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流派3
第五节 诗的流派(3)
清诗流派
关于清诗,当代学者刘世南先生有《清诗流派史》,全书以前、中、晚三期对清诗流派之发展作了考察,依次分析各个流派及每一流派中作家之思想与艺术特色。前期包括河朔诗派、岭南诗派、顾炎武、虞山诗派、娄东诗派、秀水诗派、神韵诗派、宗宋诗派、顾炎武、虞山诗派、娄东诗派、秀水诗派、神韵诗派、宗宋诗派、饴山诗派;中期除向来研究较多的格调、性灵、肌理三派外,并对浙派、桐城诗派、高密诗派、常州诗派作了细致的而深入的论列;晚期则包括浙派的异军龚自珍、宋诗派与同光体、诗界革命派、汉魏诗派、中晚唐诗派。这样,就对有清一代的诗歌流派史作了全面而详细的概括和论述,使读者读完全书,以过一时代的诗歌流变能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关于清词流派较权威的有严迪昌先生的《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此书以时间和词派为序,对清词的整体面貌予以详细地描画,先后论述了云间词派、柳洲词派、广陵词人群、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等流派与群体,不仅详细介绍了每个词派的主要词学思想及词的特色,还指明了词风流变过程中各词派之间兴衰交替的关系,初步勾勒出有清一代词派演进的历史。但因为要对整个清代词坛的状况加以梳理,故对某些非主流词派只是点到而已,无法细说。
民国诗派
民国承晚清,主要是同光体与后来南社派的激烈冲突,甚至不可调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传统诗歌终于走向倒以挽回的衰落。
共和诗流派
进入新朝,特别是文革以后,在中国大陆传统诗歌基本上已完全死亡,始作俑者是伟大领袖的一封信。而从改革以来,传统诗歌又劫后余生,死灰复燃,近来更有燎原之势。但我们看到这种繁荣的背后如同整个民族经济一样存在的新危机。或再次死亡,或凤凰涅槃。1978年以前的诗词与1978年以后的诗词,几乎没有多少联系,1978年以后的诗词源头并不在此前,这种割裂现象与古代的改朝换代导致的文化断层更甚,1978年以后的诗词,特别是网络诗词,几乎是一种自觉的恢复,如果说要有源头,更多的是从唐诗宋词中讨师承,是一种特有的隔代传承现象。但在大陆以外的港台新加坡地区可能没有这样明显。
我们考察古代的诗歌流派,其地域性相当明显,一个地方的文化相互影响或直接师承。现代因为网络的便捷性,当代中华诗词流派的地域性远不如清以前多,而以风格为主也很难区分,进入了一个流派的混沌期。但总体上是有主张“诗歌合时而作”的“时代派”,“时代派”又派生出“新老干体”或者叫“青干体”;主张用诗语的“典雅派”,有向新诗学习的“实验体”,自娱自乐的“打油派”等。(拟专文讨论)
除以创作风格区分作者的诗词流派之外,又存在表达途径的不同,一种是学会系的,学会系从中华诗词学会到各地方学会或协会,基本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可以利用各种学会会刊发出自己的声音。一种是草根,无法独立表达,于是傍文化名人,以利用文化名人来发声,如赵缺之于文怀沙、高占祥、赵忠祥等。第三种情况索性自己设坛树旗,如王功权先生的“中华诗词研究院”。其他自费出书的就等恒河沙数。
下辑内容:第二章 诗心