不问不知道,一问心就碎,巴金说:“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决定”。一听这句话,萧珊以为巴金不爱她,失望至极地跑出来巴金的家。

好在巴金不傻,懂得去解释。看着萧珊掩面哭泣,巴金解释道:“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将来你长大能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你生活在一起”。同萧珊的果断热情不同,巴金考虑得更多,他不担心他自己,只害怕萧珊未来有一天,会嫌弃这么一个老头子。

然而,他的一番肺腑之言,换来的是萧珊更加坚决的心意,非巴金不嫁。

可惜时局动荡,硝烟四起,巴金不得不前往广东工作,萧珊也势必要跟随的。但女孩子家家,跟着一单身男士走,总得有个名分吧,否则名声都败光了。于是。在两家协商下,两人于1937年订婚。

图 | 萧珊送给巴金的第一张照片

1938年10月,由于日军入侵广州,巴金不得不带着萧珊向桂林出逃。在桂林躲了几个月后,因为萧珊得去昆明的西南联大上学,巴金得留着桂林的出版社写稿,所以两人只好开启异地恋模式,约定第二年再相见。然而,随着战争影响的范围扩大,两人断了书信联络,失去了彼此的消息。巴金的好友们见此情况,纷纷劝巴金放弃萧珊,另寻她人。

对此,巴金的回应是:“我看不惯那种单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冲动,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换一个的做法……多多想到自己的责任,应该知道怎样控制感情。”这是他对待感情的态度,也是他的原则,只钟情一人。他还曾放话给他的追求者们,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任凭世界之大我只钟情于她。”

巴金的世界,只允许萧珊走进,别无她人。

共度风雨,携手相伴

历经了一次分离之苦后,巴金在同萧珊重逢之时,便暗下决定,此生再也不与她分开。于1944年,两人在桂林漓江东岸一间借来的木板房里结婚。没有家人在场,事前委托了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属好友们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也没有大摆筵席,更没有八抬大轿,27岁的萧珊就这么心甘情愿地嫁给了40岁的巴金。

图 | 巴金一家

八年恋爱长跑换来的婚姻,于他们二人来说,得之不易。

婚后,巴金主外,负责写稿赚钱;萧珊主内,负责持家顾娃。如果遇到巴金工作需要出差的时候,他也会和萧珊报备好所有事宜,并且天天写信。哪怕只是一两天的外出,书信也不能断。得之不易的幸福,就要精心维护。

然而,美好的日子总是结束得很快。1966年,社会动荡,巴金因为作家身份不得不被关在“牛棚”,每天都要劳动,写交代。有的时候被迫拉出去,他还要遭受人们的责骂。萧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她也无法做些什么,只能时刻陪伴他,毕竟作为家属,她也逃不过此劫。

巴金在遭受完一天的痛苦后,总会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笑着对萧珊说:“我没有受苦。”可日子久了,他也会崩溃,回家便把所有委屈说给萧珊听,而萧珊也不停地安慰他,鼓舞他:“要坚持下去。”

可萧珊自己,面对这些事,从不哭诉也不抱怨。不管在白天遭受了多少罪,萧珊回家后都不言一语,硬撑笑容安慰着委屈的巴金。她不说自己的事情,也不敢说,生怕巴金自责。在萧珊看来,陪着巴金一起被骂,没关系;被打,也没关系,保护巴金才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若让巴金知道自己的苦难都因他而起,那才是对她来说最痛苦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持续不断的担惊受怕下,萧珊病倒了,被查出患有直肠癌。由于身份问题,她不被允许入院治疗,任随癌细胞扩散。得知此情况后,巴金放下了自己的自尊,他向组织求情,写报告,写申请书,一遍遍地哀求,可还是没有用。直到1972年7月底,萧珊的癌细胞扩散到肝部,她才被允许入院做手术。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她深知,为时已晚。

同年8月13日,萧珊在巴金的哭喊中与世长辞,享年55岁。临终前,她嘴里念的都是巴金的名字,可却听不见,巴金一直哭喊着的“我在这里”。

图 | 萧珊

睹物思人,长相厮守

有萧珊陪伴的28年里,巴金的生活是幸福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期待的。可没有萧珊后,他的生活只剩下怀念和回忆,家里大大小小的角落,无处不是萧珊的影子。

每一天,巴金都把自己对萧珊的思念记载在文章里,接连写下了没有萧珊《怀念萧珊》、《再忆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等关于她的篇章。写累了,抬头看看桌面,是萧珊的译作;想睡觉了,床头看一眼萧珊的骨灰,仿佛她就在枕边入眠。

图 | 巴金一家1962年摄于寓所书房中

关于萧珊的骨灰,巴金迟迟不肯安葬,不管子女们怎么劝,他都不肯撒手,他说:“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就这样,巴金每天都会擦拭骨灰坛,将它放在床头,假装萧珊还没有离开,自言自语道:“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你的掺和在一起。”

“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千言万语,抵不过见你一面。对巴金来说,没有了萧珊,死又有何惧?

图 | 巴金一家

终于,持续33年与骨灰坛日夜相伴后,于2005年10月17日,巴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离世后,他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一同被撒入东海,他终于得偿所愿,在九泉之下,与萧珊长相厮守。

综观巴金和萧珊的爱情,始于一人崇拜,止于两人厮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一生一人,专一长久,28年婚姻,33年怀念,此情之深,众人称羡。

文 | 千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